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4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 inhibitor,s EHi)AUDA对颈动脉狭窄(carotid stenosis,CS)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晚期内皮祖细胞(lat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late EPC)的影响。方法入选研究对象60例,分成颈动脉狭窄组(n=35)和对照组(n=25)。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至21 d后鉴定内皮祖细胞;以不同浓度AUDA(0,0.1,1,10μmol/L)和晚期EPC共培养24 h,分别采用MTT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来观察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AUDA处理后其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21 d时,细胞呈典型长梭形,21 d时,呈铺路石样,并可摄取FITCUEA-I和Dil-ac LDL。与对照组相比,CS患者late EPC的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与处理前(0umol/L)相比,AUDA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CS患者late EPC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并促进CS患者late EPC表达VEGF。结论 s EHi具有促进late EPC增殖,黏附和迁移等功能的作用,其有望成为一类治疗CS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1例老年重症肌无力(MG)危象的临床特点、救治和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老年MG危象患者11例的病例资料、治疗情况;根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以下2种分组:1无创通气组(使用过无创正压通气)与非无创通气组(未使用无创正压通气);2丙球组(使用丙种球蛋白)与血浆置换组(进行血浆置换),比较2组疗效。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10例(91%)合并基础病变,治疗中均并发肺部感染。无创通气组患者5例,无气管切开及死亡病例,总插管时间平均(8.2±2.9)d;非无创通气组患者6例,气管切开2例(33%),死亡2例(33%),总插管时间平均(12.3±3.0)d;无创通气组气管切开率、病死率及总插管时间均低于非无创通气组(均P0.05)。丙球组与血浆置换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终2例气管切开患者死亡,病死率18%。结论:老年MG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无创通气可减少患者插管时间,丙种球蛋白对比血浆置换疗法对老年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MG)是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是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免疫应答异常。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及胸腺在MG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肌细胞亦主动地参与了MG的发病过程。MG的免疫启动目前多倾向于交叉反应学说。  相似文献   
4.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可能与整个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障碍有关.MG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它可能是一种由多基因调控、多种机制参与的复杂性疾病[1-2].近年来,随着自身免疫反应分子基础的确立、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MG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功能及其IL-10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诱导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取未成熟(iDC)和成熟(mDC)2种状态的DC;将2种DC用乙酰胆碱受体(AChR)负载后进行T细胞重复刺激、交叉刺激和无关抗原刺激试验,采用MTT法观察T细胞增殖情况,采用RT-PCR方法测定T细胞IL-10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细胞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①AChR负载的iDC可明显抑制T细胞增殖,且这种被抑制的T细胞对AChR负载的mDC的交叉刺激也不引起增殖,但对无关抗原OVA负载的mDC的刺激可产生明显增殖。②与mDC组比较,AChR负载的iDC初次和重复刺激均明显增强T细胞IL-10和TGF-β1的表达。结论 iDC可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耐受,耐受机制可能与IL-10和TGF-β1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目前临床治疗无明显效果。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107个人胎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腰穿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2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体内。移植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不需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可独立行走,并且步态平稳,移植后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1年余2例患者的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近期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专题教学和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探讨神经病学分专题教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临床医学专业2004级、2005级2个班的神经病学分别进行分专题教学和传统模式的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结业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分别评价其教学效果。结果:(1)接受分专题教学的学生结业考试的总分与传统教学组无明显差别,但其病例分析题的得分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2)分专题教学组91.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帮助,92.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他们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帮助;而传统教学模式仅有58.5%和65.8%;(3)分专题教学组90%以上的学生对神经系统常见的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肌肉疾病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其中对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掌握均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结论:神经病学分专题教学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值得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无症状侧的尺神经横截面积作为参考值来评价患侧尺神经厚度变化的方法是否有 效。方法:收集单侧尺神经病变患者47 例为病变组,选取同期招募正常志愿者60 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 声测量尺神经横截面积,比较病变组无症状侧与对照组的差异性,病变组治愈后再次用超声复查无症状侧 尺神经横截面积,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结果:病变组无症状侧4 个位置的尺神经横截面积与对照组比 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后,病变组无症状侧尺神经横截面积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单侧尺神经病变患者的无症状侧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病变,使用无症状侧的尺神经 横截面积作为参考值来评估患侧的方法有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对前臂正中神经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临床诊断的腕管综合征(CTS)、前臂外伤后正中神经损害的患者,应用常规的运动神经传导检测,检测正中神经肘-腕、腋-肘运动传导速度(MCV);跨病变节段神经传导检测,分别在肘窝、腋窝刺激,分别将记录电极在病变部位的远端及近端记录,比较其MCV、潜伏期、波幅变化,并与患者对侧对应点的传导检测作对照。结果:①常规运动神经检测方法可以判断神经损害的大致节段;②跨病变节段神经传导检测法可以定位神经损害部位。结论:常规神经传导检测配合跨病变节段神经传导检测有较高的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对糖尿病(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再次脑血管事件(SCE)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DM并发IS患者168例。入院后测定HbA1c水平,收集临床资料。依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HbA1c升高组(HbA1c≥6.1%)和HbA1c正常组(HbA1c<6.1%)。对所有患者出院后18个月内SCE进行随访(每2个月一次),依据是否发生SCE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bA1c水平对SCE的预测价值。结果:与HbA1c正常组(n=75)相比,HbA1c升高组(n=93)入院时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收缩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降低(均P<0.01)。事件组49例,HbA1c水平为(9.57±1.93)%;非事件组119例,HbA1c水平为(6.96±2.40)%,前者高于后者(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P<0.01,95%CI为0.713~0.855),取HbA1c水平6.55%为预测临界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80%和64.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HbA1c水平≥6.55%时,SCE发生率增高(P<0.01)。结论:DM合并IS患者首次入院时HbA1c水平可能对出院后18个月内SCE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