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符合要求的20例受试者依年龄、性别、功能障碍程度、偏瘫侧等条件以一一配对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角度重建法测量膝关节位置觉和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测量平衡功能。 结果: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的平均偏差变小(P<0.01),屈膝30°、45°的测试中,试验后膝关节位置偏差与训练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后的BBS评分值,两组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应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assive reproduction of passive positioning protocol,PRPP)、运动变化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TDPM)的方法测量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以及站立位前伸试验(standing forward reach test,SFRT)、躯干平衡量表测试(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发现机器人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45°目标PRPP(7.5±1.08)°、15°目标PRPP(14.9±2.71)°,伸膝TDPM(5.4±1.98)°、屈膝TDPM(4.3±1.25)°,SFRT(11.1±1.72)cm,TIS动态坐位平衡(8.4±0.21)分、协调性(3.4±0.32)分、总分(17.1±1.81)分。机器人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75°目标PRPP及TIS静态坐位平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减退,而关节本体感觉在防止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目的:观察非类固醇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的自身对照观察,2007-06/2008-03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对象:选择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28例。方法:给予每例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粒/次,1次/d,连续服用4周。采用以患者为试验对象的自身对照试验方法,每例患者只观察1个患病关节。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4周后各采用BiodexSystem3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测试关节位置觉和关节运动觉的变化。观察关节位置觉指标包括关节被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及主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关节运动觉指标为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结果:①治疗4周后,28例患者的被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及主动角度重现测量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于骨关节炎病变较轻,重建角度小于10°的患者,被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及主动角度重现测量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②治疗4周后,28例患者的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能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运动觉和缺陷较轻的位置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膝关节本体感觉干预对平衡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50例初次发病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脑梗死发病7~21d,脑出血后10~21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行早期常规康复护理,如床上良肢位处理、偏瘫侧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移、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和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即膝关节角度回归训练联合坐位开链训练、扇形位置垫垫板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先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设定训练方案后,对主管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实施。分别于干预前1d(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选取膝关节屈曲30°、45°、60°作为目标角度,对2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位置觉偏差进行测量;采用Berg量表法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级别;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患侧膝关节的30°、45°、60°位置重现偏差和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以及患者的Berg值、SDS和SAS评分、MBI评分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侧膝关节的30°、45°、60°位置重现偏差和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均较对照组小(P<0.05),Berg值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SDS和S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MBI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膝关节本体感觉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偏瘫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UE和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早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将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患者41例分为对照组21例及治疗组20例,术后分别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附加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术后12周、6个月进行健患侧膝0°—20°、40°—60°、80°—100°被动角度重现测定。结果:术后12周及6个月两组健患侧膝之间位置重现试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时健患侧膝之间位置觉成绩之差两组均较12周时进一步缩小,且治疗组差值小于对照组,3个角度中伸直、中间位时的位置觉差值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加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能早期对膝关节位置觉产生积极意义,可明显改善0—60°膝关节位置觉。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觉的重测信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国内外关节位置觉的研究主要以青年人为对象,而老年人在不同角度关节位置重现的重测信度研究比较缺乏.目的:观察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在不同角度关节复位测试的重测信度.方法:在Biodex system 3等速系统上用被动复位测试法测试28名健康老年人的膝、踝关节本体感觉,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作为个体位置觉能力优劣的代表.重测信度评价指标为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与结论:左右两侧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不同角度都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851~0.973;左右两侧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跖屈与背伸位具有中等以上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742~0.964;左侧踝关节复位的绝对误差角度小于右侧踝关节(P < 0.05),且左侧(ICC为0.870~0.964)踝关节重测的相关系数高于右侧(ICC为0.742~0.944).提示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觉重测的相关性良好,并且左侧踝关节的相关性高于右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30例于术后8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9周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本体觉促进训练;治疗第8周和第16周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以及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16.687, P 0.001),患侧膝关节15°、45°、75°角度再现差值降低(t 2.433, P 0.05),闭眼稳定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降低(t 2.444, P 0.05);试验组Lysolm评分高于对照组(t=4.150, P 0.05),15°、45°角度再现差值低于对照组(t 2.710, P 0.05),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体觉促进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觉功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全身振动平台站立,但不实际训练,治疗组增加全身振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等速肌力评估系统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主动角度重现测试值(AAR),采用简化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采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幅及步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本体感觉、BBS、步态评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AR、BBS及步态评定均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AAR、BBS、步态评定步幅、步速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并可以改善平衡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9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试验组(n=34)和对照组(n=35)。试验组在接受基础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重复定位测试(RT)、简化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来评估患者的功能。结果:共61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后,两组VAS、RT、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VAS、RT评分(90°、150°)、FMA-UE优于对照组(P0.05),RT评分在30°处二者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可减轻早期脑卒中患者肩痛,提高患者上肢本体感觉,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外关节位置觉的研究主要以青年人为对象,而老年人在不同角度关节位置重现的重测信度研究比较缺乏。目的:观察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在不同角度关节复位测试的重测信度。方法:在Biodex system 3等速系统上用被动复位测试法测试28名健康老年人的膝、踝关节本体感觉,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作为个体位置觉能力优劣的代表。重测信度评价指标为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与结论:左右两侧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不同角度都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851~0.973;左右两侧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跖屈与背伸位具有中等以上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742~0.964;左侧踝关节复位的绝对误差角度小于右侧踝关节(P〈0.05),且左侧(ICC为0.870~0.964)踝关节重测的相关系数高于右侧(ICC为0.742~0.944)。提示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觉重测的相关性良好,并且左侧踝关节的相关性高于右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悬吊系列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神经发育疗法、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系列运动以及姿势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heikh评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Sheikh、MBI、BBS、FAC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悬吊系列运动和姿势控制训练为基础的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卒中后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与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振动疗法.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下肢Fugl-Meyer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本体感觉训练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训练组26例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6周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包括膝屈曲位、双单腿、睁闭眼等的平板训练,固定自行车练习等。对照组22例未进行本体感觉训练。2组分别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6周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即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术后6周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以Biodex 3等速系统测量2组患者双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以作为个体本体感觉能力优劣的代表。结果:术后6周训练组患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明显小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HSS项目中的疼痛、行走功能、肌力及稳定性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及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增重、绑带对脑卒中患者下肢髋膝关节主被动位置觉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39例脑卒中患者在无干预时(NI)、沙袋肢体增重干预时(SWI)、关节弹力绑带干预时(EBI),进行髋/膝关节位置觉测评。采用Isomed 2000等速系统测评主动定位-主动复位(ARAP)和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RPP)的位置觉。以绝对误差角度为位置觉优劣的评价指标。结果:髋SWI(ARAP)小于髋NI(ARAP)(P0.05);膝NI(PRPP)小于膝NI(ARAP)(P0.05);膝EBI(PRPP)小于膝NI(PRPP)(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髋位置觉ARAP不优于PRPP,而膝位置觉ARAP差于PRPP;增重对髋PRPP无影响;增重可改善脑卒中患者髋ARAP位置觉;绑带可改善膝PRPP位置觉;绑带无法改善脑卒中膝ARAP位置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4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训练(SET)组(n=23)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CPM)组(n=23)。CPM组给予持续被动运动训练,SET组给予悬吊训练。术前、术后15 d、术后3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量表(HSS)和姿势控制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 d,SET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被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6.0°(95%CI=0.9°~11.2°;P0.01),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5.7°(95%CI=0.4°~9.1°;P0.01);但两组最大主动伸展角度、最大被动伸展角度、HSS评分(除活动度外)、姿势控制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所有评估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在短期内增加膝关节ROM比CPM更有效,可以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训练、作业治疗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机器人训练,每次训练持续20min,每周训练6次,共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分别采用MJS上肢本体感觉测试系统评估2组患者上肢平均轨迹误差值(ATE)及测试执行时间(Time),通过等速测试仪评定患者肩关节内旋、外旋30°、60°时关节位置觉。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ATE及Time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TE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ATE及Time值均较治疗4周时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内旋、外旋30°、60°主动运动角度与参考角度相关性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主动运动角度与参考角度相关性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主动运动角度与参考角度相关性值均较治疗4周时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悬吊下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Brunnstor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及上肢Brunnstorm分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Brunnstorm分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偏瘫患者膝关节等速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首次发病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等速训练时膝关节屈曲范围分为0-30°组、30°-60°组和60°-90°组,应用德国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系统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向心性收缩训练。评定股四头肌痉挛指标;膝关节屈/伸膝肌力比值(Flexor/Extensor,F/E)变化;应用Fugl-Meyer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各组表示痉挛程度的被动阻力力矩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锻炼并没有增加肌张力;治疗前后F/E值差异在0-30°和30°-60°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两组膝关节稳定性均有好转,60°-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组Fugl-Meyer评定中下肢运动积分、下肢平衡计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60°组和60°-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在膝关节屈曲0-30°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性肌力锻炼可有效增加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建晖 《中国康复》2016,31(3):195-196
目的:观察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将40例膝过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还进行佩戴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训练,治疗前后均采用膝过伸判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起立-行走测试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膝过伸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5.0%,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计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缩短(P0.01,0.05),观察组缩短更显著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训练可以更好的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有效缓解及降低膝关节疼痛的发生,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