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PC)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山东泰安煤矿医院收治的PPC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对照组接受超声内镜下经胃引流术,观察两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3.1±4.4)min比(46.3±1.2)min,P<0.01]。观察组的引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38.0±3.2)d比(35.4±2.0)d,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30)比16.7%(5/30),P<0.05]。结论超声内镜下经胃引流术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的手术操作更简单,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急性胆囊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高龄、伴随严重基础疾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异常等高危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采取简单、快速、微创的胆囊引流方式是重要的治疗原则。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抽吸术和经皮胆囊造瘘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近年来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胆囊引流术、内镜超声引导下胆囊引流术等新的引流技术不断出现,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症。本文就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引流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可选择保守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经胃肠道壁穿刺置管引流术、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穿刺囊肿置管引流术、超声胃镜引导下经胃肠道壁穿刺置管引流术因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少而逐渐应用于临床。当然传统的经皮超声引导下囊肿引流术同样适应于某些患者的治疗。当内科治疗失败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本文综述了以上治疗方式的最新进展,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急性胆囊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30例医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胆囊造瘘术,观察组则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与病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下表现、分型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27例病人进行内镜下分型并观察其病理特征。结果(1)根据内镜下表现可分为3型,结节型13例(12例为单发小结节,1例为单个大结节);平坦隆起型9例;颗粒型5例。(2)27例病人中26例异位的胃黏膜上Hp(幽门螺旋杆菌)阴性,1例为阳性。(3)27例病人均伴有慢性胃炎,6例伴有十二指肠球部炎。(4)27例病人的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有3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均无癌变。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在内镜下肉眼观察可分为3型,其中结节型最为常见,异位的胃黏膜多不合并HP感染,但会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引流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 98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引流术。 结果 除1例由于胆囊壁过厚、直接穿刺引流术无法突破囊壁、改为经典穿刺引流术外,其余患者均行直接穿刺引流术成功置管,一次成功率达98.98%;其中65例术后12h内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引流术可迅速缓解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引起的严重症状,明显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充分发挥了超声微创技术创伤少、安全准确等优势,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一步法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在临床中使用的效果。方法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胆汁漏及胆道炎、重症胰腺炎并胆道感染的患者94例,使用16G套管针用一步法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治疗。结果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未发生出血及胆汁漏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一步法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安全、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美泰 《当代医学》2009,15(18):78-79
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价值。方法对j3例诊断为重症胆囊炎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 13例PTQD全部取得成功,平均2天后症状缓解,未发生与穿刺操作有关的并发症,5例无结石性胆囊三周后拔出引流管,另10例结石性胆囊炎三周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1例中转开腹。结论急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是一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使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成为通向择期手术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陈新  宣之东  刘汝海  杨德瑞  韩玉  张庚 《医学综述》2012,(22):3865-386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非结石胆囊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危重患者,行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观察胆囊穿刺引流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均获得成功,在术后24 h临床症状缓解。最终4例死亡,7例行手术治疗。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对于治疗危重症患者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安全、有效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在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行急性胆囊炎手术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胃肠减压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有所缩短,且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患者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者死亡。结论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与传统的胆囊切除术相比,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小,且患者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降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方法82例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50~100 mg.d-1)老年患者分成服药<3个月组和>3个月组两组,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并与对照组(自愿健康体检者60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3个月组(P<0.05)。观察组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和阴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有一定损伤,用药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大,Hp感染阳性较阴性胃粘膜损伤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2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异位病灶位于球腔前壁较多见,根据内镜下表现可分为三型,颗粒样增生35例,平坦隆起型20例,息肉样增生47例。病理提示固有层可见胃体腺,部分可见胃底腺及幽门腺。结论内镜下分型以息肉样增生最多见,单纯内镜诊断符合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和分型。方法选择我院从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的3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分型并行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杆菌快速酶试验(RUT)。结果 10例为多发小结节样隆起。4例平坦隆起。11例为大结节样隆起。5例为散在颗粒样隆起。30例患者中,光镜下可见在所有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标本的固有层均可见胃底腺。且快速尿素酶试验证实幽门螺杆菌均为阴性。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在内镜下肉眼观察可分为3型:结节型,平坦隆起型,散在颗粒型。其中以结节型最为常见,且异位的胃黏膜多不合并HP感染,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会发生,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14.
15.
Changes of gastro-duodenal mucosal blood flow (GDMBF) in the healingprocess of 82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130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9 with active ul-cer induced by gastric polypectomy were studied by endoscopic laser Doppler flowme-try.In 108 normal subjects,the mucosal blood flow at the angle and antrum of the les-ser curvature and on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duodenal bulb was the smallest (P<0.01).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 (GMBF)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the active stage and increased at the healing stage (P<0.01 ).GDMBF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at the active stage and returned to normal at the healing stage ofduodenal ulcer.GDMBF was unchanged in the healing process of the active ulcer inducedby gastric polypectomy.The mucosal blood flow at ulcer centre and margin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the active stage and markedly increased at the healing stage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urrounding mucosa.We conclude that GMBF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developing and healing process of peptic ulcers.  相似文献   

16.
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和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下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6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内镜下的疾病类型,对其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366例患儿经内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单纯慢性胃炎206例(56.3%),慢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112例(30.6%),慢性胃炎并消化性溃疡48例(13.1%)。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存在胃窦黏膜和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改变。Hp检查阳性者106例(28.96%),其中Hp感染者的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明显较未感染者重(P<0.01),而Hp感染与否与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无关(P>0.05)。Hp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引起胃窦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表现正常的十二指肠黏膜经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Hp感染可引起较严重的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有症状的Hp感染儿童应予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7.
46例过敏性紫癜的内窥镜表现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红  鹿玲  张功纯 《华中医学杂志》2004,28(3):157-157,159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内窥镜表现与消化道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院儿科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进行内窥镜检查,所见资料结合临床症状分析。结果 内窥镜下均显示食管、胃粘膜及十二指肠球部、降部不同程度充血、水肿,伴有出血。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儿内窥镜上消化道粘膜病变表现很明显。且内窥镜检查对于过敏性紫癜的诊治特别是早期诊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溃疡大鼠胃肠道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正常及MPTP(1甲基2苯基1,2,3,6四氢吡啶)溃疡大鼠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4-双羟苯乙酸(DOPAC)、多巴胺(DA)、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和5羟色胺(5HT)含量的变化。正常大鼠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含有丰富的DA和DOPAC。侧脑室注射MPTP后大鼠胃体、十二指肠粘膜DA减少并持续较长时间,减少程度同用药时间、剂量平行。胃体DA减少的同时伴有5HT减少、十二指肠5HT升高。提示DA在溃疡病的发生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5HT亦参与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9.
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及其胃镜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菊岩  刘涛  刘舒颖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838-2839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及其胃镜特点。方法4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行胃镜检查,分析胃肠表现及胃镜资料。结果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46例,消化道出血14例,呕吐14例,腹泻5例。患儿胃镜下黏膜病变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特异性改变为散在的斑片状略高出黏膜表面的大小不一出血斑点,部分融合成片,多呈圆形,以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改变为著。食管黏膜均无异常发现。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症状程度与胃肠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胃镜检查在小儿过敏性紫癜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溃疡大小与部位、溃疡大小与良恶性的关系以及溃疡部位与良恶性的关系。方法:以我院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间经胃镜和手术证实的476例60岁以上消化性溃疡病人为研究对象。结果:老年消化性溃疡63.03%的临床症状无明显规律性及节律性,无症状者占6.93%,以并发症就诊者占11.76%,并发症中以消化道出血多见,占43. 07%。老年人胃溃疡的患病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小于2cm的溃疡, 85. 14%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大于2cm的溃疡,47.06%位于胃体。恶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窦及胃体部,尤其是胃窦部及大于2cm的大溃疡中。结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不典型,小于2cm的溃疡以球部为多,大与2cm的溃疡以胃体多见,恶性溃疡以胃体及胃窦多见,大多数直径大于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