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类解剖重建外旋肌群的疗效。方法从2018年2月到2018年3月共收集了行首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9~87岁,平均年龄78.6岁。术中均采用类解剖缝合方法重建外旋肌群。结果术后3个月时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其中2例患者长时间行走后髋关节伤口周围稍有肿胀,但无明显发红、皮温增高表现。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类解剖重建外旋肌群方法效果肯定,且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的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采用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6~49岁(平均34岁);右侧3例,左侧6例。其中,髋臼骨折后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骨折后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1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髋关节结核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用骨刀从髂骨上切取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修去股骨头与髋臼软骨面,在髂骨和股骨头与颈上做一骨槽,将带蒂髂骨瓣用松质骨螺钉固定至骨槽中。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经临床观察和2~5.4年随访(平均3.4年),所有患者关节融合牢固(术后12~14周),术后5~6个月逐渐恢复轻工作,部分患者8~10个月恢复了有一定强度的工作。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的方法具有促进骨愈合,避免骨延迟与不愈合,提高治疗效果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阔筋膜张肌重建毁损臀中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及2009年12月,收治2例臀中肌毁损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55岁及62岁。骨巨细胞瘤1例,髋部骨折1例;均为在外院术中毁损臀中肌及股骨粗隆部。末次术后至此次入院时间分别为14 d和18 d。患侧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e评分分别为5分及6分。采用定制人工全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并阔筋膜张肌重建臀中肌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15 d发生髋关节脱位,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并加强功能锻炼,未再出现脱位。患者术后分别获随访18个月及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均短缩<2 cm。按Merle D’Aubigne评分法评分分别达17分和15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阔筋膜张肌重建毁损臀中肌,可最大程度重建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生理解剖结构,提高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度和关节稳定性,改善术后患髋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收肌转移术治疗痉挛性脑瘫髋内收畸形的疗效。方法 7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13侧改良内收肌转移术。男5例,女2例,年龄从4岁1个月到10岁6个月,平均7岁3个月。采用术后髋关节外展角度、畸形复发率、行走能力SI预测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4~37个月,平均24.5个月,所有病例髋关节外展均有明显改善,平均外展角度60°;随访中未见复发;行走能力改善基本符合SI预测。结论 改良内收肌转移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髋内收畸形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椎炎髋关节晚期病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和对策。[方法]对38例(65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0~45岁,平均34岁。采用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国际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随访平均3年。[结果]术后疗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术后除了2例患者外,病人有轻微疼痛或者无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了平均45.5°。对于关节纤维强直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曲改善了平均57.3°。对于术前活动范围局限在室内的12例患者,11例活动范围明显得到改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行走功能较其他疾病的患者要差。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断裂以及脱位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13.7%(7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强直性脊椎炎髋关节晚期病变适宜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髋关节外侧切口,术中强直髋关节处理措施得当,人工假体选择合适,术后康复手段完善和规范,可以明显恢复关节功能,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很高的骨化性肌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保持股直肌完整前提下,经髋关节前侧手术入路行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自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选择本组采用常规髋关节前侧入路行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例53例共67髋。男38例(49髋),女15例(18髋);年龄22~57岁,平均37.4岁;身高150~192 cm,平均171.9 cm;体重45~92 kg,平均70.0 kg;身高体重指数( BMI)值为17.1~30.7,平均23.6。在显露股直肌后,观察记录支配股直肌神经的走行和入肌点位置、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的走行和距离股直肌起点距离以及股直肌与切口和髋关节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1)支配股直肌的神经由股神经分支发出,走行于缝匠肌深面,自内上方走向外下方,在入股直肌前分为两支神经支,外上支于股直肌内侧深面入肌,入肌点距髂前下棘下方(7.07&#177;1.14) cm;内下支切口内未见。将股直肌向外侧牵开可见股直肌外上支张力增大,向内拉开则张力减小。(2)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发自股深动脉,经缝匠肌及股直肌深面、髂腰肌前面向外上走行至股中间肌前侧,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血管束中点距髂前下棘下方(6.16&#177;0.52)cm。所有病例向内拉开股直肌均可很好地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其分支血管束全长。(3)股直肌直头起于髂前下棘,约1/4~1/5肌纤维位于切口线外侧,其余部分位于切口线内侧。股直肌肌腹遮挡髋关节头颈交界处内侧约1/3~1/2部分。结论(1)沿股直肌外侧间隙将股直肌向内侧牵开暴露髋关节,可保护位于内侧的血管神经束,为手术安全间隙。(2)股直肌对于髋关节遮挡较少,大部分肌纤维位于髋关节内侧,向内拉开股直肌可完全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及髋关节,故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2-08—2014-08诊治50例行单侧初次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患,随机分为A组(术中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和B组(不予缝扎外旋肌群止点)。2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微创手术入路。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为(103.63±14.51)ml,B组为(150.80±15.85)ml,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2,P=0.019)。A组术后隐性失血为(206.89±50.23)ml,B组为(340.37±54.72)ml,A组术后隐性失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3,P=0.036)。2组获得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A组术后下床活动较B组明显提前。结论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及隐性失血,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髋关节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于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的预防作用。方法 703例THA术按照有无进行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修复重建分组进行统计分析。A组:398例,不修复后方关节囊;B组:179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缝合至短外旋肌在股骨大转子附着处;C组:126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经骨道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上。结果 A组、B组和C组术后脱位率分别为7.04%、3.35%和0。C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B组(P0.05),而B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两种后方关节囊修复方法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而经骨道缝合的方法能更可靠地恢复髋关节后方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闭孔外肌及其覆盖区髋关节囊的解剖特点,探讨髋关节屈曲内旋下闭孔外肌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 取10具20侧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左侧10髋解剖出闭孔外肌,屈曲内旋时触摸体会股骨头对闭孔外肌的膨顶;裸露闭孔外肌区的髋关节,分别测量髋关节屈曲30°、60°、90°和各屈曲角度加内旋15°时股骨头软骨面超出髋臼唇的距离;右侧10髋解剖出髋关节囊,测量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结果 闭孔外肌是紧贴髋关节囊后下部的唯一肌肉,在髋屈曲内旋时股骨头膨顶闭孔外肌;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膨顶程度(后脱位倾向)也加大,同一屈曲角度下内旋比不内旋膨顶程度大.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较薄弱的两部处在闭孔外肌区,坐股韧带主干未经过闭孔外肌区,闭孔外肌区是髋后方关节囊的相对薄弱区.结论 闭孔外肌是髋关节囊后下部唯一的动力抵挡,易诱发后脱位的髋屈曲内旋体位下,抵挡股骨头脱位的主要有闭孔外肌和此肌覆盖区的关节囊,但此区关节囊相对薄弱,因此在全髋置换后应对闭孔外肌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THA术后股骨偏心距恢复的重要性及重建方法,恢复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对73例单侧THA术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X线片上测量股骨偏心距及髋外展肌的力臂,使用Cybex测量髋外展肌力量,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骨偏心距是否能够重建与髋最大外展肌肌力存在显著性差别(t=3.859;P=0.002);髋关节外展活动范围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593,P<0.001)。结论THA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以增加髋外展肌的力臂,改善髋外展肌的力量,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术中应选用近似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B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不同修复方法的确切性.方法 43例单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37例,女6例;年龄31~2岁,平均45.6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固定型假体.其中21髋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骨性修复方法),22髋修复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软组织修复方法).其他手术技术完全相同.于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Harris评分;术后6周及3个月以B超检测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完整性.B超检查采用双盲法,图像中修复部位不连续超过50%视为连续性差或修复失效,不连续少于50%定义为连续性好或修复成功.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B超检查显示骨性修复方法组修复成功率57.1%(12/21);软组织修复方法组86.4%(1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33).术后3个月修复成功率与术后6周无变化.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相对修复于臀中肌后缘失败率更高,建议将后关节囊与外旋肌缝合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  相似文献   

12.
内收肌髂腰肌切断手法复位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切断内收肌及患侧髂腰肌、手法复位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 切断双侧长收肌、短收肌及患侧髂腰肌 ,术中手法复位髋关节 ,术后三期有限石膏固定。结果  76例 96髋均得到满意复位 ,除 5髋因在外院行牵引闭合复位不成功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外 ,其余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 该疗法是治疗 10个月~ 3岁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THA)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人工THA手术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4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侧3例3髋(CroweⅠ型2例,CroweⅡ型1例),股骨颈骨折3例3髋;男4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9.67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型假体。所有患者均行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前后分别测定髋关节内收、外展0°,屈曲45°和屈曲90°内旋时,关节即将脱位时扭矩的大小,观察股骨大转子后方有无骨折、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有无撕裂、缝线有无开结及断线、坐骨神经损伤。结果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缝合前后扭矩有显著增加,屈髋45°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7.88±5.87)N·m,缝合后扭矩为(14.03±6.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12.22±3.58)N·m,缝合后扭矩为(17.15±5.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1例大粗隆后缘骨折,1例后外侧结构缝合打结后,线结松动,1例缝线断裂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无关节脱位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结论 THA术中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可显著改善THA术后关节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外展肌的变化,为术后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THA治疗成人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19例,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1、3、6、12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和Trendelenburg试验;并测定术后患侧与健侧髋关节外展最长持续时间。结果双下肢短缩差异值由术前平均29.2mm(范围15.9-45.0mm)缩小至术后平均2.5mm(范围-6.7-8.8mm),术后Harris评分、患侧与健侧髋关节外展最长持续时间数据比与术后时间呈正相关,且以1-6个月之内变化最为明显,6-12个月变化趋势变缓;术后3个月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6例,术后12个月随访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4例。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外展肌功能在THA术后1~6个月之间恢复最快,6~12个月恢复趋势变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大转子再结合装置(GTR)辅助第二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合并冠状面骨折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2例合并冠状面骨折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接受GTR辅助PFNA-Ⅱ固定17例(GTR组),女10例,男7例,平均76.3岁;接受单纯PFNA-Ⅱ固定15例(PFNA-Ⅱ组),女6例,男9例,平均81.4岁。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GTR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Ⅱ组。32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0.3个月的随访。GTR组平均随访10.7个月(8~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76.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PFNA-Ⅱ组平均随访11.8个月(9~1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40.0%,有1例患者未获得骨性愈合。GTR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轻于PFNA-Ⅱ组,两组在髋关节功能、畸形、活动范围方面评分结果相近。GTR组有1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PFNA-Ⅱ组有1例术后发生肠梗阻。结论合并冠状面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不稳定性骨折,GTR辅助PFNA-Ⅱ固定较单纯PFNA-Ⅱ固定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可能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少症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18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123例;年龄53~92岁。术前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及握力。术后随访临床预后包括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2周及3、6个月),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根据随访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分为预后佳与预后不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肌少症是否是患者髋关节术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此研究共有181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第2周及3、6个月。结果显示,术后创口周围感染16例,下肢静脉血栓14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符合肌少症诊断患者82例(45%),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更长,术后感染及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早期关节功能评分相对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肌少症(P=0.008),半髋(P0.001),糖尿病(P=0.016),术后感染(P=0.018)是术后功能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肌少症是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预后不佳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肌少症可能是改善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EPSTR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固定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对4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后应用EPSTR技术修复髋关节后侧软组织,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5~55岁,平均42.5岁,伤后手术时间2~7 d,平均5 d。髋关节后侧软组织采用"T"形切开,行髋臼内固定后,关节囊和外旋短肌作为一层再次附着到大粗隆。结果术后随访2.5~6.0年,平均4.5年。随访期间没有发生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2例发生骨关节炎,没有出现与本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按Harris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3.5%,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髋臼后壁骨折固定后采用EPSTR技术,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和加强髋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老年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12完成的11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57例采用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进行镇痛,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技术将穿刺针由腰方肌入路置于腰方肌和腰大肌间的筋膜内,按1.25 mg/kg注入0.25%罗哌卡因,对照组58例仅注射生理盐水。结果 115例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6、12、24、48、72 h静息时与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72 h血清Cor、E、NE、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72 h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应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腰肌撞击假体引起疼痛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19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因髂腰肌撞击髋臼假体引起髋部疼痛患者,5例采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髂腰肌肌腱切断术,12例行髂腰肌肌腱切断术,2例髋臼假体翻修。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Harris评分术前47~70(59±5.3)分,术后达83-95(92±1.7)分。双髋对比屈髋力量17例无明显下降,2例部分下降但并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髂腰肌撞击髋臼假体引起髋部疼痛的患者,保守治疗常常效果不佳,而髂腰肌肌腱切断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21例共33个髋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7个髋关节,女16例26个髋关节.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4.12±1.23)岁.所有对象均接受pemberton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4个月,平均23个月.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手术后优良率为93.94%.X线结果显示,有19例达到同心圆复位,无再脱位发生,有2例患者分别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关节僵硬.结论 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采用pem-berton髋臼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的改良手术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