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多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和良性室管膜瘤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以及肿瘤部位、瘤体长度、切除程度和对围手术期神经功能状况影响方面的异同。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近8年来连续收治的12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和19例良性室管膜瘤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将二便功能状态分为4级(正常,尿频或/和便秘等轻度异常,排便困难、无力等中度异常,失禁),以改良JOA评分系统(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system, IJOA)评价神经功能状况,以IJOA分值差(术后IJOA和术前IJ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09年6月30日。以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统计学数据。结果:先天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5±14.3)岁,良性室管膜瘤患者为(37.8±1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07)。两组性质不同的多节段髓内肿瘤比较,其肿瘤部位(Z=-3.59,P=0.001)和肿瘤切除程度(Z=-2.8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3.3%(10/12)患者的多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累及脊髓圆锥部位,部分肿瘤和脊髓结构粘连紧密或脂肪组织穿插生长在神经结构中,为避免神经功能的缺失,不能强行切除粘连紧密的肿瘤组织,其中66.7%(8/12)肿瘤组织得以全部切除或近乎全部切除。78.9%(15/19)患者的多节段髓内良性室管膜瘤累及颈段或颈胸段脊髓,其中94.7%(18/19)肿瘤组织得以全部切除或近乎全部切除。结论: 多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可能多见于青年患者,常累及脊髓圆锥,部分肿瘤全部切除难度较大;多节段髓内良性室管膜瘤可能多见于中年患者,常累及颈段或颈胸段脊髓,肿瘤全部切除较容易。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瞻性分析、评价多节段髓内肿瘤未成年患者的首发症状、二便功能和预后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部位、累及节段数和肿瘤性质等基本特性,以期了解其中规律。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近8年来连续性收治25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髓内肿瘤青少年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将二便功能状态分为4级(正常、尿频或/和便秘等轻度异常、排便困难等中度异常、失禁),以改良JOA评分系统(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system,IJOA)评价神经功能状况,以IJOA分值差(术后IJOA和术前IJ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11年10月30日。结果:25例小于25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3±6.83)岁。首发症状:单纯疼痛7例,疼痛伴麻木3例,疼痛伴肢体无力2例,疼痛伴步态不稳1例,单纯麻木3例,单纯肢体无力2例,跛行2例,步态不稳2例,二便功能障碍、发热、肢体变形各1例。术前IJOA评分(14.4±3.38)分。肿瘤部位:颈胸9例、颈4例、胸4例、胸腰6例、腰2例。累及节段数(4.4±1.38)节。肿瘤性质:先天性肿瘤8例(畸胎瘤6例、脂肪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星形细胞瘤7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5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5例,血管性肿瘤3例,胶母和神经鞘瘤各1例。术后IJOA评分(15.5±3.31)分。结论:未成年患者的多节段髓内肿瘤多见于颈胸和胸腰段,以先天性肿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性分析少节段和多节段髓内原发性肿瘤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 2015年12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髓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病例135例,用IJOA(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在少节段和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中,术前IJOA评分(P=0.02)和术后早期IJOA评分(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术前还是术后早期,少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都较好一些,大部分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但是,对于术后长期的神经功能,多节段和少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经过积极的功能锻炼,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得以充分改善。结论:相比多节段髓内原发肿瘤患者,少节段髓内原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神经功能状况要好一些,尤其在肢体肌力方面,经积极功能锻炼,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远期神经功能状况得以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4.
影响多节段髓内良性肿瘤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病程、肿瘤部位与性质和手术切除程度等对多节段髓内良性肿瘤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总结54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以上)髓内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将二便功能状态分为4级[正常、尿频和(或)便秘等轻度异常、排便困难等中度异常、失禁],以改良JOA(IJOA)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状况,以IJOA分值差(术后和术前IJ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患者随访4~76个月。以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学数据。结果临床病程(X^2=10.37,P=0.02)和肿瘤长径(X^2=19.58,P=0.02)是术前二便功能的有效影响因素。二便功能(t=-4.62,P=0.000)直接影响术前神经功能状况(IJOA值)。肿瘤长径(X^2=11.23,P=0.02)有效影响手术效果(UOA分值差),瘤径较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恶化,但术后2年内一般都会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肿瘤瘤体较长或病程较长会恶化患者的二便功能,间接影响患者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应争取早期诊治多节段髓内良性肿瘤,避免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
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和评价脊髓内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胶质瘤42例的结果。结果:22例室管膜瘤中全切除19例(86.4%),20例星形细胞瘤全切除9例(45.0%),全组无手术死亡。32例随访3个月至5.5年(平均31个月)。最后一次随访结束时(失访按出院前的神经功能评定);肌力改善15例(35.7%),不变21例(50.0%),加重5例(11.9%)。结论:室管膜瘤应力争一期全切除,星形细胞瘤不应强调全切除而以手术减压为主。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改善脊髓髓内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脊髓髓内肿瘤约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6%.肿瘤呈散发,平均发病年龄约为10岁.脊髓髓内肿瘤病理学类型较多,但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约占80%~90%.由于病例较少,上述百分比多为估算而成,而非真正意义的病理学流行病统计资料.在诊断髓内肿瘤时应注意观察是病灶有囊性成分(脊髓空洞)或是脊髓积水.另外,先天性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5.8%.在髓内肿瘤中,46%位于颈段及颈胸段,肿瘤可累及脊髓各节段,偶尔可累及脊髓全程.  相似文献   

7.
张瑞剑 《河北医学》2012,18(2):242-24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显微外科治疗的脊髓髓内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显微外科在脊髓髓内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的脊髓髓内肿瘤患者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近期和远期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室管膜瘤9例,全切率88.9%,改善5例;星形胶质瘤7例,改善3例,血管母细胞瘤5例,改善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改善1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脊髓髓内肿瘤,采用不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Nuss法比较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漏斗胸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漏斗胸患者156例,以18岁为界分为成年组(≥18岁)、未成年组(〈18岁)。进行手术创伤、并发症、术后效果的比较.。结果一般情况比较:(1)平均手术时间:未成年组(62.4±5.25)min,成年组(90.6±10.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未成年组(3.5±0.72)ml,成年组(12.27±5.39)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卧床时间:未成年组(2.5±0.5)d,成年组(3.35±1.2)d;平均住院日:未成年组(8.5±1.5)d,成年组(8.9±3.2)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情况:未成年组出现2例术后气胸,1例术后排异反应;成年组并发症依次为胸腔积液(5例)、气胸(3例)、支撑板移位(2例)、排异反应(1例)。矫形满意度:未成年组术后外形满意率为93%,成年组为86%。结论成人Nuss手术较未成年人的难度、风险均明显增大,术后矫形效果不及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眼眶肿瘤摘除手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唐都医院收治的236例眼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析影响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患者预后不良。两组年龄、手术时间、肿瘤部位、肿瘤性质、肿瘤边界、合并症、肿瘤累及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肿瘤部位、肿瘤性质、肿瘤边界、合并症、肿瘤累及范围为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2.987、10.443、4.000、61.554、77.852、5.400、15.741,P<0.05)。结论 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肿瘤部位、肿瘤性质、肿瘤边界、合并症、肿瘤累及范围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该类患者的监测,提高预后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10.
脊髓肿瘤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树源  洪国良 《现代实用医学》2003,15(5):271-272,276
脊髓肿瘤也可称为椎管内肿瘤 ,是神经外科常见病 ,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 10 %~ 15 % ;在脊髓不同节段肿瘤的发生率与各自所占比例基本一致 ,以胸段最多见〔1,2〕。脊髓肿瘤的分型中 ,除传统的将其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和硬脊膜外肿瘤以外 ,哑铃型肿瘤也成为近年来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医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脊髓肿瘤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瘤、先天性肿瘤、肉瘤、转移瘤、结核瘤、脂肪瘤、血管瘤和各种囊肿等 ,国内外绝大多数机构统计结果显示神经鞘瘤占第一位 ,仅少数报道与脊膜瘤的发病率接近。近年来 ,由于放…  相似文献   

11.
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的35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史资料。结果病理证实室管膜瘤13例,星形细胞瘤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脂肪瘤2例,骨髓瘤、转移瘤、血管瘤、角化物、神经鞘瘤各1例。24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除肿瘤16例(66.7%),其中显微镜下全切除14例(77.8%);大部分切除8例(33.3%)。出院时神经功能稳定或改善21例,加重3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最有效措施,可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术中辅助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及术中超声成像技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脊髓髓内肿瘤31例显微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31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经验。结果室管膜瘤占51.6%,星形细胞瘤占32.3%,脂肪瘤占6.5%,上皮样囊肿占6.5%。全组手术全切除率为64.5%,16例室管膜瘤全切除,10例星形细胞瘤的全切除率为40%,近全切除率为30%,部分切除率为30%,2例脂肪瘤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移瘤和2例上皮样囊肿为近全切除。结论脊髓髓内肿瘤以低恶性度肿瘤多见,手术效果较好,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肿瘤手术治疗及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颈髓髓内肿瘤患者资料。应用McCormick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的预后因素。结果 术中采用全椎板切除暴露61例,单侧多节段椎板间开窗(Unilateral Multilevel Interlaminar Fenestration, UMIF)4例。肿瘤全切48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3例。术后临床症状好转42例,维持术前14例,加重9例。其中疼痛缓解率最高(82.4%),其次为括约肌功能障碍(68.8%),感觉障碍缓解率最低(39.6%)。根据McCormick评分标准,术后神经功能好转18例(27.7%),维持术前水平39例(60%),8例(12.3%)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良好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OR=19.87,95% CI=4.10-96.23,P=0.000)和手术全切(OR=7.40,95% CI=1.34-40.95,P=0.022)是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的保护因素。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颈髓髓内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患者大都预后良好。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及手术切除范围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全切除10例,包括8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2例,为星形细胞瘤。术后3月McCormick临床神经功能分级,8例患者比术前改善1级,4例患者保持不变。9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8例全切除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积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多节段室管膜瘤的早期手术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McCormic分级Ⅰ级、长度在3个和3个节段以上的室管膜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未行放疗。所有病例术前均行核磁共振检查并采用McCormic分级法评估神经功能,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32个月,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的肿瘤主体均位于颈髓髓内,肿瘤瘤体长度跨越3~8个椎体节段,平均4.2个椎体节段,肿瘤一期均得到了全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室管膜瘤,WHO分级Ⅰ~Ⅱ级。有18例病例术后得到了随访,2例因联系方式变更而失访,但病历记录术后出院时恢复良好。随访结果表明,所有获得随访的患者恢复良好,术前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未留下明显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未出现功能障碍,磁共振检查结果表明未见肿瘤复发;主要并发症是留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深感觉障碍,可以认为手术未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明显影响。结论 对于早期多节段颈髓室管膜瘤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全切除术后极少复发,术后不需要放疗。  相似文献   

16.
黄文跃  王勉 《安徽医学》2014,(12):1734-1735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治与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9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对手术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肿瘤5例达到全切除,4例达到次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星形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4例。8例患者手术后保留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术后随访1年症状没有加重,全切患者没有复发,次全切患者发展缓慢。结论脊髓髓内肿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应尽早确诊并采用显微手术争取全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近3年来我科手术治疗的11例资料完整的脊髓髓内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McCormick临床神经功能分级方法 和MRI影像检查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 6例室管膜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5例星形细胞瘤,2例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术后近期临床神经功能改善4例,保留术前神经功能5例,较术前神经功能加重2例.随访3个月-3年,6例室管膜瘤无1例复发,其中1例次全切除患者进行了放疗;5例星形细胞瘤术后均进行了放化疗,2例大部分切除患者2年后临床症状又进行性加重,MRI提示肿瘤复发. 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是切除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有效措施之一,选择适时进行手术达到既能全切除肿瘤又能保证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经验 ,探讨脊髓肿瘤的手术时机 ,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 39例脊髓髓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肿瘤的类型、肿瘤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手术切除程度、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上皮样及皮样囊肿 18例 ,室管膜瘤 6例 ,星形细胞瘤 10例。室管膜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可达到全切或近全切除 ,星形细胞瘤仅可部分切除。大部分病人术后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结论 对绝大多数脊髓髓内肿瘤应行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对室管膜瘤、皮样及上皮样囊肿多能做到肿瘤全切除 ,对星形细胞瘤可辅助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椎管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椎管肿瘤的病史资料。结果颈段肿瘤24例,胸段56例,腰骶段26例,其中多发9例;髓外93例,髓内13例。均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除肿瘤95例(89.6%)。出院时神经功能稳定或改善101例,加重5例。结论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椎管肿瘤的最有效措施,显微手术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及术中超声成像技术可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9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疗效,术后随访1年时,预后良好组33例(67.3%),预后不良组16例(3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次全切除( OR=5.56,95% 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