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直切口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59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治愈51例,按日常生活能力评价(ADL)分级标准,术后3个月ADL Ⅰ级11例,Ⅱ级16例,Ⅲ级15,Ⅳ级7例,Ⅴ级2例,死亡8例.结论 重视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正确运用手术方法和技巧,控制好术中及术后的血压波动,经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情况,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SICH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结果术后复查CT显示血肿均大部分清除(血肿清除率>90%),术后脑梗死3例,其中1例为大面积脑梗死。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ADL分级,骨瓣开颅病人: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1例。骨窗开颅病人: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8例,Ⅳ级4例,Ⅴ级2例。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SICH,手术创伤打击小,清除血肿效果确切,止血可靠,对动静脉的保护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8-24h小骨窗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结果 48例患者术后24h内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30例,70%以上18例:4例血肿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存活46例,死亡6例。获随访46例,生活质量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Ⅰ级14例(30.4%),Ⅱ级15例(32.6%),Ⅲ级9例(19.6%),Ⅳ级6例(13%),Ⅴ级2例(4.4%)。结论 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CT定位按微创手术设计切口,解剖外侧裂后经岛叶皮层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手术均在6小时内进行。结果 5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中,平均手术时间为1小时,术后24h内头颅CT复查,血肿清除达90%以上者41例,80%~90%的13例,70%~80%的2例,其中1例术后再出血;术后6个月随访,死亡2例,死亡率3.57%,存活患者术后6个月时ADL评分:I~Ⅱ级21例(37.50%),Ⅲ级19例(33.93%),IV级11例(19.64%),V级(植物生存)3例(5.35%),恢复良好率(ADL I~Ⅲ级)达71.43%。结论采用超早期经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通过大脑自然沟裂进入血肿腔,使脑组织损伤降至最低,有利于清除血肿,抢救处于缺血半暗带尚有一定功能的脑组织,手术时间短,对内环境干扰小,恢复快,能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改善生存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血肿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点。方法选择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组34例,行颅骨钻孔应用14号脑室引流管穿刺血肿进行抽吸及注入尿激酶引流血肿;开颅血肿清除组34例行额颞顶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去骨瓣减压。结果微创组34例中2例死亡,32例生存。按ADI。分级,生存患者中I~Ⅱ级22例,Ⅲ级6例,iV4例;I~Ⅱ级生存率64.7%,病死率5.9%。开颅血肿清除组34例中5例死亡,29例生存。按ADI,分级,生存患者中I~Ⅱ级12例,Ⅲ级8例,IV9例;I~Ⅱ级生存率35.3%,病死率14.7%。结论颅骨钻孔微创穿刺抽吸血肿、尿激酶冲洗引流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额颞顶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生存质量高、病死率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创穿刺术与歼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79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微创组(n=41)和开颅组(n=38)进行于术治疗,观察术后3d及2周时的意识状态和死亡率,6个月后ADL分级.结果 术后3d,微创组意识障碍24例,开颅组意识障碍34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2周时,微创组意识障碍7例,死亡5例,开颅组意识障碍14例,死亡9例,差异有显著性.术后6个月,微创组ADL1~2级占67.6%(23/34).ADL 3~5级占32.4%(11/34);开颅组ADL 1~2级占38.5%(10/26),ADL 3~5级占61.5%(16/2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微创穿刺术可明显改善基底节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内镜治疗手术临界点(血肿量25~35 ml)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连续收治幕上手术临界点高血压性脑出血3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18例)和内镜手术组(12例)。保守治疗组采用标准的药物处理流程,包括止血、脱水降颅内压、镇静等。内镜手术组在保守治疗组基础上,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定疗效,Ⅰ~Ⅲ级为预后良好,Ⅳ~V级为预后不良。结果术后3个月,保守治疗组ADL评分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10例;内镜手术组ADL评分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2例。保守治疗组预后良好率(44.4%,8/18)明显低于内镜手术组(83.3%,10/12;P0.01)。结论对于手术临界点高血压性脑出血,内镜手术治疗具有简便微创的特点,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
早期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12个月, 其生存质量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1]: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ADL Ⅰ级)8例; 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ADL Ⅱ级)25例; 需人帮助, 扶拐可走(ADL Ⅲ)20例; 卧床, 有意识(ADL Ⅳ级)2例.结论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是比较理想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早期开窗脑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结果临床治疗35例,分别在术后第1、3、7天复查CT,血肿清除率均在80%以上,无1例再出血,术后三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3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3例,死亡5例。其中,术前意识状态Ⅰ级者共2例,术后ADL分级全部为Ⅰ级。结论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常规开颅手术与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脑室镜辅助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0例中,应用脑室镜辅助手术治疗18例,常规开颅手术治疗22例。术后6个月以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疗效。结果 常规开颅组22例.其中ADLI级2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3例,死亡10例(45.5%)。脑室镜组18例,其中ADL 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1例,死亡2例(11.1%)。两组死亡率相差显著(P〈0.05)。结论 脑室镜辅助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均有一定的疗效。脑室镜辅助手术创伤小,提示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但对出血量较大者,仍以开颅清除血肿为宜。  相似文献   

11.
31例颅内良性占位开颅术后辅以高压氧治疗的体会及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颅内占位开颅术后辅以高压氧治疗(HBOT)对减轻或消除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开颅术后除常规术后治疗外,在无禁忌疾病情况下,尽快选择时机行HBOT。结果:经过1-3个疗程的HBOT辅助治疗,许多术后急重并发症和远期后遗症都能得到控制或改善。结论:颅内良性占位开颅术后辅以HBOT的有效性是肯定的,并且越快HBOT消除术后脑水肿、建立侧支循环,疗效将越好。  相似文献   

12.
脑外伤性癫痫的高压氧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性癫痫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70例脑外伤性癫痫患者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并与非高压氧治疗的50例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HBO组的有效率为94.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两组的有效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5.78,P<0.05)。 结论HBO治疗能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明显提高脑外伤性癫痫的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0例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应用高压氧及临床常规治疗的疗效,高压氧治疗压力0.2Mpa,吸纯氧40分钟,共2次,中间吸空气10分钟,每日1次,连续12次为一疗程。结果:本组总有效率88.3%。年龄越小,治疗开始时间越早,疗程越长,效果越好。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脑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按标准筛选出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102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HBO)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针灸和康复治疗;HBO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早期HB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痉挛情况、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和Barthe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均降低、大脑中动脉痉挛情况好转、NFD降低、Barthel评分升高(P0.01),且HBO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HBO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结论术后早期运用HBO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流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可显著促进其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术后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后复发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方案治疗,观察治疗1周、2周、1个月、3个月时的患者症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血肿吸收程度判断疗效。 结果治疗1周时13(13/16,81.25%)例症状减轻,15(15/16,93.75%)例ADL评分提高(P<0.05),2周左血肿开始减少(P<0.05),治疗3个月时15例症状完全改善、ADL评分恢复正常、血肿完全吸收,1例症状明显改善、ADL评分恢复正常、血肿大部分吸收,1例治疗2周时并发急性胆囊炎肝功能异常者病情加重血肿扩大,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后继续服药治疗后痊愈。 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手术后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明显效果,但对于肝功能异常者需慎重。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53例,在常规治疗情况下加用高压氧治疗(0.2MPa,吸纯氧40min×2次,其间吸空气10min)。B组47例,为常规治疗组,在使用甘露醇、速尿的基础上加用甘油及七叶皂苷等药物治疗。结果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结论对临床众多的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患者来说,高压氧治疗是目前疗效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合并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接受小脑顶核电刺激并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接受高压氧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进行功能评定,根据临床四级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较前明显提高(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0.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22%(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合并高压氧能有效提高高压氧对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过度高压氧治疗(HBO)对缺氧性脑病所致的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高压氧的治疗机制及过度治疗的不良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缺氧性脑病致PVS患者60例,根据其高压氧治疗的病史分为常规HBO组,超长HBO组,未接受HBO治疗对照3组。以发病后6个月为观察点。观察指标包括PVS意识及预后评分(南京2001年版);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日抽搐次数;头CT/MRI中第三脑室宽度;颅内压;脑电图等。结果获得随访51例。3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时间、意识及脑电图无显著性差异。第三脑室宽度及颅内压数据分析,超长HBO组的第三脑室宽度明显大于常规HBO组与对照组,同时颅内压较低,且这种差异在预后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张力评定提示对照组及常规HBO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但与超长HBO组肌张力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长组中抽搐次数较其他2组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压氧治疗对脑损伤后意识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过度高压氧治疗可能导致脑昏迷患者严重的脑萎缩、巨大脑室及低颅压状态。形成不可逆、迟发性脑损伤,影响意识恢复。因此需合理、规范应用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20例前循环动脉瘤术后患者分为HBO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HBO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HBO治疗,分别于术后1、3、7、14、21 d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入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于术后1、7、14、21 d复查头颅CT,计算入路侧及术区异常密度体积;于术后3、7、14 d统计两组患者伴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术后3、21 d统计两组患者的机能状态(KPS评分),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3 d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伴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KP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 HBO治疗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低(P<0.05或P<0.01);术后14、21 d,HBO治疗组患者异常密度体积较对照组小(P<0.05);术后7、14 d HBO治疗组表现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较对照组少(x2=4.18,P<0.05);术后21 d HBO治疗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术后早期应用HBO治疗效果较好,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HBO能够尽快地解除脑血管痉挛状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arly hyperbaric oxygenation ( HBO ) 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atien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0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determination of average blood stream speed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of operation side were recorded at the 1st,3th,7th, 14th and 21st day after operation.The operative regional abnormity density volume of CT re-examination were calculated at the 1st, 7th, 14th and 21st day.The number of case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was counted at the 3st, 7th and 14st day.The functional state (KPS score) was evaluated at the 3th and 21st day.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CA average blood stream speed, number of case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and KP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at 3rd day after operation ( P > 0.05).The MCA average blood stream speed of HBO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7th and 14th day after operation ( P < 0.05 and P <0.01).The abnormity density volume of HBO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14th and 21st day after operation ( P <0.05 ).The number of case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of HBO group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7th and 14th day after operation ( P < 0.05).The KPS score of HBO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21st day after operation ( P <0.05).Conclusion The effects of early hyperbaric oxygenation therapy on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atients are good.One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 is release of cerebral vasospasm.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腰骶置管持续引流治疗方法 对丘脑扩展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 罗定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至2008年共收治78例丘脑扩展型脑出血患者,并根据血肿的大小、破入脑室血肿情况给予微创穿刺引流联合腰骶置管持续引流的方法 治疗. 结果 78例患者中10例死亡,死亡率为12.8%;68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占87.2%.68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1级(恢复日常生活自理)30例,2级(部分恢复生活自理)25例,3级(需人帮助或扶拐可走)19例、4级(卧床但保持意识)3例,5级(植物生存状态)1例. 结论 该联合治疗方法 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 ,既能使手术的创伤降到最小,又能达到早期清除血肿、有效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