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副神经的叠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84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副神经行程的叠加处理,发现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的穿出点位于乳突最突出点与锁骨胸骨端连线的上29.4~50%之间;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的穿入点位于乳突最突出点至斜方肌前缘与锁骨上缘交点连线的下69.5~94.2%之间。并经对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分析,提出此段副神经行程的体表投影。  相似文献   

2.
耳大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2具成年尸体的44侧耳大神经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耳大神经的平均长度为4.12cm,有2~4个分支.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稍下方至耳垂的连线,主干在颈外静脉后方约0.7cm.结果表明:耳大神经是用于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麻痹较理想的神经移植物,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颈外静脉及下颌角是术中寻找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能够有效地保护耳大神经的主干及分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常规固定头部标本20侧,取1张厚度为0.5mm的透明塑料膜,用圆规在塑料薄膜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其最小刻度为0.2cm,将带有刻度的软塑料薄膜铺于标本的面侧区,坐标原点正对下颌角后下方的最凸点,Y轴垂直于该连线(颧弓向外的最凸点与外眦之间线段的延长线).用油画笔将耳大神经比较完整地描点到薄膜上.最后将薄膜平铺于玻璃上,测量得出坐标参数指标.结果:耳大神经常见的分支为腮腺支、耳前支、耳垂支、耳后支,其出现率分别为25%、50%、95%、85%,耳大神经主干的体表投影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耳垂根部的连线.结论:外科医生熟练掌握耳大神经的位置、走行、层次、分支和分布,在行切除腮腺肿瘤、解剖面神经等步骤时可避免损伤耳大神经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枕小和耳大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颈丛皮神经的行程、长度、横径和血供情况。结果枕小和耳大神经的长度分别为(7.7±0.8)cm和(7.9±0.9)cm;横径分别为(1.6±0.4)mm和(2.2±0.4)mm。枕小和耳大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升动脉神经支、枕动脉的胸锁乳突肌皮支和耳后动脉皮支。结论枕小和耳大神经可作为面神经移植的一个合适而易得的理想供体,行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或吻合血管神经移植用以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隐神经及其髌下支穿Hunter’s管前壁的形式及位置,并以腹股沟韬带中点至股骨内上髁最突出点的连线为标准,测量了缝匠肌前缘距该线以及隐神经穿出点距连线远端的距离。为探讨隐神经卡压症的病因、症状及选用的治方方法提供了应用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耳大神经的应用解剖学,为颈腮区相关手术提供临床解剖资料。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1月—2013年10月45例(52侧)头颈腮腺区手术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手术中观察耳大神经出肌点的位置、行程、分支点、分支及其与颈外静脉之间的关系。其中全颈淋巴结清扫术25例(32侧)、腮腺恶性肿瘤手术4例、咽旁间隙肿瘤16例。结果 耳大神经多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下10mm范围内穿出占94.2%(49/52),并多以单干形式上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腮腺尾部以及下颌角下方10mm左右分成前、中、后3个终支。耳大神经伴行于颈外静脉的后方上行(间距不超过20mm)。结论 耳大神经解剖变异较大,其主干与颈外静脉关系密切,手术时尽可能避免耳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耳后皮瓣蒂血管和神经的选择依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30侧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耳后乳突区皮瓣的血供及神经支配。该皮瓣的蒂血管有颞浅动脉 珀动脉,感觉神经有耳颞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临床应用要点,为改进耳后乳突区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课实习中,在一成年男性标本上,发现颈丛皮支分布至下颌区的变异支。报道如下:其颈丛皮支除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外,多出一条变异支。此变异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深筋膜浅出,直径为0.92mm,于耳大神经前方,走行5.9cm进入腮腺下端前缘及下颌角附近的组织(图1)。由于此变异支与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位置比较接近,同时也对这两条神经分支进行了测量,耳大神经的直径为1.58mm,枕小神经的直径为0.60mm。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踝前的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大隐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因动、静脉关系较恒定而可根据动脉搏动确定静脉位置.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腓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腓浅神经多与隐神经及腓肠神经终末支有吻合,故足背、趾背手术最好同时阻滞此三神经.③腓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④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10.
踝前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曳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1)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 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2)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排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3)排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4)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11.
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36例(男32,女4;左20,右16)。自小腿中1/3段始解部胫神经,到其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观察并测量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对细小分支在双目放大镜下进行。以内踝中心和跟中心连线作参照点,神经经过连线处为“0”点,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36例均存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跟内侧神经,36例中来自胫神经的27例(75.0%);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7例(19.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在100名活动正常的人体(男性60,女性40,年龄17~54岁),测量膝关节直立时的角度。测量时受试者赤足直立。测量由大转子最突出点至股骨髕面外上角的连线与股骨髕面外上角至外踝突出点的连线二者间所形成的向后开放的钝角即为  相似文献   

13.
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其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下肢标本40例,在肉眼及放大镜下解剖,观察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腓总神经各肌支的数目及走行,以腓骨头最突出点为测量起点,测量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测量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的高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64±0.36)cm和(1.58±0.34)cm。各肌支的数目不等,其中胫骨前肌支数目最多,腓骨短肌支和跗长伸肌支的数目较少。40例标本中,腓总神经均穿行于腓骨颈部骨一筋膜管。结论腓总神经在绕腓骨颈处均穿行于骨一筋膜管。提示:这可能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肌肉的神经肌支数目差别较大,与其所支配肌肉的结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髋关节直接外侧入路确定臀上神经的体表投影和手术安全区 ,在 44侧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与该入路关系紧密的臀上神经最下支分支的分布。结果手术入路的安全区为①在经大转子尖分别作与髂后上棘连线、髂嵴垂直连线、髂前上棘上方 3cm和髂前上棘连线 ,在这些连线上 ,最下支距大转子尖的距离分别为 5 5± 0 6、 4 8± 0 6、 4 3± 0 6、 6 4± 0 8cm ;②在经大转子外侧最凸点分别作与髂后上棘连线、髂嵴垂直连线、髂前上棘上方 6cm和 3cm的髂嵴连线 ,最下支距大转子外侧最凸点的距离分别为 1 0 0± 0 8、 9 0± 0 8、 7 5± 0 6、 8 9± 0 7cm。上述两组数值所在点作连线即分别为最下支神经的体表投影。结果表明 :投影以下至大转子尖或大转子外侧最凸点之间无明显血管神经分布 ,在此区内撑开臀中、小肌肌纤维显露髋臼均不会损伤臀上神经  相似文献   

15.
桡神经浅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30例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分支处的位置和距桡骨茎突的距离,结果表明:83.3%的桡神经浅支在前臂中下1/3处浅出,临床上对桡神经浅支卡压症采取局部封闭治疗或手术松解时,应在桡骨茎突近侧8.8±1.2cm,肱骨外上髁最突出点与桡骨茎突连线内侧0.4±0.3cm处进行为宜。为临床探讨桡神经浅支卡压症的病因和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力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对枕大神经的行径、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①枕大神经在枕外隆凸的下方2.8cm±0.2cm,旁开2.6cm±0.1cm处穿斜方肌健膜和深筋膜至皮下;③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凸到乳突尖连线中、上1/3交界点;③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是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 用针刀在枕神经穿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作分离松解,便可解除其卡压.  相似文献   

17.
髋关节后侧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及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臀大肌的神经和血管及其分支均从肌深面入肌,入肌点均在臀大肌前缘后方。2.在竖脊肌起点外侧缘与大转子尖连线上距大转子尖距离:臀上血管神经束上支为(105.8±29.6)mm;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为(78.6±36.8)mm。3.坐骨神经半腱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02.6±56.2)mm;坐骨神经股二头肌支最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27.1±50.5)mm;坐骨神经半膜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35.6±85.1)mm。结论:1.从大转子尖向上分离臀中肌臀小肌时不要超过大转子尖与髂嵴连线的下1/2,最安全应在1/3以内,以免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2.切断梨状肌的位置越贴近大转子越不易损伤坐骨神经,梨状肌肌腱残留长度在保证吻合的情况下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100名活动正常的人体(男性60,女性40,年龄为17~54岁),测量膝关节直立时的角度。测量时受试者赤足直立。测量由大转子最突出点至股骨髌面外上角的连线与股骨髌面外上角至外踝突出点的连线,二者间所形成的向后开放的钝角即为膝关节直立时的角度。此角在男性为158.00±0.43度,女性为150.50±0.60度。所得数据供临床医师矫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解剖一具哈萨克族成人女尸的颈部血管和神经时,见其右侧耳大神经穿越颈外静脉的变异。其耳大神经自颈丛发出后分两支,后支稍粗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至耳廓周围,而前支在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途中,在下颌后静  相似文献   

20.
枕大神经分支分布于耳廓后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耳的神经支配较复杂,有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耳支(耳后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支,其中耳大神经是支配耳的主要神经。作者在观察耳后神经时,于感例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