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电项针联合颈穴速刺对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人医院就诊的60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常规组给予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电项针联合颈穴速刺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脑血流情况、治疗不同时间段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异常率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wallowing function score,SSA)均低于治疗前,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评分(examination score of swallowing function by TV perspective,VFSS)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评分都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饮水测试的评定结果比较,试验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Vm)以及收缩峰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Vs)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1个月、2个月后试验组与常规组比较,Ⅲ、Ⅴ波形异常,Ⅲ、Ⅴ波潜伏期异常,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异常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的临床BAEP异常率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0.00%(P<0.05)。结论电项针联合颈穴速刺对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其吞咽功能障碍及脑血流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有效缩短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P<0.01).结论:互动式针刺法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的吞咽反射恢复而发挥其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吞咽言语诊治仪联合头针对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PBP)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后PBP患者180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给予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于治疗前、后,比较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renchay构音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临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和联合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组Frenchay构音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针刺组(P0.05),但对照组和针刺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针刺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评分高于针刺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67%,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言语诊治仪联合头针较单纯常规治疗脑梗死后PBP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加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169例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4例,2组在各方面均具有齐同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和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吞咽功能、减轻吞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并且其作用具有累积性和稳定性.结论 电针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能显著、持续改善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拟采用俞募配穴结合六字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观察其疗效。方法:将脑卒中伴有构音障碍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六字诀组、俞募配穴组、结合组,每组各20例,六字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六字诀训练,俞募配穴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揿针针刺心俞、巨阙穴治疗,结合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六字诀训练与揿针针刺心俞、巨阙穴,训练前及训练2周后,测定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结果:训练2周后,3组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合组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数据高于六字诀组与俞募配穴组(P<0.05),六字诀组与俞募配穴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俞募配穴结合六字诀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不同部位引起的急性期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40例,其中假性延髓麻痹20例,真性延髓麻痹20例,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治疗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进食评估(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结果假性延髓麻痹伴随的吞咽障碍表现为咽反射减弱、呛咳,咀嚼无力、口面部失用。真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腔内食物运输困难、咽反射消失、呛咳、吞咽困难、食物反流。FOIS分级比较,假性延髓麻痹治疗后,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2.834,P<0.05),真性延髓麻痹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8,P>0.05)。但VFSS评分,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吞咽康复治疗有助于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特别在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疗效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加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效果。 方法将169例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4例,2组在各方面均具有齐同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和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吞咽功能、减轻吞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并且其作用具有累积性和稳定性。 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能显著、持续改善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运用点刺为主配合舌三针的方法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构音功能的改善情况,探讨该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按照入组顺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治疗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30例。治疗组主穴取舌三针(即上廉泉穴和左右旁廉泉穴)、金津穴、玉液穴,其中金津穴、玉液穴及咽喉壁均向舌根方向针刺1~1.2寸、点刺放血,每次每穴放血量为3~5滴,隔天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舌三针的针刺方法为单手快速进针,针尖向舌根方向,与其呈45~60°角,刺入25~40mm,留针30min,以使患者舌根部感觉有酸麻胀痛感并发出声音即可,并于出针后鼓励患者尽量大声说话,1次/d,每周针刺6d,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选廉泉、哑门,以上各穴均以得气为度,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运用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即点刺为主配合舌三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对不同病种(即脑出血、脑梗死和脑栓塞)间导致的构音障碍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点刺为主配合舌三针在改善脑卒中构音障碍患者的构音功能方面,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且简单易操作,是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CVA后吞咽障碍患者9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观察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临床疗效、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及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法分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两组sEMG平均波幅均明显升高,吞咽时限缩短,其中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MGBF治疗急性出血性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较NMES更明显,且能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EA)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痉挛型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脑梗死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联合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加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电针,针刺风池、百会、大椎、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联合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加FES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修改的Barthel指数(MBI)、NIHSS评分和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评定其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联合组的MBI、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经治疗后联合组的MBI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NIHS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三组间的M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联合组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级别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EA联合FES能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构音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价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明确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西药)40例和对照组(西药)40例,通过对吞咽功能、听觉诱发电位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针刺组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吞咽功能分级,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BAEP可作为评定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高压氧、吞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吞咽训练组、针刺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高压氧组患者同时辅以高压氧干预,吞咽训练组患者辅以吞咽功能训练,针刺组患者则辅以针刺风池穴治疗,治疗组患者则给予高压氧、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15,18及21天时,采用改良吞咽功能分级标准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除对照组患者以外,其他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各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顺序和起效先后顺序如下:联合治疗组&rt;针刺组&rt;吞咽训练组&rt;高压氧组&rt;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压氧、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联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具有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项部按摩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假性球麻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诊治的脑梗死假球性麻痹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吞咽训练治疗,研究组接受颈项部按摩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74.3%(P0.05)。结论颈项部按摩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假性球麻痹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吞咽及构音障碍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后吞咽困难的患者90例,随机分2组,单纯组60例和综合组30例,单纯组分为1、2、3组分别选用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针刺及康复训练;综合组则3种方法联合治疗,并对患者的吞咽和构音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综合组吞咽功能愈显率71%,单纯组分别40%,61%,2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组构音功能愈显率61%,单纯组分别25%,50%,1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后采用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和构音功能,且吞咽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构音功能。  相似文献   

15.
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学勤  佘秋琼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7):1649-1650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对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6例,实验组行康复训练和常规护理,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6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康复护理有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刺激口咽部加颈项按摩在脑梗死假性延髓性麻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10月广州市中医医院和广州市惠爱医院脑梗死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冷热交替刺激口咽部加颈项按摩,于干预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的变化,采用脑卒中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比较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热交替刺激口咽部加颈项按摩能够改善脑梗死后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崔莉  刘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368-8369
目的:研究脑卒中并假性延髓麻痹的综合干预优势。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应用针灸及吞咽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6%)高于对照组(86%),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前者(22%)低于后者(43%),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合并假性延髓麻痹综合干预,吞咽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现行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治疗护理,在病人入院、出院时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吞咽及语言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吞咽、语言功能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可以缩短病人住院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吞咽障碍诊断系统评估结果采用个体化综合吞咽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级显示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SSA和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均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下个体化的综合吞咽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