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行机械通气,5例吸氧;16例治愈,2例死亡,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呼吸衰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氧气治疗或辅助机械通气是纠正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低氧血症的有效方法;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刘发兰  赵晓梅 《华西医学》2010,(10):1891-1893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的20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其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6例治愈出院,4例死亡。其中7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结论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需要综合治疗,同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也是提高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科2009年10月27日至2010年2月28日收治34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甲流)患者,对其中29例危重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甲型H1N1流感的肺保护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肺炎时,如何通过肺休息实施肺保护策略.方法 对5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肺炎患者应用ECMO支持和不同机械通气策略进行治疗.其中2例死亡患者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及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同时利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进行控制性肺膨胀,复张压力设定在40 cm H_2O(1 cm H_2O=0.098 kPa).3例存活患者均应用肺休息策略,即逐渐抬高呼气末正压(PEEP),通过最佳顺应性寻找最佳PEEP,然后通过BiPAP模式将高水平压力(Phigh)设定为20 cm H_2O进行观察.结果 死亡2例,其中1例因肺损伤反复出现自发性气胸伴脓毒症死亡;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例采用肺休息治疗策略,最终康复.结论 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肺炎患者应用ECMO治疗时,通过肺休息实施肺保护策略,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减少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1例危重症甲流感患者人工气道采用充分湿化、科学吸痰、严密观察病情、镇静监测等护理方法。结果人工气道的充分湿化,可避免痰液粘稠形成痰痂堵塞气道,确保了气道的通畅,科学的吸痰方法,保证肺泡的开放,提高血氧饱和度。结论危重症甲型流感患者应用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加强人工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科学吸痰,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氧合功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方法:对9例妊娠晚期合并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给予隔离、体位护理、机械通气护理、胎心监护、产褥期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9例患者中5例为剖宫产患者,其中3例好转出院,2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经随访2例患者出院当日即死亡;4例新生儿存活,1例死亡.其他4例患者未行剖宫产,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加强医护人员对甲型H1N1流感疾病的认识、及早的产科处理、机械通气护理、合理接种流感疫苗以及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提高妊娠晚期合并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母婴的存活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2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两肺弥漫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抢救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22例重症甲型H1N1合并两肺弥漫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结果:22例患者年龄39.9±12.7岁,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休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值偏低,X线胸片或胸部CT提示双侧广泛性或多肺叶性的弥漫性病变;22例患者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75mg或150mg,每日2次口服),全部患者均应用激素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240mg.d-1,平均治疗剂量为136.4±58.8mg.d-1,14例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例患者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例患者死亡。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两肺弥漫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进展快、病情重,需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合理地应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同时予积极合理地氧疗,机械通气能增强氧疗的效果、迅速改善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2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有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采取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性措施,2例均治愈.结论 早期有效的诊治是降低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无创正压通气(NIV)联合中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4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糖皮质激素(2mg.kg-1.d-1)的治疗方案。随访治疗后的血常规、氧合指数、肺部影像学检查的动态变化。将治疗前后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进行比较。结果:患者住重症监护室的中位天数为12d。30例(88.2%)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明显好转出院,4例(11.8%)患者死亡。34例患者经NIV治疗2h后,PaO2/FiO2中位数由132.5mmHg上升至246mmHg。NIV联合激素治疗5d后,APACHEⅡ中位数由11分降为0.5分。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中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对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75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青海省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4日至12月31日青海省传染病院收治的15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75例重症、危重症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10月14日开始出现首例重症患者,至12月31日共出现75例,占47.78%.75例患者中农牧区患者45例(占60.00%),城市患者30例;男48例,女27例;合并肺炎者53例(占70.67%);有基础疾病者41例(占54.67%),有发热者65例(占86.67%),咳嗽、咯痰63例(占84.00%),呼吸困难61例(占81.33%),以脑膜炎为主要表现者1例,以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者2例.外周血白细胞降低28例(占37.33%),心肌酶异常28例(占37.33%),血糖异常23例(占30.67%),凝血功能异常8例(占10.67%),血脂异常4例(占5.33%),C-反应蛋白增高51例(占68.00%).48例给予奥司他韦、27例给予军科奥韦抗病毒,27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2例给予甲泼尼龙治疗,33例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者中10例改用有创机械通气,首选二线抗生素并进行痰培养,对8例合并真菌感染者行抗真菌治疗.75例患者除1例死亡外,余均治愈.结论 青海省重症高峰来得较早,重症比例高;甲型H1N1流感患者易合并肺部疾病,病情进展迅速,易致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危重症甲型H1N1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2例H1N1患者均机械通气治疗,选择压力通气模式,即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模式(SIMV+PSV+PEEP),PEEP及FiO2的设定根据患者的氧合水平进行滴定式设定。控制潮气量(6—8ml/kg),PEEP不超过20cmH2O,限制平台压不超过35cmH2O,每小时记录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左、右侧俯卧位通气每2h交替一次,每次吸痰后及时给予肺复张(LR),每天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指标,肝功、肾功、心肌酶监测、胸部x线检查。结果32例中26例动脉血气指标得到改善,PaO2〉80mmHg,病情好转,并逐步脱机,6例死于顽固性低氧血症。结论甲型H1N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尽早给予奥斯他韦治疗,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监测化验项目,加用俯卧位通气,加强气道管理、减少吸痰次数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呼吸机辅助吸入氧浓度(FiO2)1.00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70~0.85.男3例,女2例.5例患者分别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采用V-V模式ECMO转流进行肺功能辅助,膜肺氧流量与血流量比为2~1∶1,吸入氧浓度0.21~1.00;呼吸机氧浓度0.30~0.70,呼吸末正压(PEEP)5~10 cm H2O;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60~250 s;在ECMO撤离观察期间关闭膜肺气体,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无明显变化后即可停ECMO并拔管,继续呼吸机辅助.结果 5例患者辅助时间48~330 h,平均178.2 h;ECMO辅助流量2.4~4.0 L/min;ECMO撤离观察时间4~24 h.4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过渡到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V-V模式ECMO转流可以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肺功能辅助,为患者过渡到适宜呼吸机辅助的状态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高致病性H5N1人禽流感病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策略.方法 对2009年1月15日本院收治的1例重症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男性,29岁,发病前有家禽宰杀史,以畏寒、发热起病,持续高热,继之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1月19日(发病5 d)胸部影像学可见以左下肺为主的双肺炎症表现,迅速进展出现ARDS样肺部表现.立即给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呼气末正压(SIMV+PS+PEEP),采用小潮气量肺通气保护策略,病情逐日好转,无多器官功能降碍发生,2月6日痊愈出院.结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成功救治高致病性H5N1人禽流感的前提,小潮气量加最佳PEEP通气策略改善氧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63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所有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针对患者的个性化特点提供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病情,落实氧疗,加强气道管理,注重液体管理,做好肺复张的护理,实施标准预防.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及院内感染.结论 合理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老年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32例老年肺内源性ARDS患者被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16例.两组均建立人工气道,以辅助/控制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间隙性控制性肺膨胀(SI)方式通气24 h,随病情改善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PEEP的方式.待"ARDS控制窗"出现,序贯组改换为无创正压通气(NIPPV),以持续气道正压(CPAP)方式通气并逐渐脱离呼吸机;对照组以SIMV+PSV+PEEP常规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及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结果相仿(P均>0.05);序贯组有创通气时间[(4.6±1.0)d]、总机械通气时间[(12.7±4.0)d]、住RICU时间[(16±7)d]较对照组[分别为(21.9±9.0)d、(21.9±9.0)d、(29±13)d]明显缩短,VAP发生率[6.25%(1/16)]和病死率[25.00%(4/16)]也较对照组[分别为75.00%(12/16)、56.25%(9/1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老年肺内源性ARDS插管机械通气以ARDS控制窗为时机及时改用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其疗效.  相似文献   

16.
成人甲型H1N1流感伴呼吸衰竭18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并呼吸衰竭成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方法,记录并分析2009年11月22日至2010年1月16日收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甲型H1N1流感并呼吸衰竭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确诊9例,疑似9例;男8例,女10例(其中孕产妇7例);年龄20~61岁,平均37.1岁,20~40岁12例;有基础疾病者8例;肥胖患者3例;17例表现为病毒性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发病至入院时间1~5 d,平均4.1 d;发病至服用首剂奥司他韦时间2~12 d,平均5.5 d;发病至开始机械通气时间4~12 d,平均6.8 d;3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2例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需要血管加压药物;所有患者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1例接受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共死亡7例患者,28 d病死率为33.3%(6/18),1例住院34 d死亡;死亡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Ⅰ)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29.2±7.3)分比(18.6±6.4)分,P=0.02].死亡组患者均于机械通气7 d内接受高条件机械通气[气道峰压≥3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18 cm H2O]情况下,氧合指数<60 mm Hg(I mm Hg=0.133 kPa),持续时间14~59 h,平均24 h;存活组仅1例于15 d起达此呼吸条件,少于死亡组(9.1%比100.0%,P<0.01).死亡组应用血管加压药物及急性肾损伤和气压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100.0%比36.4%,42.9%比27.3%,28.6%比9.1%,均P<0.05).结论 甲型H1N1流感成年危重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机械通气7 d内高通气条件仍不能维持满意的氧合、持续需要血管加压药物、发生急性肾损伤及气压伤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儿童危重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探讨救治措施.方法 前瞻性观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危重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诊断、治疗转归.结果 实时RCT-PCR检测3例患者均为甲型H1N1流感感染.以发热、咳嗽起病,全身性炎症反应相对轻.病程4~6 d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口唇发绀,呼吸急促.X线片显示双肺多叶渗出或弥漫性炎症阴影.入院时已发展为ARDS.采用奥司他韦,小潮气量(6 mL/kg)、适当高PEEP通气策略和相对保守液体等治疗,3例患儿中存活2例,死亡1例.结论 儿童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儿,突然咳嗽加重和呼吸急促时,应高度怀疑ARDS.及时氧疗及呼吸支持,保守液体管理,预防继发感染等可能是关键治疗措施.需要积累更多病例资料来明确危重甲型H1N1流感特征和评价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儿童危重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探讨救治措施.方法 前瞻性观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危重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诊断、治疗转归.结果 实时RCT-PCR检测3例患者均为甲型H1N1流感感染.以发热、咳嗽起病,全身性炎症反应相对轻.病程4~6 d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口唇发绀,呼吸急促.X线片显示双肺多叶渗出或弥漫性炎症阴影.入院时已发展为ARDS.采用奥司他韦,小潮气量(6 mL/kg)、适当高PEEP通气策略和相对保守液体等治疗,3例患儿中存活2例,死亡1例.结论 儿童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儿,突然咳嗽加重和呼吸急促时,应高度怀疑ARDS.及时氧疗及呼吸支持,保守液体管理,预防继发感染等可能是关键治疗措施.需要积累更多病例资料来明确危重甲型H1N1流感特征和评价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9.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due to the H1N1 subtype of influenza A virus (swine flu) in the 2009 to 2010 epidemic wa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that persisted despite advanc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trategie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was used as a salvage therapy for patients refractory to traditional treatment. At Legacy Emanuel Hospital, Portland, Oregon, the epidemic resulted in a critical care staffing crisis. Among the 15 patients with H1N1 influenza A treated with ECMO, 4 patients received the therapy simultaneously. The role of ECMO in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H1N1 influenza is described, followed by discussions of the nursing care challenges for each body system. Variations from standards of care, operational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staff workload, institutional burden, and emotional wear and tear of the therapy on patients,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and the entire health care team are also addressed. Areas for improvement for providing care of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requiring ECMO are highlighted in the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