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判断不同密度同种异体骨在犬椎体间融合情况,为临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植入合适密度骨提供依据。方法  将21只健康中华田园犬随机分成3组,每组7只。所有动物均行经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3组分别予高密度植骨(甲组),正常密度植骨(乙组),空白对照(丙组)。于术后12周行腰椎CT平扫+三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效果。应用Photoshop软件测量融合骨横截面CT图形面积,计算椎体间融合程度。结果  术后12周,3组椎体间融合的比例分别为甲组(75.91±8.25)、乙组(94.67±3.35)、丙组(37.78±1.16)。植骨组(甲组、乙组)与空白对照组(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密度植骨组(乙组)椎间融合效果优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  椎体间融合术中移植未经压缩的同种异体骨,有利于促进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360°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应力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3例AS胸、腰椎应力骨折行后路360°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其中,3例行单侧关节突切除,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4例行单节段或多节段V形截骨(SPO)手术,经椎间孔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后路椎弓根系统加压矫正脊柱后凸;6例伴明显后凸患者行假关节远端邻椎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后路椎弓根系统矫正后凸畸形。结果  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好转,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33°。2例并发脑脊液漏,无深部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平均31个月随访显示,假关节部位全部骨性愈合,无椎弓根钉棒断裂、松脱发生。结论  AS胸、腰椎应力骨折为三柱骨折,极不稳定,应行积极手术治疗。经后路固定,椎间孔入路行椎间植骨可达360°融合目的,手术安全可靠。经后路放置椎间融合器可增加椎间融合率,并有利于后凸畸形矫正。伴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同时行假关节部位椎体截骨,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组配型股骨柄治疗翻修术中股骨PaproskyⅡ、Ⅲ型骨缺损的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2012年9月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组配式股骨翻修柄的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7.6岁(48~80岁)。翻修术距初次置换时间平均为10.3年(1~16年)。翻修原因14例为无菌性松动,4例为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术前Harris评分为(41.4±3.8)分,术前VAS评分为(7.4±1.1)分。结果  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5.6年。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无假体脱位及松动。2例大腿前侧疼痛,3例轻度跛行。3例股骨假体下沉,下沉<6 mm。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4.3±3.1)分,VAS评分为(1.2±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生物型组配式股骨翻修柄处理翻修术中股骨PaproskyⅡ、Ⅲ型骨缺损的中期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前瞻性对比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解剖重建和传统重建的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252医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ACL断裂患者62例予以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治疗。其中,男50例,女12例;年龄19~51岁,平均(30.90±9.18)岁。根据拟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的股骨隧道定位点不同分为解剖重建组和对照组,术前随机抽取,采用解剖重建定位方式建立股骨隧道者32例,采取传统的单束重建定位方式建立股骨隧道的对照组3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50±2.63)个月的随访,最后随访时,解剖重建组:全部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7~73分,平均(50.18±15.60)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82~100分,平均(95.8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全部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5~74分,平均(49.93±18.16)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74~100分,平均(88.00±8.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解剖重建组与对照组术前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随访结束时的Lysholm评分前者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关节镜下ACL股骨止点的解剖重建近期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心功能的改变,探讨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心脏彩超检测反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指标,将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患者心功能与MELD评分的关系:MELD≤9分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8.12±0.18)%,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值为(1.04±0.03),左房直径(Las)为(30.48±0.36)mm;MELD 10~19分患者的LVEF为(60.58±1.21)%,E/A值为(0.78±0.03),LAs为(27.14±0.56)mm;MELD≥20分患者的LVEF为(56.71±0.54)%,E/A值(0.53±0.01),LAs为(34.12±0.72)mm。MELD评分3者间两两比较显示,①MELD≤9分、10~19分肝硬化患者的LVEF值均高于MELD≥20分患者,MELD≤9分患者的LVEF值与MELD 10~19分患者比较、MELD 10~19分患者的LVEF值与MELD≥20分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E/A值随MELD评分逐步降低,MELD评分3者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E/A值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5,P <0.05;MELD≥20分肝硬化患者的LAs高于MELD≤9分、10~19分患者,不同MELD评分肝硬化患者的L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可出现心功能受损,其程度随肝功能的恶化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思维导图在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自愿参加的护生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思维导图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学基础》的学习,研究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自主学习能力量表的测评,研究末期对两组的理论及实验操作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前观察组自主学习能力(85.97±14.39)分,对照组(86.20±14.37)分,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63,P = 0.950)。研究后观察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97.87±12.37)分]高于对照组[(90.07±12.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82,P =0.021)。观察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研究后为(97.87±12.37)分高于研究前的(85.97±1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35,P =0.001)。对照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研究前为(86.20±14.37)分与研究后的(90.07±12.9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93,P =0.279)。观察组理论及实验操作成绩分别为(83.43±7.70)和(84.70±6.84)分,对照组分别为(78.60±9.08)和(80.93±6.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22和2.172,P =0.030和0.034),观察组理论及实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思维导图可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28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患者(伤后3~5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加椎体内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ODI评分及椎管侵占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并获随访,时间6~18(10.6±4.8)个月。伤椎高度矫正率约93%,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ODI评分及椎管侵占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前与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ODI评分外,术后1个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植骨未吸收。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加椎体内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于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可增加前柱支撑,减少椎体高度丢失,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单侧或双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月9月在我院就诊的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根据椎间融合器数目进行分组,即单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纳入至单侧组(n=46),将双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纳入至双侧组(n=40)。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比较,P<0.05,两组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P>0.05。两组术后3月、6月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比较,P<0.05,两组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6月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比较,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187.35±11.23)min、住院时间(14.06±1.56)d均短于双侧组,单侧组手术出血量(306.31±114.95)mL均少于双侧组,P<0.05。单侧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双侧组仅发生1例脑脊液漏。结论PLIF术单侧或双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单侧椎间融合器应用后可显著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和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术前及术后6个月腰椎前后凸角,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卧床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ODI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增大,后凸角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术中应用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固定,均可改善患者腰椎前后凸角,恢复其腰椎功能,但单侧椎弓根固定在减少手术创伤方面更具优势,患者术后疼痛感减轻,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等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8~34个月,两组间术后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症状,临床疗效相当,椎管狭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比椎间单纯植骨术具有更优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对比分析,以判断2种融合方法的术后疗效及对比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根据融合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椎间植骨融合组(A组)和椎间Cage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疗效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Macnab标准,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后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下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Cage融合相当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并且治疗费用低,无排斥反应,可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ODI 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共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50 例)和B 组(50 例),分别采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 评分、JOA 评分、 ODI 评分、椎间融合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术中出血 量、术后引流量及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和12 个月VAS 评分低于术 前(P <0.05);B 组患者术后3 个月VAS 评分低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VAS 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患 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具有 接近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改良TLIF 术式应用在降低手术创伤程度、促进术后康复及减轻术后腰腿疼痛程度 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LS合并LSS,将其分为观察组(钽金属cage+自体骨)31例和对照组(自体骨)2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结果2组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前、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腰椎前凸角度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均明显较术前改善(P < 0.05)。2组术后腰部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腿部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均优于术前(P < 0.05)。结论PLIF联合钽金属cage+自体骨移植组维持腰椎前凸角度、腰椎后缘高度,远期腰部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O-PTED)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运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TO-PTED术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临床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术后12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维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及12月相对椎间孔面积均无显著变化,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TED能明显缓解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的疼痛状况,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优于传统的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优势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73例,分为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3D cage)组(n=37)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PEEK cage)组(n=36)。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腰椎功能及术后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M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同种异体骨植入量、术后引流量、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前凸角(LL)、椎间隙高度(DH)、LL丢失值、DH丢失值及椎间融合情况等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cage组同种异体骨植入量少于PEEK 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和DH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78例,其中37例行后正中入路PLIF术,41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结果:改良TLIF组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时间缩短,与PLI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提高,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Wiltse 入路(后旁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间盘突出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应用Wiltse 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临床结果应用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平均失血326 mL,术后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显示所有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40例患者获得良好的融合(100%)。结论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退变性腰间盘突出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组2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患者,采用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并用JOA下腰痛手术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距离、滑脱角度的改变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病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感染及神经根损伤。所有患者获6~12个月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距离及滑脱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22例患者植骨已融合,融合率为91.7%。结论 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在椎弓根螺钉固定基础上后路椎体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48例下腰椎不稳的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24例在椎弓根螺钉固定基础上行后路椎体间自体骨融合,对照组24例在椎弓根螺钉固定基础上行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腰背痛手术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椎间隙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一样可作为下腰椎不稳的治疗措施,但缺点是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较Cage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