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膜瘤和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 PLUS4螺旋CT扫描机,对24例脑肿瘤患者(转移瘤11例,脑膜瘤13例)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出肿瘤与对侧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删)、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增强高度(平扫与峰值CT值之差),求出肿瘤与对侧脑组织rCBF、rCBV、MTT之比,比较两组间各灌注参数值及比值有无差异。结果:脑膜瘤的rCBV及其比值和rCBF比值明显高于转移瘤(P〈0.05),但2种肿瘤的rCBF及M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约15%的脑膜瘤与转移瘤的灌注参数相近。2例复发脑膜瘤的rCBF、rCBV值与原发脑肿瘤相近。转移瘤灌注曲线峰值明显低于脑膜瘤(P〈0.02),但2种肿瘤的TTP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转移瘤灌注曲线形态大多与脑膜瘤相似,但一小部分转移瘤(2/11)灌注曲线呈速升-速降-缓降型,有别于脑膜瘤。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脑膜瘤与转移瘤的鉴别,并可检出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WI)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以48例ACI患者为对象,均接受MRI检查,分析MRI诊断ACI及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病侧ADC、rCBV、rCBF值低于健侧,MTT、TTP值高于健侧(P<0.05)。治疗后ADC、rCBV、rCBF值高于治疗前,MTT、TTP值低于治疗前(P<0.05)。DWI-PWI不匹配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DWI-PWI匹配患者(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死亡组ADC、rCBV、rCBF值低于生存组,TTP高于生存组(P<0.05)。ADC、rCBV、rCBF、TTP预测ACI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88、0.944、0.586、0.879。结论:DWI及PWI联合检测有助于发现ACI梗死病灶,ADC、rCBF、TTP预测ACI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疗后靶区正常脑组织磁共振脑血流灌注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磁共振血流灌注(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 PWI)定量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常规MRI表现正常者双侧颞叶脑白质区域的脑血流灌注特点,探讨MR PWI在早期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2例鼻咽癌放疗后MRI正常者44个颞叶及正常对照组21例共42个颞叶作了脑MRI及MR PWI进行回顾性分析,成像序列包括T1WI,T2WI,MR PWI,Gd-DTPA T1WI增强。在双侧颞叶测量相对脑血流容积(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等参数。结果:鼻咽癌组常规脑MRI未见异常,而rCBV、r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延长(mean transit time,MTT),其中MTT及rCBF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rCBV、到达时间(TO)、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R PWI能反映鼻咽癌放疗后常规脑MR所不能显示的脑微循环障碍,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杨迪  周加华  白万胜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12):1846-1849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154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P、DWI检查,对比不同区域的CTP脑灌注参数值、DWI参数值,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区域病变与DWI参数值、CTP脑灌注参数值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参数值对ACI患者IP的预测价值.[结果]梗死中心区的平均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Average,DCavg)值、各项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flow,rCBF)低于IP区和对侧镜像区参数值(P<0.05),达峰时间(Transit time to the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长于IP区、对侧镜像区(P<0.05),IP区的DCavg值、FA值、ADC值低于对侧镜像区参数值,TTP、MTT长于对侧镜像区,rCBF低于对侧镜像区,局部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高于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经相关性分析,不同区域病变与TTP、MTT呈正相关(P<0.05),与rCBV、rCBF、DCavg值、FA值、ADC值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TP、MTT、rCBV、rCBF、DCavg值、FA值、ADC值、七项联合早期预测ACI患者IP的AUC分别为0.622、0.778、0.941、0.955、0.943、0.944、0.952、0.997.[结论]CTP联合DWI对ACI患者IP有较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期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局部脑血流变化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注血(或注射)后1h、3h、6h、12h、24h、48h及72h7个实验小组,分别将40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大鼠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通过计算机辅助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并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测定。结果注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呈“靶样”改变。血肿边缘区rCBF和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注血后1h rCBF降至最低,其后逐渐回升并再次下降;血肿周围rCBV在注血后1h最低,以后逐渐增加,并于注血后24h增加至峰值。结论脑出血发生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液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血肿占位效应及其所致的颅内压增高,以及脑血流最初下降所促发的脑血流自身调节,在血肿周围脑血流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方法在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脑转移瘤病人全脑放射治疗前后分别行常规CT及CT灌注检查,得到TDC曲线,并合成脑血容量(CBV)图、脑血流量(CBF)图以及达峰时间(TTP)图。从灌注图像上测得感兴趣区的CBV、CBF以及TTP值并计算出相对CBV(rCBV)、相对CBF(rCBF)、相对TTP((rTTP)。观察比较20例脑转移瘤患者瘤体实质以及正常脑实质放疗前及放疗后各项CT灌注参数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灌注参数的脑转移瘤的放疗疗效。结果放疗前的脑转移瘤瘤体实质区绝大部分均表现为rCBV、rCBF明显升高,rTTP略有降低。20例脑转移瘤放疗后2例体积无明显变化,其余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积缩小。瘤体实质区的CBF、rCBF、rCBV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CBF低于3.0和rCBF高于3.0的脑转移瘤放疗后的治疗有效率及rCBF下降比率、rCBV下降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的放疗疗效明显高于前者。结论脑转移瘤的CT灌注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CT灌注成像方法能有效评价脑转移瘤的放疗疗效,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灌注参数的脑转移瘤进行放疗疗效的预测,rCBF高于3.0的脑转移瘤放疗后疗效比rCBF低于3.0的脑转移瘤放疗后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CT灌注成像在评价脑微循环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6~20h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早期常规头颅CT平扫,除颅脑损伤征象和术后改变外,无缺血表现7例;脑实质低密度缺血灶5例,占41.67%。11例患者的灌注参数图像[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都有明确的异常表现,占91.67%,1例无变化。结论灌注CT能够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显示脑组织灌注部位、范围及缺血程度,确定脑梗死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可进行定量研究,对临床早期选择预防脑梗死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可以作为指导治疗的一个指标。但受到病人病情、扫描时间、影像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早期识别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DWI和PWI检测,观察DWI检测结果、ADC值变化情况,PWI灌注参数rCBV、rCBF、MTT、TTP的表现,DWI和PWI关系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表现。结果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常规MRI检查T2WI信号正常,DWI显著高信号,ADC显著低信号;急性期T2WI稍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亚急性期T2WI高信号、DWI等/低信号、ADC等/高信号;慢性期T2WI显著高信号,DWI显著低信号,ADC显著高信号。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逐渐提高,和健侧ADC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脑梗死rCBV、rCBF降低,MTT、TTP升高为主;DWIPWI为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梗死,DWIPWI多见急性期,DWI=PWI多见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结论DWI可显示PWI不能显示的微小缺血病灶,PWI可显示DWI不能显示且可能存活的半暗带,两者联合方可更好评价脑组织的缺血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或DSA检查诊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并作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51例,男45例,女6例,平均52岁。临床症状多为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复视、TIA发作。CT扫描方法为CT颅脑平扫、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A。CT灌注后处理分别得出CBF图、CBV图、MTT图及TTP伪彩功能图。结果11例CT或MRI表现为非责任病灶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余病例常规CT或MRI无异常所见。17例CT灌注各参数图未见缺血改变,34例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所有病例均表现为rMTT延长,rCBF降低,均数rMTT为3.14±1.02,rCBF为0.46±0.16,rTTP为1.28±0.11;其中21例rCBV升高,均数为1.48±0.19;6例rCBV降低,均数为0.76±0.05;7例rCBV接近正常,均数为1.03±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常规CT、MRI不能显示的异常脑血流灌注,是一种很好的反映脑缺血改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去骨瓣减压术与颅骨修补术时间间隔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50例,手术间隔1~3个月;对照组46例,手术间隔3~6个月。比较2组手术前后脑灌注情况[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到达峰值时间(TTP)]、脑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rCBF、rCBV、TTP水平及NIHSS评分、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TTP、NIHSS评分显著降低,rCBF、GOS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有利于改善患者脑灌注及预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且未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脑胶质瘤术后常规MRI增强检查疑复发的临床病例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复发病灶、放射性坏死病灶及脑组织正常区域的CT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以及其各相对参考值(rCBF、rCBV、rMTT、rPS)。结果复发组21例,CBF值、CBV值及PS值均明显升高,MTT 14例稍升高,7例稍降低,rCBF值为3.11±0.96, rCBV为3.82±1.06,rMTT值为1.19±0.34,rPS值为8.04±4.33。放射性坏死组4例,CBF值及CBV值均明显降低,MTT值及PS 值4例均稍升高,rCBF值为0.34±0.14,rCBV 值为0.44±0.12,rMTT值为1.79±0.58,rPS值为2.07±0.95。胶质瘤术后复发组与放射性坏死组比较,CBF、C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CBV、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坏死组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CBV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PS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放射性坏死组rCBF、rCBV、r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脑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鉴别胶质瘤术后是复发还是放射性坏死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排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I)联合双能量头颈部CT血管造影(DECT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科自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24小时内实施常规头颅CT平扫、双源CT脑功能灌注成像(CTPI)及双能量头颈部CT血管造影(DECTA)。CTPI测量患者梗死区及对侧镜像区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等。DECTA评价患者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脑动脉系统血管的形态、走行及密度特征等。结果:经头颅CT平扫24小时复查显示脑梗死征象者17例;CTPI,46例患者中有36例显示异常灌注区。双源CT脑灌注成像检查分析显示,病变中心区及边缘区CBF、CBV、MTT和TTP相较于对侧镜像区对比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CBF较对侧镜像区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的CBF较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双能量头颈部血管造影(DECTA)检查结果显示,46例患者中35例显示血管异常,与CTPI灌注异常区域相符,提示为责任血管。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双源CT平扫、脑功能灌注成像和血管造影的多模式检查可同时完成多项任务,且相互补充。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发现病变、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程度,证实缺血半暗带存在,了解相应病变区域的责任血管情况,辅助定位溶栓治疗的靶血管,帮助临床选择适合治疗方式拯救存活脑组织。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指导最佳治疗和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大大降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治疗后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90例AIS患者临床资料为样本开展回顾性研究,均于随访3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根据结果分组,以mRS≤2分为预后良好组(n=31),>2分为预后不良组(n=59),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半暗带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并以健侧为对照计算各参数相对值rCBF、rCBV、rMTT和rTTP,分析各参数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组AIS患者半暗带CBF、CBV、rCBF和rCBV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MTT和TT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两组rMTT和rTTP比较未见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CBF、CBV、MTT和TTP预测AI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662和0.698,4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7,敏感度为93.55%,特异性为64.41%;rCBF和rCBV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24和0.798,两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2,敏感度为96.77%,特异性为57.63%。  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对AIS患者半暗带血流灌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溶栓治疗后CBF、CBV、MTT和TTP等参数及其与健侧镜像区脑组织相对值可为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CI)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不同时期CI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DWI联合PWI检查,评估DWI检测结果、PWI灌注参数[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结果、不同时期CI患者DWI与PWI的关系结果。结果:超急性期CI患者T2WI显示信号正常,DWI显示明显高信号,表现弥散系数(ADC)显示显著低信号状态,急性期显示信号稍高状态,DWI呈现高信号状态,ADC呈现低信号状态,而亚急性期CI患者T2WI显示高信号,DWI显示稍高/等信号,ADC显示稍低或稍高信号状态,慢性期呈现显著高信号状态,DWI呈现显著低信号状态,ADC呈现显著高信号状态;不同时期CI患者rCBV、rCBF数值降低,MTT、TTP数值升高;超急性期、急性期CI主要表现为DWIPWI,亚急性期、慢性期CI主要表现为DWI=PWI。结论:依据DWI与ADC信号变化,能够准确判断CI不同时期,PWI可直接反映CI区域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状态,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为不同时期CI患者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分析患者不同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比较不同侧支血流循环状态CTPI参数情况及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  结果  CTPI显示,46例脑组织血流灌注发生异常,CTPI阳性率为90.20%(46/51)。患者患侧梗死病灶区及缺血半暗带CBF值、CBV值均小于健侧,MTT值、TTP值均长于健侧(P < 0.05)。侧支循环良好者患侧CBF值小于健侧,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 < 0.05),而患侧与健侧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侧支循环不良者患侧CBF值及CBV值均小于健侧,且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 < 0.05)。CTPI提示AIS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患者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CTPI提示血流灌注正常患者(P < 0.05)。  结论  CTPI可及时准确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临床掌握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I)联合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早期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纳入重症组(n=43)、轻中度组(n=37)。两组患者均行脑CTPI检查,比较两组局部脑血流参数及血清T3、FT4水平,比较重症组局部脑血流参数及血清T3、FT4水平及GCS。分析GCS与局部脑血流参数、血清T3、FT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局部脑血容积(rCBV)、局部脑血液量(rCBF)及血清T3、FT4水平均低于中症组,MTT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重症组rCBV、rCBF、GCS评分及血清T3、FT4水平高于入院次日,MTT高于入院次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CS与rCBV及血清T3、FT4水平负相关(r=-0.4003、-0.6841、-0.7136,均P<0.05),与rCBF、MTT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CTPI与血清T3、FT4联合诊断早期sTBI有助于评价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定量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为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脑CT检查并进行CT定量分析,观察梗死部位、大小情况并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半暗带(IP)区血容量(CBV)与健侧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而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明显延长,脑血流量(CBF)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76、11.13、-28.22,P均<0.05);IP区与脑梗区比较,CBV、CBF值明显升高,MTT值延长,TTP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29、17.20、16.86、-23.79,P均<0.05);IP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 TTP)、相对血容量(rCBV)与脑梗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32、12.82、12.17、6.66,P均<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区分患者脑组织灌注IP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变化与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GE L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灌注成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大鼠脑TTC染色和HE-染色进行比较.结果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呈"靶样"改变;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血肿周围rCBF和rCBV在注血后1 h降至最低,其后逐渐回升.TTC染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HE-染色可见血肿周围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结论大鼠脑注血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可引发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CT灌注成像可在活体下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20.
王晓慧  高任 《医学临床研究》2022,(11):1618-162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多期相CT血管造影(MP-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价值。【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5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并根据结果分为良好组(n=101,侧支循环良好)和不良组(n=52,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均行CTP和MP-CTA检查。比较两组梗死核心区灌注参数及缺血半暗带灌注参数[平均通过时间(rMTT)、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rTTP)、脑血流量(rCBF)],对比CTP联合MP-CTA与DS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一致性。【结果】不良组梗死核心区rMTT、rCBV、rTTP均低于良好组(P<0.05),rCBF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缺血半暗带rMTT、rCBV、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rCBF低于良好组(P<0.05)。CTP联合MP-CTA与DS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3,P=0.000)。【结论】CTP联合MP-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水平有一定评估作用,有助于临床及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