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电刺激组加例,常规组20例,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及BAEP.观察电刺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常规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的比例为75%(30/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的比例为77.5%(31/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电刺激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电刺激组Ⅴ波的峰潜伏期(PL)、Ⅲ-Ⅴ和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比较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与其他物理因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脑循环治疗组38例,显效28例,有效9例,头晕加重1例,显效率74%,总有效率97%,常规治疗组36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显效率47%,总有效率74%。结论:脑循环治疗能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头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及丁咯地尔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再学习法训练,包括仰卧位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与坐起、站位平衡及行走训练等。结果:治疗后3、7及14d2组眩晕等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和0.01),观察组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3、7及14d时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干诱发电位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7d时Ⅰ~Ⅲ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d时观察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有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成年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探讨FNS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假手术组(SC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小脑顶核假刺激组(I/RFs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小脑顶核刺激组(I/RF组),每组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第1、3、7、14、21、28天6个亚组(n=6)。缺血时间均为1h/再灌注,于再灌注后立即刺激对侧小脑顶核1h。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在缺血侧侧脑室区、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均有增加,呈单峰变化趋势.第1天开始增加(P〈0.01),第7天达到高峰(P〈0.01),第14天后下降(P〈0.01);第21、28天时已明显下降(P〈0.05),而FNS后,Brdu阳性细胞数量在缺血/再灌注基础上增加更加明显(P〈0.05,P〈0.01),第7天达到高峰(P〈0.01).峰值更高,第14天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第21天后逐步下降(P〈0.05)、第28天已明显下降;且引起整个侧脑室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锥体细胞层细胞增殖。Brdu阳性细胞有明显形态改变。结论:FNS可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侧脑室和海马Brdu阳性细胞的增殖,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FNS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并用小脑电刺激治疗对早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早期接受综合康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脑卒中患,随机分为4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电刺激小脑治疗;对照组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简化Fugy-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Bathel指数(BI)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F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并用小脑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提高高压氧对脑卒中患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的综合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局部药物注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头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头晕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组各90例,综合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辅以局部药物注射治疗;中频组采用调制中频电流治疗。结果:经过20次治疗,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频组(92.2%、67.7%,P〈0.01).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头晕优于单一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7.
王莉琴 《中国康复》2012,27(6):450-451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2组均给予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治疗前后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0d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A、RVA、BA的Vm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提高(P<0.01,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的缓解病人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吩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3例,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连续14d;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药物治疗。结果:按FMA及Barthel(BI)评分,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及AD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非药物”治疗的一条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源性自主神经活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脑源性自主神经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为模型,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观察脑梗死大鼠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将脑梗死大鼠随机分成非小脑顶核毁损组和梗死组,观察两组大鼠的心率变异性的频域和混沌参数值;用兴奋毒性物质鹅膏氨酸预先毁损两侧小脑顶核后,观察FNS对脑梗死大鼠的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大鼠脑梗死后,心率变异的频域和混沌参数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电刺激非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小脑顶核时,发现心率变异的频域参数值、混沌参数值逐渐增加,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脑梗死大鼠小脑顶核,心率变异的参数值无明显变化,与非小脑顶核毁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S可提高大鼠脑梗死后自主神经活性。这可能是其对抗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自主神经活性的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01/2004-08惠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NS,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ADL的评定情况,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治疗组Barthel指数(62.1&;#177;16.1)分,与对照组(39.2&;#177;16.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24,P&;lt;0.01)。治疗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较对对照组明显提高(P&;lt;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结论FNS能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SinceJanuary2001,wehavetreated36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withcerebralcirculationfunctiontreatmentdevicemadebyshanghairenhemedicalequipmentcompany(CVFT-010Mtype)andgaingoodeffects,reportasfollow.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Allthese71patientswerein-patientsofourde-partment,whofitthecriterionpassedbythe4th.Nationalcerebralvasculardiseaseacademicconference犤1犦.Thesepatientswerediag-nosedbycerebralCTorMRIscan.Inthese71patients,36casestreatedbycerebralcircul…  相似文献   

12.
韩颖  李来有  史欣  王娇兰  周庆茹  贾亚琼 《临床荟萃》2011,26(22):1950-1954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FNS)在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or ultrasonic monitor,TC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的改变:FNS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ADL评分降低(P〈0.05),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1)。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TCD显示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显著(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均P〈0.01)。其中FNS组及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而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治疗后ADL及P300的改善较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更明显(P〈0.01),而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NS组及尼莫地平组TCD显示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奥拉西坦组(P〈0.05或〈0.01),其中FNS组MCA、ACA、PCA、V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的改善较尼莫地平组更显著(P〈0.05)。结论 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均能够对VD产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能够有效提高VD患者的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可改善VD患者颅内血流供应;FNS较以上两种药物更能够全面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执行能力及颅内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 (F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康复疗效。方法 :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NS组 30例和对照组 30例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 2组血清NSE浓度和神经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 ,且FNS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1)。结论 :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 ,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虽有许多进展,但多数药物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自发现刺激小脑顶核可使大脑血流量增加后,一些作者相继在大鼠脑梗死模型上使用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并取得疗效.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材料为雄性Wistar老龄大鼠44只(>12月龄),体质量300~400 g.干预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2个月组、缺血4个月组;每组12~14只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大鼠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动物仅行颈前切开,不结扎颈总动脉.各组动物随机均分为FNS和非FNS两种处理.前者将电极插入双侧小脑顶核(以前囟为原点,坐标为P11.8,L 0.5,H 5.7,单位mm),并以电流强度50μA,频率50 Hz的直角方波脉冲连续刺激30 min,后者只插入电极,不予电刺激.主要观察指标用电脑控制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的认知能力,记录灯光刺激大鼠即完成穿梭动作的主动回避反应和经电刺激才能完成穿梭动作的被动回避反应.结果大鼠学习能力检测的被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15.3%,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8.7%;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2.6%,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38.3%.大鼠学习能力的检测的主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4.8%;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60.1%,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62.4%.慢性前脑灌注不足2个月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均下降,4个月后更明显;电刺激痴呆大鼠小脑顶核后,学习及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提高更明显. 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显著改善痴呆的大鼠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电刺激小脑顶核超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并神经发育疗法超早期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CCD)的疗效。方法对86例CCD患儿(年龄0~6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神经发育疗法及家庭干预措施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及家庭干预措施;所有病例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用上海Gesell发育量表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对运动功能及发育商进行评估。结果超早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0.0%(χ2=4.73,P<0.01);治疗组在动作能、应物能及应人能三个能区的发育商分别进步(9.25±1.85)、(7.9±2.01)、(7.41±1.45),优于对照组(7.15±1.54)、(6.12±1.47)、(6.13±1.54)(均P<0.05)。结论对CCD患儿超早期实施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促进其动作、应人、应物的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F-κB和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刺激小脑齿状核组(DNS组)和电刺激小脑顶核组(FNS组)各10只,NC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余3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DNS组和FNS组分别于再灌注同时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和小脑顶核。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图象分析仪测定光密度值。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DNS组及FNS组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FNS组较I/R组和DNS组降低(P0.05),I/R组与D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抑制NF-κB的活化和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APO-1/Fas和Bcl-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脑顶核电刺激的效果是否与抗凋亡蛋白有关.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3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2次/d,45 min/次,连续10 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血清及脑脊液中sAPO-1/Fas,Bcl-2含量.结果①小脑顶核电刺激10 d后的脑脊液sAPO-1/Fas含量为(81.47±13.28)ng/L,较刺激前(52.47±14.32)ng/L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4.19±12.16)ng/L.②小脑顶核电刺激10 d后的血清Bcl-2含量较刺激前明显增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小脑顶核电刺激可提高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含量,可能是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仿生电刺激配合中频电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南 《中国康复》2012,27(6):437-438
目的:观察脑仿生电刺激配合中频电疗(MFE)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治疗作用.方法:CSA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2组均给予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脑仿生电刺激配合MFE.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BA、VA、MCA及A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快(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6个月后随访,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仿生电刺激配合MFE对CSA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有效缓解眩晕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血管性痴呆患者63例,随机分为FNS组40例和对照组23例。FNS组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康复治疗。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结果FNS组MMSE、BI评分提高(P<0.05),临床有效率95%。治疗前后脑血流明显改善(P<0.01)。结论FNS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脑血流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伴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康复运动及百忧解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5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症状,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改善,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提高,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可以减轻脑卒中抑郁症状,对患者情绪、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