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优化组合及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方法 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变化范围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髋臼假体外展角变化范围为10°~60°,髋臼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70°,计算满足上述两种活动标准,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假体前倾角,颈干角设定为135°.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组合的安全范围定义为满足上述活动范围而没有杯颈撞击的面积.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髋臼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增大;严格标准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的小.颈干角135°、一般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加0.816倍颈前倾角等于84.76°;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加0.873倍颈前倾角等于92.04°.结论 大的头颈直径比明显增大髋臼角安全范围的面积.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角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增大头颈比来纠正.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Y)与颈前倾角(X)的组合分别可通过公式进行估计:Y1=-0.816X1+84.76(R2=0.993),Y2=-0.873X2 +92.04(R2=0.999).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国人膝关节后外侧角(PLC)中外侧副韧带(LCL)、腘肌腱(PT)股骨止点的位置,以期为临床膝关节PLC重建术中骨隧道的定位及术后骨隧道的评估提供放射学数据.方法选取30具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男14具,女16具;死亡年龄为45~71岁,平均55岁.解剖分离出LCL、PT股骨止点,用钢针标记二者止点中心及股骨外上髁后摄股骨侧位X线片.住侧位X线片上建立以Blumensaat线为基准的矩形,用比率的方式测世LCL、PT止点中心在矩形中的位置;另外,测量LCL和PT止点中心与股骨外上髁的距离.结果侧位X线片上LCL止点中心为(14.80±5.76)%和(38.06±4.60)%;PT止点中心为(39.85±6.86)%和(49.27±8.01)%.LCL 止点中心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1.16±2.81)mm,后方(3.09±1.45)mm;PT止点中心位于股骨外上髁远端(8.69±2.83)mm,后方(4.07±1.76)mm.结论 LCL和PT的股骨止点中心比较稳定,在侧位X线片上可以被定量描述.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tain radiological data of the femoral insertions of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 and the popliteus tendon (PT)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erolateral corner (PLC) .Methods Thirty Chinese cadaveric knees were investigated in our study. They were 14 males and 16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death age of 55 (rang, 45 to 71 years). The lateral epicondylar and femoral insertions of LCL and PT were dissected, identified and marked with steel wires before a lateral femoral X-ray was taken.Then the centers of the insertions were recorded as a ratio pattern on a modified reticule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lateral femoral X-rays with the Blumensaat' line as the base reference. The distances from the centers of the insertions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 were also measured. Results On the lateral femoral X-ray films, the insertion centers of the LCL and PT were located on the reticule at 14. 80% ±5. 76% , 38. 06% ±4. 60% and 39. 85% ±6. 86% , 49. 27% ±8. 01% , respectively. The LCL insertions were located at a mean distance of 1. 16 ± 2. 81 mm proximally and 3. 09 ± 1. 45 mm posteriorly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 and the PT insertions were located at a mean distance of 8. 69 ± 2. 83 mm distally and 4. 07 ± 1. 76 mm posteriorly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 Conclusion LCL and PT have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insertion on the femur, which can b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on a lateral femoral X-ray film.  相似文献   
4.
Hoffa骨折为股骨髁冠状面骨折,是一种临床相对罕见的骨折,属于AO分型的B3型^[1].相对于外髁骨折、股骨内髁后部冠状面骨折更加少见。对于这种骨折,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对其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存在不足。本院自2001年1月到2008年5月共收治8例,均采用单入路空心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损伤(Ⅲ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对27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进行缝合固定,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d,平均6d。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21.6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在伸直0°和屈曲30°时外翻应力试验阴性。全组平均屈膝术前(67.00±5.80)°,术后1年(136.50±6.30)°,术后1年高于术前。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术前30-43分,平均36.46±1.48;术后1年87—100分,平均91.50±3.80;术后评分高于术前。本组优20例,良5例,中2例。结论: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疗效肯定,具有组织剥离范围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用开链运动(OKC)、闭链运动(CKC)与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运动康复效果。 方法 选择单侧ACL断裂并已行ACL解剖重建手术患者94例,按数字表法分为OKC组(采用OKC康复方案治疗)、CKC组(采用CKC康复方案治疗)和联合训练组(采用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方案治疗),其中OKC组33例,CKC组30例,联合训练组31例。术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KT-100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3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KT-1000值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及其KT-1000值和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87.00±4.79)、(83.67±3.55)和(86.71±3.62)分,IKDC评分分别为(89.45±4.79)、(86.40±3.76)和(88.58±3.60)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10.06±2.06)、(7.73±1.41)和(8.10±1.35)°;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9.76±2.26)、(7.87±1.89)和(8.39±1.62)°;KT-1000值分别为(1.99±0.30)、(1.05±0.26)和(1.02±0.24)mm。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1.33±5.68)、(91.23±5.48)和(92.00±4.40)分;IKDC评分分别为(93.45±4.35)、(92.40±3.96)和(93.18±4.61)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5.33±1.73)、(3.20±1.45)和(3.52±1.03)°;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4.45±0.94)、(4.03±1.27)和(3.90±1.01)°;KT-1000值分别为(2.13±0.36)、(1.11±0.21)和(1.12±0.26)mm。3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KC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与联合训练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组在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方面与联合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观察不同头颈直径比股骨假体全髋置换中,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并探讨杯与颈前倾角优化组合。建立全髋关节假体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计算满足两组不同髋关节活动度下,髋臼外展角每变化5°时相应的髋臼前倾角安装角度,并在以髋臼外展角为横坐标,髋臼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显示,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颈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728X1+40.916,Y2=-0.7384 X2+46.456;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OImin)和头颈直径比(GR)的关系分别为OImin’1=254.27GR 1-3.172,OImin’2=230.58GR 2-2.519。髋关节活动度和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髋关节活动度要求越高,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越小。可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随着头颈直径比的增大而变小。髋臼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闭孔外肌及其覆盖区髋关节囊的解剖特点,探讨髋关节屈曲内旋下闭孔外肌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 取10具20侧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左侧10髋解剖出闭孔外肌,屈曲内旋时触摸体会股骨头对闭孔外肌的膨顶;裸露闭孔外肌区的髋关节,分别测量髋关节屈曲30°、60°、90°和各屈曲角度加内旋15°时股骨头软骨面超出髋臼唇的距离;右侧10髋解剖出髋关节囊,测量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结果 闭孔外肌是紧贴髋关节囊后下部的唯一肌肉,在髋屈曲内旋时股骨头膨顶闭孔外肌;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膨顶程度(后脱位倾向)也加大,同一屈曲角度下内旋比不内旋膨顶程度大.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较薄弱的两部处在闭孔外肌区,坐股韧带主干未经过闭孔外肌区,闭孔外肌区是髋后方关节囊的相对薄弱区.结论 闭孔外肌是髋关节囊后下部唯一的动力抵挡,易诱发后脱位的髋屈曲内旋体位下,抵挡股骨头脱位的主要有闭孔外肌和此肌覆盖区的关节囊,但此区关节囊相对薄弱,因此在全髋置换后应对闭孔外肌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韧带损伤,常合并膝关节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rner,PLC)损伤,造成明显的膝后向不稳定和外旋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