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与患者认知水平及生活行为方式紧密相关,针对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控制和改善慢性病病程的有效措施。动机性访谈(MI)通过探索患者内在,使患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去改变,干预方式相比传统的健康教育,在减少患者不良行为和促进健康行为改变方面有积极作用。现将MI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 MI相关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相关因素.方法 归纳和总结我国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结果 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疾病认知情况、社会支持、文化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及心理因素.结论 慢性病患者普遍就医行为较差,建议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经济状况及心理情绪等特点,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慢性病认识,加强积极就医观念,促进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和发展,改善慢性病患者其就医行为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积极度是慢性病保健模型的核心部分,对促进患者健康行为,改善临床指标,降低医疗使用率与成本具有显著作用。本文综述患者积极度的相关理论、测量工具、作用以及干预策略,提出我国医疗系统纳入患者积极度量表、根据患者积极度水平进行个性化干预的建议,旨在为提高慢性病患者积极度与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个体对健康行为的决策常会涉及不同时间点的损益权衡,进而影响健康行为的选择及维持。未来情景想象作为一种“预体验”未来事件的认知加工方式,能够通过增加对未来健康选项的权重而促进健康意图的形成与行为改变。该研究对未来情景想象的概述、干预模式以及在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决策中的作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从行为经济学角度为护理人员创新健康行为的相关教育及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慢性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使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发生改变,该文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自我概念的内涵、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案进行综述,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维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对电子健康素养的概念、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干预方法进行综述,为进行老年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授权(Empowerment)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一直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通过授权获得了控制自身健康的能力和自信,同时提高了其对生活的满意度[1-2],对于慢性病的持续性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授权在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中的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的启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慢性病患者与配偶亲密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对亲密关系概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关系韧性模型、人际亲密过程模型、行为婚姻理论等亲密关系相关理论,以及慢性病患者与配偶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认知行为夫妻疗法、FOCUS计划、二元应对干预以及夫妻生活故事疗法等干预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慢性病患者与配偶亲密关系相关研究的开展,并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家庭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生理干预、心理干预、社会行为干预,运用ADL、SDS、SDSS对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配对设计同时与住院病人相比较.结果 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病人在疾病转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可提高社区老年人健康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数字化健康干预在青年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内容。实施方式主要为在线自我管理,以及社交软件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数字化健康干预可为青年癌症患者提供信息、心理及社会支持,但评价标准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行为干预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慢性病,冠心病的形成和发展与个人的多种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通过改变或控制这些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可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2004年8月-2005年8月,本研究对10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和常规教育的对照研究,发现行为干预能帮助冠心病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阻止病情发展和预防病情恶化起到一定的作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对12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并在行为干预前后应用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其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情况.结果对照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10项健康行为及危险行为,均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有效的行为干预不仅可减少患者的危险行为,而且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效能可以影响青少年慢性病患者应对疾病和管理的信心, 进而对其疾病管理及健康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介绍青少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概念, 并对青少年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研制、适用范围及信效度等内容进行综述, 为临床评估青少年慢性病患者治疗期间自我效能水平和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居家访视护理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社会心理领域问题的访视效果,以期促进人们更多关注慢性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层面.方法 引进美国标准化护理语言——奥马哈系统,构建居家访视流程和评价访视成效的模式,随机选择60例居家慢性病患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各20例)进行访视.应用居家访视效果评分表,对患者存在问题认知、行为及状况进行评分,排列问题的优先顺序后进行干预.采用Friedman M检验比较访视前后得分的差异.结果 58例患者完成研究.在社会心理领域里,慢性病患者存在与社区资源的沟通问题最为多见,占62%,其次为精神健康问题(5%)、社交问题(3%)和人际关系问题(3%),未发现患者有角色转变、性、哀伤、忽略、虐待5个方面的问题.访视1个月,58例患者在与社区资源的沟通问题上,认知、行为、状况的评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问题访视前后评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居家访视,能改善慢性病患者的与社区资源的沟通问题;针对其他社会心理领域问题,社区护士评估困难,且缺乏其他职业团队合作,访视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病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压力的影响.方法 对慢性病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认知干预和心理疏导,采用心理压力调查量表于干预前后进行评定.结果 认知干预后慢性病患者主要照顾者认知行为和态度改善明显,心理压力水平降低.结论 医疗机构、社区应对慢性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予以重视,提高其认知水平,降低其心理压力水平,有利于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照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社区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知己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中实施的效果.方法 应用"知己能量监测仪"和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软件,对2006年6月-2010年12月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属6个社区站1 227例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饮食、运动量化管理,纠正不良习惯,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健康教育.结果 入选对象健康意识提高,建立了平衡膳食的观念,总运动量特别是有效运动量提高,逐步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后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血压、血脂等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知己健康管理行为干预模式具有科学化、个性化、数字化特点,患者易掌握可执行,监测方便,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控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老年慢性病患者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旨在为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更好的指导。 方法 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1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Stra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三级编码。 结果 老年慢性病患者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包括搜寻动机和搜寻过程两个方面。搜寻动机受个人认知、疾病治疗、社会环境三方面影响。信息搜寻过程中出现信息焦虑与信息规避,主要受个人生理、心理、认知因素及信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网络健康信息需求迫切,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在信息搜寻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通过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其更好地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8.
杨芳  刘璐  郑霞飞 《护理学报》2016,23(7):35-39
综述了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概念、实施方案、临床应用现状,提出了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新的评价方法,总结归纳了提高慢性病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干预策略,以帮助健康促进者完善慢性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增生患者疾病认知和健康行为建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疾病认知问卷,于护理干预前后调查乳腺增生症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及健康行为的改变。结果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并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充分发挥健康体检中心在维护和促进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增强预防保健意识,建立健康行为,达到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认知干预对遵医行为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康复.方法:将收治的266例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24例)和对照组(142例).对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健康教育,进行认知干预,观察两组的遵医行为.结果:干预组主动配合率为61.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66%(P<0.01).结论:对住院患者经常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是改善遵医行为,提高遵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