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并建立一种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容易制作且还纳的预防性回肠造口方法,从而避免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后预防性造口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纵切单层缝合法27例,采用横切分层缝合法2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造口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以及造口回纳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纵切单层缝合组较横切分层缝合组在造口手术时间、造口回纳手术时间和造口回纳手术出血量方面均显著减少(P <0.05),费用更加低廉。结论  纵切单层缝合法是一种制作简易、安全性好、粪便转流彻底、并发症少、易于护理、易于还纳的造口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心脏肿瘤外科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4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0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家族史、心脏功能、以及肿瘤大小、生长分布、病理类型等,并将上述资料与患者手术效果、预后及转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的病理类型、瘤体大小、术前心功能对手术疗效有显著影响,罹患良性黏液瘤、肿瘤体积<100 cm3、术前心功能较好的患者更易获得治愈,而罹患恶性肿瘤、肿瘤体积≥300 cm3、术前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对预后的影响方面,年龄较小、既往无心血管病史、罹患良性黏液瘤、术前及术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术后生存期较年长、罹患恶性肿瘤、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瘤体大小、术前心功能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既往心血管病史和术后心功能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良性肿瘤、较小的肿瘤体积以及较好的术前心功能可明显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死亡率;而术后心功能良好、无既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生存期较长。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马应龙痔疮栓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肛瘘临床疗效。方法  选复杂肛瘘患者共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分别采用游离皮瓣阻断缝合手术和在此基础之上加用马应龙痔疮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72.73%)高于对照组(54.5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门功能评分、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尿潴留分度及肛管静息压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马应龙痔疮栓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肛瘘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期手术切除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3月-200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红会医院行同期切除治疗的86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5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3例发生胆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79%(11/86),经腹腔引流和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获得治愈或明显缓解。至随访结束共42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51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肝内复发38例,肺内转移7例,其他部位转移者6例。患者1、3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84%、75.58%及50.74%,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7%、61.10%及31.80%。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肝脏转移灶数≥4个、肝切缘阳性及术前癌胚抗原水平≥100μg/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  采用同期切除治疗大肠癌肝脏转移患者安全可行,淋巴结转移阳性、肝脏转移灶数≥4个、肝切缘阳性及术前癌胚抗原水平≥100μg/L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主要因素,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例纵隔脓肿合并多系统疾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初步探讨整合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必然性。方法  研究该院收治的1例食管纵隔瘘、纵隔脓肿合并肥厚型心肌病、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危重,合并多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且医患关系脆弱,运用前景理论,并经过多学科协作,最终明确诊断为食管纵隔瘘、纵隔脓肿,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整合医学,全程关爱,是临床医学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模型能否有助于肝胆外科精准手术的规划及术中引导。方法  对肝癌患者,利用3D打印模型引导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肿瘤无复发。结论  3D打印模型可以应用于肝胆外科手术的规划及术中引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同时性卵巢和子宫内膜双原发癌发病率较低,需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相结合而最终确诊。方法  目前,国内外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因卵巢癌预后较差,首先要考虑以卵巢癌的治疗为主,参照卵巢癌的治疗指南。结果  本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ⅢC期,术后证实为同时性卵巢和子宫内膜双原发癌。结论  患者治疗中最大的遗憾是术中未切除大网膜,留下术后复发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围手术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0月在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行外科根治术的125例HBV相关HCC患者。按术前HBV-DNA载量分为低载量组(LL)和高载量组(HL),高载量组中部分患者行抗HBV治疗(AVT),部分患者不行抗HBV治疗(UN)。比较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病毒载量变化、并发症情况以及与并发症相关的病理因素。结果  术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先升后降,UN组各项指标下降曲线均高于LL组和AVT组。AVT组患者服药后HBV-DNA水平降低。LL组和AVT组患者并发症少于UN组,住院时间减少。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分级、肿瘤大小以及是否抗病毒是HCC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因素。结论  HCC术前高载量HBV-DNA患者术后并发症增加,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病毒疗法对慢性乙肝合并肝癌手术后复发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4例给予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合并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根据1:1配对原则,选取同期44例未给予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复发后6个月的相关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及各亚组的1、2及3年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2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复发6个月后,观察组的HBV-DNA水平、HBe-Ag阳性率及AF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1.2个月和14.8个月,观察组的1、2及3年总生存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TACE亚组中,观察组的2及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抗病毒治疗、原发肿瘤的组织学分化以及复发时已有肝硬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对于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肝癌术后复发患者而言,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其HBV-DNA水平,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22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322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手术时机、Fisher's分级、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白细胞升高程度、感染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 Hunt-Hess分级、Fisher's分级、CVS、年龄、高血压(基础病)、手术时机、白细胞升高程度、感染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1),Hunt- Hess分级、Fisher's分级与预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 CVS、Hunt-Hess分级、Fisher's分级、年龄、感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CVS影响预后的危险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用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自2005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12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血糖、血压、Fisher's分级、手术时机、Hunt-Hess分级、白细胞升高程度、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感染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CVS、Fisher's分级、Hunt-Hess分级、白细胞升高程度、感染是影响此类患者开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P<0.01),Hunt-Hess分级与开颅手术预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动脉瘤的开颅手术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动脉瘤开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能提高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LR),入选标准取0.05,排除标准取0.10,以筛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分布(主要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P=0.027,OR=0.096,95%CI(0.012,0.770)〕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 mm,P=0.001,OR=0.055,95%CI(0.011,0.285)〕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及瘤径≥7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吴珂 《中外医疗》2014,(16):19-21
目的观察分析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共113个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53例5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技术治疗,52例5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利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的教训和经验。结果显微手术治疗患者中有79.2%患者手术后预后良好,9.4%患者中残,5.7%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3.7%患者死亡;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患者中有76.9%患者预后良好,7.7%患者中残,3.8%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9.6%患者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且相互补充,临床治疗时应依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主治医师的技能和患者的意愿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ü M  Wu ZX  Li YX  Zhang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2980-2984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方案选择和栓塞效果的因素,建立一套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的分级系统。方法前瞻性采集经血管内治疗的151例患者156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点(部位、形状、瘤体最长径、瘤颈宽、囊颈比)、是否出血、急性期栓塞等因素对栓塞技术选择和栓塞即时效果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栓塞技术选择的有意义因素为动脉瘤部位(OR=3.734,P=0.018)、瘤颈宽(OR=16.279,P=0.000)和囊颈比(OR=4.090,P=0.003),影响栓塞效果的有意义因素为瘤体最长径(OR=2.725,P=0.024)、瘤颈宽(OR=2.600,P=0.033)和囊颈比(OR=3.144,P=0.003)。以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系0分,椎基底动脉系1分)、瘤体最长径(〈8mm 0分,≥8mm 1分)、瘤颈宽(〈4mm0分,≥4mm或无瘤颈1分)和囊颈比(〉1.20分,≤1.2或无瘤颈1分)为评分指标建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IAES),将颅内动脉瘤分为4级,0~1级为一般动脉瘤,2~4级为复杂动脉瘤。结论IAES有助于临床上制定个体化栓塞方案和预测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4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Hunt-HessⅠ级9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2例;行DSA检查29例,行CTA检查8例,行MRA检查4例,手术采用改良的Yasargil入路。结果:41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出现血管痉挛、脑梗死致偏瘫、失语3例,有精神症状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随访3~24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早期手术可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HuntⅢ级及以下疗效显著,Ⅳ级以上者术后致残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微骨窗入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u Y  Ao XS  Huang X  Hu KQ  Liu HD  Zhang QS  Xu TW  Chen B  Cai L  Zheng YY  Li C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50-2253
目的探讨微骨窗入路(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骨窗入路对56例58个颅内动脉瘤施行直接手术夹闭。56例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3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9例(双侧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4例。手术经眶上入路22例,翼点入路18例,眉弓切121经眶入路16例。对33例患者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结果对56例动脉瘤的手术,成功地夹闭58个动脉瘤。对2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均经一侧入路一次夹闭。术后37例患者经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微骨窗入路开颅治疗颅内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也理想。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1 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动脉瘤显微手术方法以及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1988-2001年1041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其中手术夹闭982例(94.3%),孤立术32例(3.1%),包裹术27例(2.6%)。结果:多发动脉瘤93例(8.9%)。动脉瘤部位:后交通动脉瘤357个(31.2%),前交通动脉瘤261个(22.8%),颈内动脉瘤210个(18.4%),大脑中动脉瘤158个(13.8%),大脑前动脉瘤63个(5.5%),椎基底动脉瘤59个(5.2%),大脑后动脉瘤35个(3.1%)。手术死亡率1.8%。动脉瘤夹闭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消失978例(99.6%)。结论:手术夹闭动脉瘤是较理想手术治疗手段。微创神经外科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手术效果。患者年龄、手术前分级、动脉瘤直径以及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一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显微手术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13例.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夹闭5例,动脉瘤切开、瘤壁塑形12例,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2例,动脉瘤孤立术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结扎1例.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法(CO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出院时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的患者(GOS 5分)有14例,轻度病残(GOS 4分)5例,重度病残(GOS 3分)2例,死亡(GOS1分)1例.21例生存患者术后随访3~118个月,平均随访(39±30)个月,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或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结果显示动脉瘤均消失.GOS评估恢复良好者17例,轻度残疾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病例致死率为9.1% (2/22),致残率为13.6% (3/22).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术中是否行微血管多普勒(MVD)监测有统计学意义(P=0.036),而年龄(P=1.324)、性别(P=2.346)、动脉瘤大小(P=0.856)、Hunt-Hess分级(P=0.196)、动脉瘤是否破裂(P=0.172)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需要详细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者的经验与技巧配合良好的术中监测是保证满意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介入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以术后发生急性脑积水的9例患者作为脑积水组,术后未发生急性脑积水的27例患者作为非脑积水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动脉瘤位置和早期腰池置管持续引流作为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Hunt-Hess分级和早期腰池置管持续引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前者为危险因素(OR=14.54,95%CI为1.33~158.95),后者则为保护因素(OR=0.04,95%CI为0.00~0.44)。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示发生急性脑积水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而早期腰池置管持续引流则是明确的保护因素,有明确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谭庆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8):1089-1091,109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诊断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DSA可早期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伴颅内血肿;48例患者53个动脉瘤颈均夹闭成功,3个月后随访时,GOS评分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DSA可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积极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夹闭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