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对指导早期干预治疗有重要价值,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白细胞介素18已被证实是一种诊断急性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预测及病因诊断的意义方面尚未见报道.目的:评价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71例患者肾移植后的第1个24 h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根据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迅速恢复组(n=41)和早期肾功能异常组(n=30),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按病因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组(n=18)和急性排斥反应组(n=12),按肾功能恢复形式分为缓慢恢复组(n=16)和延迟恢复组(n=14),观察尿液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移植后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8均明显升高,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明显高于迅速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自细胞介素18明显高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p<0.01),两组尿NGA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缓慢恢复组尿NGAL水平较延迟恢复组高(p<0.01),两组尿白细胞介素1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可作为预测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8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病因诊断,而NGAL的升高除了诊断移植肾功能异常外,还可能成为预测肾功能恢复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最常见原因,在尸肾移植中,其发生率高达20%~65%[1],主要原因是移植肾热、冷缺血时间长,患者术中血压不稳定.透析治疗可以期待移植肾恢复功能[2].我们对12例尸肾移植术后发生ATN的患者采取以透析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经过细致护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异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早期移植肾功能状态对移植肾长期存活有明显影响。 目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设计、时间及地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于2003—04/2006—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收集14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肾功能正常组及早期肾功能异常组,后者包含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组、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组。 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及病因。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观察移植肾功能异常患者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①血管吻合时间、移植中发生低血压、男性受者、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HLA错配是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其病因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外科并发症等。②血管吻合时间超过42min、术中发生低血压易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P〈0.01);HLA错配〉3、群体反应性抗体≥10%、血管吻合时间超过42min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1)。 结论: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是包括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供受体的严格选择、控制移植中血压、完美的技术操作、早期病因诊断及针对性的治疗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因分析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永梅 《天津护理》2005,13(1):27-28
通过对1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后并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以下简称DGF)的病因进行分析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A肾中毒是导致DGF发生的主要病因。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合理的治疗措施以及科学的心理护理是处理DGF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防治。方怯:对13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的1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即无尿者2例,11例在术后1周内无尿。急性肾小管坏死者11例,其中发生左心衰1例,发生左心衰及肺部感染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1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12例肾功能于47d内恢复到正常,1例略高于正常值。结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 3.0~4.0 mg/kg,他克莫司0.5~1 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 d,平均32~108 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 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 μmol/L),血清肌酐> 300 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刘晶晶 《当代护士》2007,(10):22-24
对18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患者的病因进行了探讨,主要病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A肾中毒、器官灌注不良、术中低血压等.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症状护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规律的血液透析治疗,积极的控制感染,正确服用免疫抑制剂,科学的心理护理可有效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由于移植肾源不足,大多数晚期尿毒症患者术前需要透析治疗。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式与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受者204例,术前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均知情同意。按照移植术前透析方式分为两组:①血液透析组(n=122)术前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透析10 ̄12h/周,手术前1日透析1次。②腹膜透析组(n=82)术前采用标准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直至手术当日,在术前4 ̄6h排空腹透液。术后3个月拔管。两组都采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后1年内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情况以及人/肾1年存活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4例肾移植受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人/肾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液透析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腹膜透析组(14.8%,25.6%;13.9%,23.2%,P均<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组(40.2%,20.7%,P<0.05)。结论:肾移植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各有优缺点。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率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腹膜透析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较快,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彩超动态观察,分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原因。方法:对135例肾移植患者从术后15小时至2年行彩超动态观察。结果:135例肾移植患者中,移植肾功能正常者87例。移植肾功能延迟29例,其中超急性排斥1例,急性排斥18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移植肾动脉栓塞1例、肾积水5例。结论:彩超动态监测移植肾,可为临床移植肾功能延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3.0~4.0mg/kg,他克莫司0.5~1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d,平均32~108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μmol/L),血清肌酐〉300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尸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不同病因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尸肾移植后肾功能延迟恢复不同病因的超声表现。方法:总结分析37例病因不同、诊断明确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并与30例肾移植后肾功能及时恢复者对照。结果:(1)DGF者的主肾动脉、段动脉的峰速度、加速度、阻力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P<0.01);(2)急性排异者峰速度与舒张期速度的差值较大,其差值占峰速度的78%以上,肾后梗阻者叶间动脉频谱呈“锯齿”状,阻力指数均小于0.55;(3)急性肾小管坏死者肾皮质彩色血流信号相对稀少,肾髓质内示多条动静脉短路花色血流信号;急性排异者肾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血流信号不连续脉冲性花色血流信号间存在血流信号的中断;肾后性梗阻者叶间动脉似“脉冲型静脉血流”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信号的色彩变化较小。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辨别引起DGF的三种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2000-01/2007-01收治的再次肾移植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析影响存活率的因素.首次移植肾失功的原因包括排斥反应17例,输尿管梗阻1例,血栓形成3例(肾动脉、肾静脉、肾内静脉各1例).再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76%/62%,76%/53%和59%/42%.使用和未用抗体诱导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3%和33%,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67%和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是否超过40岁及距离首次肾移植的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均与1年肾生存率无关(P>0.05).21例患者中发生排斥反应11例次,发生率52%.其中超急性排斥反应3例,发生率14%,3例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阳性,分别为10%,15%和22%,立即切除移植肾继续血液透析治疗;急性排斥反应8例次,发生率38%,经过激素冲击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6例,发生率29%,其中4例经血液透析后肾功恢复.受者年龄和距离首次移植时间与移植肾存活率不存在明确关系,采用抗体诱导治疗和选择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受者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移植后用药应选择肝毒性小的免疫抑制剂,当首次移植肾完全失功时为避免出现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应切除失功肾.  相似文献   

15.
Over 12 months, urine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from 40 children who underwent rena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Sequential determinations of the excretion of individual amino acids relative to that of creatinine were carried out on 15 subjects. Nine of these (including three who sustained episodes of acute rejection) retained a native kidney in-situ, while in six patients (including three who underwent an episode of acute rejection) both native kidneys had been removed. In both subgroups, the amino acid/creatinine ratios of early morning urine samples were higher shortly befo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rejection became evident than in patients who, following renal transplantation, had stable kidney function, chronic graft rejection, or acute tubular necrosis, with one exception: a patient with one native kidney in-situ in whom acute tubular necrosis developed immediately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amino acids showing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cluded Thr, Ser, Gly, and Ala. These values fell dramatically immediately prior to the clinical episode of acute rejection, with Thr, Ala, and Phe showing the most consistent changes. These alterations in urinary amino acid excretion occurred several days before changes in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or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urea and creatinine, and may have a role to play in the monitoring of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16.
背景:移植肾活检病理学组织学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较少。目的:通过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采取相应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明确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2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为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22例肌酐不明原因升高。在B超引导下应用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结果与结论:穿刺组织中,除3例(1.5%)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正常12例(5.9%),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或)急性肾小管坏死28例(13.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急性毒性损伤22例(10.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12例(5.9%),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0.5%),疑为急性排斥反应29例(14.4%),急性T细胞性排斥反应34例(16.8%),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9例(9.4%),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16例(7.9%),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伴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5.9%),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3例(1.5%),高血压因素4例(2.0%),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未发现特定致病因素所致病变2例(1.0%),缺血性坏死2例(1.0%),移植后肾病复发3例(1.5%),C4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3例(11.4%),未发现患者及移植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 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 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 无1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天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月内各出现一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1例经M.P., 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7.7%)、3例(23.1%)、7例(53.8%)和2例(15.4%),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rty-six consecutively transplanted renal allograft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monitored with ultrasound-Doppler examinations three times weekly during the first 3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lthough triple-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consisting of cyclosporin A, azathioprine and prednisolone was used, acute rejection occurred in 11 patients. Nine patients had immediate onset of graft function and no rejection. Ten patients had 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without any signs of rejection and were treated with dialysis for 1-3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rombosis of the renal artery was diagnosed in four patients. During rejection episodes pulsatility index (PI) was above normal range in all patients.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ATN and PI was normal throughout the clinical course whereas two patients with severe ATN but no signs of rejection in the kidney biopsy also had high PI. It is concluded that serial Doppler velocity examination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s a non-invasive, cheap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monitoring of the graft. The method can be used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rejection, and it is of special value in monitoring grafts without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