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拟证实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活动,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游戏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分(FMA-UE)、改良巴氏指数(MBI)及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评估,并采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肘关节做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同步记录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2组患者均进行MBI随访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2组FMA-UE及MBI、MAL运动频率及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FMA-UE、MAL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时,2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结束时(均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iEMG和RMS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4)和对照组(n=14)。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全身振动训练,方案为常规康复训练每次45min,每日2次,全身振动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5天,治疗周期为3周。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次60min,每日2次,每周5天,治疗周期为3周。治疗开始前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测定的肘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及由此计算的协同收缩率(CR)来评定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FMA-UE评分、WMFT评分及肘关节屈、伸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FMA、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肘关节屈、伸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FMA和WMF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肘伸展MIVC时肱三头肌CR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肘屈曲MIVC时肱二头肌CR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在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络刮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及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40例。西药组口服巴氯芬片治疗,综合组在口服巴氯芬片基础上对上肢阴经及阳经进行经络刮疗,治疗期间2组均接受相同的康复训练。经络刮疗和康复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在患侧肘关节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记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收缩的积分肌电值,计算肘关节屈伸力矩及相应的协同收缩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肘关节活动度及Fugl-Meyer测评法评价患侧屈肘痉挛上肢肱二头肌肌张力改善程度、肘关节活动度变化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患肘屈曲、伸展力矩均高于治疗前(P0.05),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综合组患侧肘关节伸展力矩增加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肱二头肌协同收缩率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患侧肱二头肌痉挛程度、肘关节自主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组患侧肱二头肌痉挛程度、肘关节自主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经络刮疗结合康复训练能增强脑卒中偏瘫痉挛上肢伸肘力量,改善肘关节屈伸运动的协调性,降低患侧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大患侧肘关节主动活动度和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袁松  刘飞  张保  李梦莹  王俊华  高峰 《中国康复》2019,34(5):231-234
目的:基于表面肌电(sEMG)观察蝶形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蝶形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改良Ashworth量表(MAS)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肘关节及腕关节的肌张力大小,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肘、腕关节屈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蝶形浴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减轻因痉挛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Wii游戏训练联合作业疗法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105例中风后SHS患者,均予以常规用药及运动治疗,对照组(52例)予以作业疗法,研究组(53例)接受虚拟现实Wii游戏训练联合作业疗法干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肌电图指标[最大等长收缩动作(MIVC)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共同收缩率(CR)]、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MA-UE评分(38.79±5.98)分、BI评分(70.26±9.12)分均高于对照组FMA-UE评分(33.29±6.21)分、BI评分(62.15±8.45)分(P0.05);治疗后研究组MIVC时肱二头肌CR(13.54±2.57)%、肱三头肌CR(27.12±4.69)%均较对照组MIVC时肱二头肌CR(14.95±3.01)%、肱三头肌CR(30.75±5.22)%降低(P0.05)。结论虚拟现实Wii游戏训练联合作业疗法应用于中风后SHS患者,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VR)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肱二肌、肱三头肌康复训练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脑卒中偏瘫上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康治疗,观察组另进行虚拟厨房上肢训练治疗,行前瞻性研究。两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肘关节最大屈曲和伸展程度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计算肘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时力矩和协同收缩率(CR)。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分值。结果力矩比较:两组治疗后肘屈伸力矩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肘伸展力矩差值方面,观察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R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CR均明显降低;观察组肱三头肌CR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开展虚拟现实技术厨房模拟康复训练能提高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患肢肘伸展力量,增强肘关节屈伸运动肌肉协调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虚拟厨房上肢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不同类型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增加虚拟厨房上肢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及以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记录患肘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计算相应的协同收缩率(CR),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45.97 ±6.30)分和(70.03±10.6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40.33±8.23)分和(61.87±1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按病变性质分型比较,治疗后,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同型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卒中和脑梗死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对照组同型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同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不同病变性质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MAS)评定偏瘫侧肘关节屈、伸肌张力,采用sEMG评定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进行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动作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肘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患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偏瘫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伸展协同收缩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痉挛,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协调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干预脑卒中患者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患侧屈肘肌痉挛的治疗效果。 方法:40例脑卒中伴肘部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额外给予健侧M1区低频rTMS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测量患侧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及主动伸展时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运动诱发电位(MEPs)、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上肢评定(U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治疗4周后,rTMS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的RMS、肱三头肌的RMS、MAS、UFMA和MBI 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别(P>0.05),rTMS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前显著提高(P<0.05)。 结论:低频rTM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伴患侧上肢肱二头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安慰性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分别为(24.7±12.5)μV?s和(32.3±13.7)μV?s]、上肢FMA评分[分别(46.3±6.9)分和(41.4±7.7)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3.0±11.0)分和(56.2±1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摇车训练,而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以及FMA-UE、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RMS值、CR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周后观察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道FES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肌张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康复训练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偏瘫并出现上肢屈肌痉挛患者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训练,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肱二头肌痉挛评分[(2.25±0.48)分]、腕屈肌群痉挛评分[(2.36±0.32)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51.36±6.01)分]、MBI评分[(62.09±8.65)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训练,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Wii(任天堂)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照组则辅以常规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上肢部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33.5±12.6)分、(30.9±15.6)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分别为(4.1±1.0)分、(4.0±1.2)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分别为(14.6±5.7)%、(13.7±6.0)%]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27.4±8.2)%、(30.3±9.5)%]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ii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在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以及改善患肘屈伸运动协调性方面与常规作业治疗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2 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分成对照组(n=6)和治疗组(n=6)。治疗组予单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予安慰性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 评分(FMA)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测定肘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AS、FMA评分,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即刻缓解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降低肘伸展时肱二头肌的协同激活水平及协同收缩率,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级运动想象(GMI)疗法联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GMI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每日1 h),GMI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将常规作业治疗由每日1 h降为每日30 min,另增加每日30 min的分级运动想象疗法。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组块测试(BBT)、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MI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40.53±5.48)分、(3.67±0.72)分、(3.00±0.54)分、(4.47±1.13)个、(14.97±4.09)%、(29.42±6.04)%,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验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肩、肘关节肌张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患者每次训练的运动轨迹。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032,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723,P0.05),实验组评分略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及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P0.05);对照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Z2.000,P0.05),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Z1.890,P0.05),但评分略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各项MAS评分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Z1.734,P0.05),但评分略低于对照组。系统记录的患者进行直线触点运动时的运动轨迹,由最开始的杂乱无章逐渐变得有规律性,运动控制能力有所提高。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与重复性运动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 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 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 (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 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手指点穴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患者上肢痉挛及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且未给予抗痉挛的药物;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手指点穴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第1次手指点穴结束后,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上肢部分(FMA)评分及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表面肌电的平均积分肌电值(iEMG)测试,观察手指点穴的即刻效应。且在治疗1个月后,2组再分别进行上述指标的测试,观察手指点穴的持续疗效。 结果第1次手指点穴后,实验组FMA评分(12.63±4.64)高于组内治疗前(12.13±4.88)(P<0.05),肱二头肌iEMG(41.64±9.22)、桡侧腕屈肌iEMG(37.06±7.02)均低于组内治疗前(43.67±9.56)、(39.17±7.56)(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FMA评分(25.17±5.93)、肱二头肌iEMG(34.42±7.55)、桡侧腕屈肌iEMG(30.63±5.54)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 结论手指点穴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即刻效应较好;手指点穴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