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3个月内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肾移植术后患者106例,均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肾C4d表达情况;确诊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后给予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4d均为阳性;2例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1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13例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2例移植肾功能未恢复,血肌酐稳定于较高水平.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在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移植肾活检病理学组织学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较少。目的:通过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采取相应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明确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2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为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22例肌酐不明原因升高。在B超引导下应用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结果与结论:穿刺组织中,除3例(1.5%)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正常12例(5.9%),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或)急性肾小管坏死28例(13.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急性毒性损伤22例(10.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12例(5.9%),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0.5%),疑为急性排斥反应29例(14.4%),急性T细胞性排斥反应34例(16.8%),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9例(9.4%),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16例(7.9%),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伴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5.9%),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3例(1.5%),高血压因素4例(2.0%),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未发现特定致病因素所致病变2例(1.0%),缺血性坏死2例(1.0%),移植后肾病复发3例(1.5%),C4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3例(11.4%),未发现患者及移植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62例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肾损害的病理及可能的相关因素,评价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肾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移植肾肾活检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62例中发生总性排斥反应24例(39%),慢性移植性肾病21例(34%),加速排斥反应1例,IgA肾病5例(8%),系膜增生性肾炎样改变3例(5%),新月体肾炎2例,膜性肾病1例,环抱素中毒1例,肾结核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慢性排斥反应、慢性肾小球肾炎各1例。排斥反应病例肾移植术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明显差于非排斥反应病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较高。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移植肾肾活检安全可靠,对于肾移植术后发生肾损害的病因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
  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肾移植后受者定期行移植肾组织活检,在移植肾出现问题的早期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是使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目的:总结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表现与变化。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与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结果与结论:共16篇文献符合标准。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的病理类型包括慢性排斥反应,系膜病变,新月体肾炎,膜性肾病,Ig肾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慢性排斥反应,与慢性排斥反应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供肾年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及CMV感染。高血压和蛋白尿对移植肾的远期预后也有重要影响。移植肾的病理改变复杂多样,结合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结果和临床分析进行准确诊断,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在2002/2005进行的72例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72份,其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4份,环孢素A中毒标本18份;并取8份正常肾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者及环孢素A中毒受者(P<0.05),且随移植肾排斥程度加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对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穿刺活栓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50例肾移植后出现血清肌酐超过正常、蛋白尿、肾小球性血尿等且依据临床资料不能确诊病因者进行移植肾组织活检,并对病理学诊断与分类进行分析.结果;病理学检查确诊慢性排斥反应20例,其中7例病理检查提示同时存在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小管药物毒性8例,系膜增生性肾炙4例,IgA肾病3例,加速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膜性肾病1例.结论:移植肾组织活检安全,可靠,可为临床移植肾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组织学和细胞学依据,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移植肾穿刺活检8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移植肾在术后出现合并症时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3例移植肾进行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学诊断与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42例(50.6%),急性排斥反应14例(16.9%),肾小球肾炎12例(14.5%),肾小管药物中毒4例(4.8%),血管性排斥反应2例(2.4%),IgA肾病2例(2.4%),急性肾小管损伤1例,间质纤维化1例,移植肾肾梗死1例,未见排斥反应4例。急性排斥反应14例中有6例肾小管周毛细血管C4d(+),阳性率达42.8%。结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是诊断术后多种合并症的有效手段;常规活检有助于及早发现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肾移植后受者定期行移植肾组织活检,在移植肾出现问题的早期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是使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目的:总结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表现与变化。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与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结果与结论:共16篇文献符合标准。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的病理类型包括慢性排斥反应,系膜病变,新月体肾炎,膜性肾病,Ig肾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慢性排斥反应,与慢性排斥反应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供肾年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及CMV感染。高血压和蛋白尿对移植肾的远期预后也有重要影响。移植肾的病理改变复杂多样,结合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结果和临床分析进行准确诊断,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Acute antibody-mediated (humoral)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has emerged as a clinicopathological entity that carries a poor prognosis. Its diagnosis is based on typical pathohistologic features, serologic detection of donor-specific alloantibodies and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finding of endothelial deposits of the complement split product C4d. We herein report a case of severe antibody-mediated graft injury after spousal-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Despite an increased risk for humoral presensitization in the female recipient (three previous pregnancies), donor-specific alloantibodies were not detectable before transplantation. After initial graft function, severe graft dysfunction occurred one week after transplantation. A renal biopsy revealed no histomorphologic features of rejection. However,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diffuse C4d deposits along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suggested acute humoral rejection. The diagnosis of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was confirmed by the detection of de-novo production of anti-donor alloantibodies. Graft dysfunction was resistant to high dose steroids or antilymphocyte antibody therapy. However, a recovery of graft function could be achieved by antibody elimination using immunoadsorption therapy. This case reinforces the high diagnostic value of C4d staining. In severe graft dysfunction humoral immune mechanisms should be considered, even when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of humoral rejection are completely abs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2012年10月经病理诊断为发生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组织标本38例,另随机选择10例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正常的肾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鼠抗人IDO单克隆抗体、按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肾组织中不表达IDO,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的阳性表达率为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细胞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P0.05)。在T细胞介导的不同病理分级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组织中IDO的阳性表达强度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呈负相关(r=-0.696,P0.05)。结论:IDO参与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调节,高表达的IDO可降低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3.0~4.0mg/kg,他克莫司0.5~1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d,平均32~108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μmol/L),血清肌酐〉300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Renal allograft biopsy is essential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of allograft rejecti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allograft pathology (Banff schem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make a consensu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context of rejection. Two major pathogenesis of rejection are T-lymphocyte mediated and anti-donor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 by Banff conference meeting report. Chronic rejection is definite entity from a view point of immunology, and chronic allograft fail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renal graft loss.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long-outcome of renal allograft is required. However, pathologic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mmunologic chronic rejection are not well established up to 1995. Recent advances in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showed new insights to differentiate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rejection. Molecular pathology using DNA array analysis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are expected to open new insight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