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觉电刺激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病程超过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感觉电刺激加常规运动治疗组39例,对照组为神经肌肉电刺激加常规运动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感觉阈值、两点辨别觉、捏力、握力的评定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试验组捏力和两点辨别觉较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感觉电刺激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手部肌力无感觉,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 2 8例脑卒中患者患手进行移动触压觉 (movingtouch pressure ,MTP)和持续触压觉(sustainedtouch pressure ,STP)测定 ,研究两种新的感觉评定方法与脑卒中患者手功能之间的关系 ,测定组间和组内信度 ,确定同时效度及结构效度。新方法测得的感觉结果分别与改良Moberg认知测试法、盒子 木块评价法及TEMPA8(成人上肢末端执行测试 ,抓握硬币 )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 ,MTP和STP的组间及组内信度均有显著性差异 ;MTP和STP与Semmes Weinstein单纤维评价法的同时效度显著相关 ;MTP与改良Moberg法的结构效度相关。STP4项中的 3项与TEMPA8及改良Moberg相关。结论 :MTP和STP中的 3项有良好的评测信度 ,与感觉的摸索功能和抓握的灵巧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均给与常规药物治疗及偏瘫的常规运动治疗,同时针对感觉障碍进行感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经4周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感觉功能评分、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DCS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的本体感觉功能,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太极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丰富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功能训练项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太极云手练习。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进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 STEF)评分以及利用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肘关节位置觉误差角度的评定。结果干预2个月后试验组FMA-UE、STEF评分较对照组均提高,肘关节位置觉误差角度呈缩小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云手有利于上肢本体感觉的恢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觉功能再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有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同时选取无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感觉再训练。临床疗效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3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水平(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另外治疗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本体感觉障碍能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对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不仅有利于其感觉功能进一步恢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针刺同步康复组(简称同步组)和针刺联合康复组(简称对照组), 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功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 其中同步组患者上述疗法同步实施, 对照组患者上述疗法非同步实施, 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MAS)、改良版诺丁汉感觉功能量表(reNSA)及Fugl-Meyer感觉功能量表(FM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感觉功能方面, 治疗后同步组reNSA深、浅感觉评分及F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reNSA复合感觉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功能方面, 治疗后同步组FMA-UE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屈肘肌MAS评级及FIM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同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系统调节功能障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实验组,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分别利用动态姿势平衡仪系统进行感觉组织测试,对受试者的平衡指数和感觉分析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平衡指数在EC、SV、EOSS、ECSS、SVSS5种状态下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本体觉、视觉、前庭觉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以前庭觉分数降低最明显(P<0.01)。结论脑卒中后患者利用3大感觉信息调节平衡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关节位置觉是改善偏瘫患者运动机能的前提。因此 ,正确认识、治疗感觉障碍 ,对于促进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本人对脑卒中丘脑出血后感觉障碍的康复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病例 1:患者李XX ,男 ,年龄 38岁 ,于 1999年 5月喝酒时突然昏倒急送入院 ;查CT示丘脑出血 ,左侧偏瘫 ;临床药物治疗 1个月后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入院时患者卧床 ,不能保持坐位 ,Brunnstrom分级左侧上肢Ⅰ级 ,下肢Ⅱ级 ,左侧肢体本体感觉的关节位置觉障碍 ,上肢肩关节以下和下肢膝关节以下感觉消失。病例 2 :患者刘XX ,女 ,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温度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小纤维神经的功能状态。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组为2005-01/04于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就诊,并被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3~70(49.8±11.5)岁。所选病例均为单侧上肢出现症状(左侧10例,右侧10例),且检查前1周未进行理疗或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选择同期在疼痛诊疗中心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及志愿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3~75(49.7±14.7)岁。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界限法检查双上肢大鱼际掌侧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结果: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阈值低于健侧,热感觉阈值高于健侧[(29.00±1.26)℃,(30.00±1.06)℃;(35.04±0.87)℃,(34.14±0.99)℃,P<0.05]。冷痛觉和热痛觉阈值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与健侧阈值之差和对照组双侧阈值之差进行比较可见: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和热痛觉差异均有显著性[(-1.01±0.57)℃,(0.04±0.28)℃;(0.89±0.39)℃,(0.05±0.26)℃;(2.49±1.10)℃,(0.28±1.79)℃;(-1.62±0.86)℃,(0.17±1.10)℃,P<0.01]。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和热痛觉阈值比健侧低,热感觉和冷痛觉阈值比健侧高。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提示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出现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痉挛性脑瘫患者感觉和运动能力障碍的特点与机制。方法 :分析 10 2例痉挛性脑瘫患者临床感觉和运动能力的观察结果 ,取 2 5例痉挛性脑瘫患者的周围神经标本 40个、骨骼肌标本 5 4个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痉挛性脑瘫患者浅感觉 (即痛觉 )基本正常 ,深感觉 (即关节觉 )障碍明显 ;上肢远端肌肉主动随意活动能力比近端肌肉减退明显 ,而下肢远近端差异不显著 ;电镜观察周围神经呈原发性脱髓鞘表现 ,有髓纤维病变明显于无髓纤维 ;骨骼肌纤维亚显微结构Ⅰ型纤维表现突出。结论 :痉挛性脑瘫有明显的深感觉障碍 ,而浅感觉基本正常 ,周围神经有髓纤维的脱髓鞘病变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上肢远端运动能力障碍比近端明显与上位中枢的生理特性有关 ;骨骼肌纤维构型发生变化 ,以Ⅰ型纤维占优势 ,影响其收缩特性 ,也是影响运动能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虚拟厨房上肢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不同类型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增加虚拟厨房上肢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及以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记录患肘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计算相应的协同收缩率(CR),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45.97 ±6.30)分和(70.03±10.6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40.33±8.23)分和(61.87±1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按病变性质分型比较,治疗后,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同型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卒中和脑梗死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对照组同型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同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不同病变性质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许林海  韩丽雅 《中国康复》2015,30(3):185-18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功能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Brunnstrom分级上肢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肩外展及腕背伸主动活动范围(AROM)测定、主动肩外展和腕背伸时三角肌和桡侧腕长伸肌等长收缩的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FMA评分、FIM评分,肩外展AROM、腕背伸AROM、IEMG值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功能强化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9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试验组(n=34)和对照组(n=35)。试验组在接受基础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重复定位测试(RT)、简化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来评估患者的功能。结果:共61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后,两组VAS、RT、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VAS、RT评分(90°、150°)、FMA-UE优于对照组(P0.05),RT评分在30°处二者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可减轻早期脑卒中患者肩痛,提高患者上肢本体感觉,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卒中患者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5年7月住院脑卒中患者18例接受DTI,并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进行评分,比较病灶侧与健侧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部分各向异性(FA),对病灶侧FA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侧FA显著小于健侧(t=-21.09,P0.001)。患侧FA与Fugl-Meyer评分正相关(r=0.570,P0.05),与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正相关(r=0.509,P0.05)。结论脑卒中后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受损,损伤程度与上肢运动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保持人体平衡需要感觉输入(包括本体觉、视觉、前庭觉)、中枢整合、运动控制的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非瘫痪侧下肢与正常人下肢本体感觉之间的差异。方法:选用意大利Tecnobody公司Pro-Kin254P型本体感觉定量测试系统,采集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非瘫痪侧下肢和30例正常人双下肢的本体感觉测试参数,主要观察指标为平均轨迹误差(ATE)、测试执行时间(TTE)和稳定指数(SI)。结果:①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平均轨迹误差、测试执行时间及稳定指数与正常组相应侧下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右半球损伤患者同侧下肢本体感觉差于左半球损伤者,除测试执行时间指标外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正常组左下肢本体感觉参数优于右下肢,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平均轨迹误差与测试执行时间呈中度负相关(r=-0.550,P=0.002)。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不仅患侧下肢存在功能障碍,其非瘫痪侧下肢与正常人相比也存在差异,且右半球损伤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差于左半球损伤者,因此脑卒中后健侧下肢功能状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vndrome,SHS)患者感觉减退已被证实,而感觉障碍的评估多用问卷式调查或仅为粗略临床检查来完成,难以精确评估。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检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组和脑卒中对照组各15例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v)。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象涉及2000-06/2001-04湘雅三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后瘫痪病例。方法: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检查温度觉时,使用一个小的与检测区皮肤接触的热电极探头,探头温度以1℃/s速度递增(热觉、热痛觉)或递减(冷觉、冷痛觉),直至受检者产生感觉的那一刻由受检者本人按下按钮停止刺激。得到一个温度觉阈值,探头温度恢复到预置温度准备下一次刺激。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在检测振动觉时,振动器的刺激强度以0.1-12μm/s的速度递增,重复检测6次。主要观察指标:感觉障碍发生率,温度觉、痛觉及振动觉的数据。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为67%较对照组27%显著增高(P&;lt;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分别为26.73&;#177;4.48,29.89&;#177;1.57,P&;lt;0.05),热觉阈值增高(分别为36.83&;#177;1.90,35.40&;#177;0.89,P&;lt;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lt;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lt;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后SHS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B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感觉减退已被证实,而感觉障碍的评估多用问卷式调查或仅为粗略临床检查来完成,难以精确评估.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quantitative sensorytesting,QST)检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组和脑卒中对照组各15例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象涉及2000-06/2001-04湘雅三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后瘫痪病例.方法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检查温度觉时,使用一个小的与检测区皮肤接触的热电极探头,探头温度以1℃/s速度递增(热觉、热痛觉)或递减(冷觉、冷痛觉),直至受检者产生感觉的那一刻由受检者本人按下按钮停止刺激.得到一个温度觉阈值,探头温度恢复到预置温度准备下一次刺激.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在检测振动觉时,振动器的刺激强度以0.1~12 μm/s的速度递增,重复检测6次.主要观察指标感觉障碍发生率,温度觉、痛觉及振动觉的数据.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为67%较对照组27%显著增高(P<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分别为26.73±4.48,29.89±1 57,P<0.05),热觉阈值增高(分别为36.83±1.90,35.40±0.89,P<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后SHS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康复训练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康复训练作用。方法将 60例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 (3 0例 )和对照组(3 0例 )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 ;治疗前后采用Fugl Meyer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氏ADL指数 (MBI)评定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 1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感觉障碍积分、运动积分及MBI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1) ,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不仅有利于感觉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而且对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性质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的功能损伤特点及其与康复治疗后功能独立性的相关程度。方法 将79例住院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治疗前,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采用Sheikh法躯干控制测定(Sheikh法)评定患者躯干控制能力,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治疗1个月后,采用功能独立量表(FIM)对患者功能独立性进行评定。结果 组间比较显示,脑出血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躯干控制能力(Sheikh法)、平衡能力(FMB)以及治疗后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均较脑梗死组低(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除脑出血组FMA评分和FIM评分中度相关(P〈0.005)。脑梗死组MMSE评分和FIM评分低度相关外(P〈0.05),2组其余初评指标均与FIM评分高度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脑出血组中,MMSE评分、FMB评分、ESS评分为FIM评分有意义的自变量;脑梗死组中,MBI评分、MMSE评分、ESS评分、FMA评分为FIM评分有意义的自变量。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较脑梗死患者差,经康复治疗后,其功能独立性较脑梗死组差。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的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与其治疗后功能独立性依次相关;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则与其治疗后功能独立性依次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