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S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S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患者年龄20~79岁,平均44岁,4例肿瘤位于外阴,位于腋窝、足背、头皮、颈部、眼睑各1例,随访2~59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炎症型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例IHC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8~55岁.临床均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gastric glomus tumor,GG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6例GGT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GGT男女性各3例,年龄34~60岁,中位年龄53.5岁,平均49.3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6例乳头腺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44岁,平均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头糜烂、结痂及结节形成.镜下见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呈实性、筛状或乳头状排列,或呈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4~63岁,平均年龄46.7岁。肿瘤最大径从0.2~8 cm不等,平均最大径2.5 cm。以排尿后头痛、心悸、血压升高为临床主要症状。镜下可见较一致的多边形或圆形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巢团及片状结构,形成典型的zellballen细胞巢,无包膜,在膀胱壁中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富含薄壁血管,大部分血管呈血窦状、无显著扩张;大部分细胞较一致,散在少数胞体形状不规则、核大深染的瘤细胞,部分胞浆略嗜碱性,核分裂罕见,瘤巢周边见散在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CgA、Syn阳性,增殖指数Ki-67阳性1%~10%不等,瘤巢周边梭形细胞S-100阳性;瘤细胞AE1/AE3阴性。9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其中4例复发。5例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膀胱的罕见肿瘤,需要依赖组织形态与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其它膀胱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单纯肿瘤切除容易局部复发,引起转移的恶性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肉瘤样尿路上皮癌(sarcoma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SUC)的临床特点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U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其中6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ou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患者尿脱落细胞,分析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结果20例SUC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46~70岁,中位年龄58岁。肿瘤部位:13例位于膀胱、5例位于肾盂、2例位于输尿管。肿瘤侵犯全层12例,浸润深肌层6例,浅肌层2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7个月,其中15例死亡,3例存活。6例患者行尿脱落细胞FISH检测,4例发现3或7号染色体的多倍体。结论SUC属于高度侵袭且预后差的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主要发生于膀胱,确诊需依据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测。FISH技术检测患者尿路脱落细胞,是诊断SUC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泌尿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儿童泌尿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病例, 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情况。结果 4例患儿, 男女各2例, 中位年龄6岁。发生于膀胱者2例, 肾脏1例, 输尿管1例。膀胱1例和输尿管1例以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形态为主, 肾脏病例大部分呈纤维瘤病样结构, 膀胱的另1例组织学类似结节性筋膜炎。3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呈弥漫胞质阳性;肿瘤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 3/4)和/或结蛋白(2/4)。荧光原位杂交2例检测到ALK基因断裂, 肾脏病例示ROS1断裂。ALK断裂阴性的膀胱病例和肾脏病例分别检测到FN1-ALK和TFG-ROS1融合基因。结论儿童泌尿系统中除了膀胱, 肾脏和输尿管也可发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诊断需结合患儿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脂肪瘤病(N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5例NL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5例NLS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4~42岁,平均22.4岁.上肢11例,下肢4例.受累神经以正中神经多见.临床表现为出生后或幼年时发病,多在30岁以前就诊,局部表现为缓慢性生长的肿块,伴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例ESC RCC中不同抗体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ESC RCC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6岁。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胞质红染的嗜酸性细胞构成,实性区腺管状排列,其内可见微囊和巨囊性区域,可见胞质内嗜碱性或嗜酸性粗细不等的颗粒状彩斑。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PAX8和CK20,可出现Melan-A和Cathepsin K的表达,不表达CK7、CD117。2例获得随访,生存时间2~26个月。结论ESC RC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较为典型,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镜下癌组织呈不规则腺管样、乳头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表型:β-catenin呈膜阳性,UroplakinⅢ呈阴性。结论 原发性膀胱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易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及病理检查,并辅以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胃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5例小儿胃畸胎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小儿胃畸胎瘤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6天~3岁,中位年龄7个月.影像学示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物,并可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的恶性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3例恶性巨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恶性巨细胞瘤中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6例,发病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9.5岁.复发后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7例,发病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6.7岁.6例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除可见到骨巨细胞瘤区域外,还可见到高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肉瘤区域,7例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其原发性肿瘤均为骨巨细胞瘤,而复发性肿瘤则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肉瘤形态.结论 诊断恶性巨细胞瘤时需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结合,并除外其他肉瘤如富含巨细胞的骨肉瘤、富含巨细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13.
收集2013—2019年间21例膀胱微乳头尿路上皮癌(MPUC)及同期117例膀胱非特殊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MPU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比较两组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MPUC患者男女比17∶4,中位年龄67岁,微乳头成分占5%~70%,12例(12/21,57.1%)有脉管侵犯。10例(47.6%,10/21)MPUC HER2阳性。MPUC脉管侵犯率、T分期、HER2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特殊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PUC、年龄大于69岁、T2-4期与预后差显著相关。膀胱MPUC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侵袭性亚型,易侵犯脉管,预后差。MPUC的高HER2阳性率提示HER2靶向治疗可能是潜在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良、恶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颗粒细胞瘤(含1例恶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中女性14例,男性1例,年龄18~66岁,平均42岁。14例为皮下或软组织内无痛性生长的孤立性肿块,1例(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颗粒细胞瘤)表现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伴复发、转移。肿瘤位置:四肢4例,乳腺2例,舌部2例,眼眶2例,咽喉部2例,颈枕部、升结肠和外阴各1例。肿瘤直径0. 3~4. 5 cm,平均2. 4 cm。1例镜下见凝固性坏死、核增大呈空泡状并可见明显的核仁、多形性、高核质比、瘤细胞梭形变和核分裂。形态学上,15例采用Fangburg-Smith等提出的6项诊断标准判断,结果显示:良性颗粒细胞瘤11例、不典型颗粒细胞瘤3例、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14例有完整随访资料,13例无复发,1例复发3次并转移。结论颗粒细胞瘤少见,恶性颗粒细胞瘤尤其罕见,在日常工作中应高度警惕是否为恶性,以避免漏诊。Fangburg-Smith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且与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合理处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X线造影和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RMS的临床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静脉尿路造影和/或膀胱造影检查,其中4例行CT扫描.结果造影显示葡萄簇状充盈缺损11例;膀胱三角区大的分叶状充盈缺损影3例,6例膀胱壁毛糙.4例CT均显示膀胱腔内典型葡萄簇状低于腹壁肌肉密度软组织肿块,膀胱壁增厚,增强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膀胱RMS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患儿年龄及临床特征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X线造影和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RMS的临床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静脉尿路造影和/或膀胱造影检查,其中4例行CT扫描.结果造影显示葡萄簇状充盈缺损11例;膀胱三角区大的分叶状充盈缺损影3例,6例膀胱壁毛糙.4例CT均显示膀胱腔内典型葡萄簇状低于腹壁肌肉密度软组织肿块,膀胱壁增厚,增强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膀胱RMS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患儿年龄及临床特征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术后梭形细胞结节(postoperative spindle cell nodule,PS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膀胱PSCN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4~71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排尿困难,4例均有手术史。随访9~84个月无复发。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构成,呈条束状排列或排列紊乱,细胞呈细长梭形,染色质淡或空泡状,核仁明显,均可见体积较大的神经节样细胞。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局部呈浸润性生长,浸润膀胱壁内的平滑肌,核分裂象多见(5~10个/10 HPF),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明显黏液变性、水肿,弥漫分布急慢性炎细胞,小血管增生及出血明显。红细胞外渗及缺乏真正的细胞异型性,可作为与真性肉瘤鉴别的依据。免疫表型:梭形细胞vimentin、SMA、CK(AE1/AE3)均弥漫强阳性,desmin(50%)阳性,Calponin(25%)阳性,Ki-67增殖指数50%~75%。结论膀胱PSCN是手术或创伤后的良性、非肿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应避免误诊为恶性,其组织形态特征需结合临床病史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泌尿系统NETs(膀胱11例、输尿管1例、肾脏4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例NETs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48~84岁,平龄65岁;小细胞癌10例,副神经节瘤4例,类癌及不典型类癌各1例;12例患者有随访资料,其中6例死亡,均为小细胞癌(3~21个月),6例存活,包括4例膀胱副神经节瘤(7~88个月)、1例肾类癌(14个月)和1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尿路上皮癌(42个月)。结论 NETS发生在泌尿系统中较为罕见,主要为小细胞癌、副神经节瘤及类癌。根据其典型组织形态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志物(Syn、CgA、CD56)阳性鉴别,需谨慎排除转移可能。副神经节瘤及类癌预后较好,小细胞癌侵袭性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膀胱憩室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报告一例膀胱憩室癌并文献分析,患者,男, 56岁,因"尿频、排尿不畅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术前超声及盆腔CT增强提示膀胱左侧壁多发憩室.结果:入院后行膀胱镜检查,术中见其中最大憩室颈部新生物,宽蒂,大小约1 cm,呈菜花样改变,表面有钙化坏死,活检提示为膀胱移行上皮癌,故行膀胱憩室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结论:膀胱憩室癌是属于膀胱肿瘤的一种,病理学类型相对复杂,目前诊断方法主要是影像学、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治疗一般以外科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有经尿道手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及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而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5例儿童MS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PO、溶菌酶(Lysozyme)、CD68、CD43、CD33等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5例MS患儿年龄14天~13岁,平均3.2岁,男童1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