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收治的经病理手术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28例。患者术前均经腹部B超诊断。分析腹部B超在评价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脾静脉内径、门静脉主干及脾脏厚度间关系的应用价值。结果胃镜检查发现128例患者中有110例(85.94%)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轻度38例,中度32例,重度40例。腹部超声诊断发现,门静脉主干增宽67例(52.34%)、脾静脉内径增宽82例(64.06%)。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脾静脉增宽(r=0.396,P=0.000)、主干内径增宽(r=0.412,P=0.000)呈正相关。结论腹部B超能有效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变情况,可为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诊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8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最大截面直径、平均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F)和淤血指数(CI)。结果 肝功能Child—Putgh C级患者门静脉的最大截面直径(PYD)、血流速度(PVV)和淤血指数(PVCI)与A级、B级患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PVD、PVV、PVCI、脾静脉淤血指数(SVCI)、脾静脉血流速度(SVV)与无EVB患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受肝功能损害程度影响,且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得安对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患者降低自由门静脉压的效果。方法56倒门静脉高压患者,按比lchild肝功能分级方法,分为A级(18例)、B级(30例)、C级(8例)三组。在术中于断流前与用药前和静注心得安(5mg)30min后,分别测定自由门静脉压(FPP).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全组病人在应用心得安后,FPP均有明显下降,按肝功能Child分级法,A、B‘C三级用药前比较,分别为P<0、001、P<0、001和尸<0、02。结论心得安可以降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自由门静脉压,因而可防治多数门静脉高压患者由静脉曲张导致的上消化道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发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5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发PH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度PHG发生率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中较A级、B级高(P〈0.05),而与食管静脉曲张分级、Hp感染无关(P〉0.05)。结论PHG的严重度随肝功能障碍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李阳   《中国医学工程》2014,(7):118-118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陪肝硬化门静脉高血压症合并胆石症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均采用同期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痊愈出院49例。痊愈率为98%;1例肝功能Child B级,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剥离胆囊时过深,诱导肝脏创面出现大量弥漫性渗血情况,后医治无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本组切口感染3例,胸腔积液3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针对合并胆石症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合理把握病例选择指征,行完善术前准备,并提高临床医师操作技巧,可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评估肝硬化程度。方法:对38例肝硬化患者于空腹静息状态下取仰卧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流速及门静脉血流量。结果: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常可有扩张,正常人的内径(1—1.2)cm,随着门静脉高压的严重程度不同,其扩张程度亦有一定差别,宽者可达2cm以上,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亦可扩张,前者内径可从正常的(0.4—0.7)cm,扩张到2cm以上,后者可从(0.4~0.6)cm扩张到1.5cm以上;流速减慢,峰值流速低于(15—20)cm/s,当门静脉内有血栓形成,门静脉内彩色血流出现充盈缺损,而血流亦呈狭窄不规则,但在充盈缺损处无血流显示。结论:彩色多普勒对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改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随才  刘小玉  王芳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424-1425
我院于2002年3月至2007年10月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研究对象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36~62岁,平均49岁,经血常规、肝功、B超、CT、内窥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以门脉高压为主,并发脾功能亢进及食管静脉曲张,其中12例有出血史,临床Child—Puph分级,A级12例,B级20例。  相似文献   

8.
我们测定了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33例“健康”人的门静脉宽度和血液粘度,并在手术中测定了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胃网膜右静脉压力。现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检测对象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14~50岁,均为门脉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A 级16例,B 级12例,C 级2例。选择性别、年龄比例与门静脉高压症组相似,无肝胆系疾患的“健康人”33例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院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7.1%)、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2.9%),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A级与B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级与C级比较及A级与C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积极寻找肝硬化并发上消化出血的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崔刚  李刚  杨光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2):931-93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腹水对患者的影响及其处理要点。方法自1994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为20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断流手术,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功能Child B级(31%)患者术后出现腹水频率明显高于Child A级(8.1%)。本组有50例患者术后出现中量以上腹水,其中合并出现电解质紊乱者34例(68%),肝肾综合症12例(24%),肝性脑病4例(8%),腹腔感染8例(16%)。腹水的严重程度明显影响并发症的发生(P〈0.05)。结论肝功能Child B级较Child A级患者术后更易发生腹水,术后腹水的发生可以导致更多并发症的出现;故术后应早期积极干预防治腹水。  相似文献   

11.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血小板计数(BPC)变化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术前肝功能Child-PughA、B、C级患者术后BPC的变化.结果:术后2周肝功能A级组患者BPC高于B级组和C级组(P<0.05和P<0.01);肝功能好转患者术后BPC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肝功能恶化患者手术前后B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好转患者手术前后BPC变化明显高于肝功能恶化者(P<0.01).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小板数量较少除与脾功能亢进有关外,还可能与肝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GRP)含量变化。方法 选择肝硬化患者58例(其中腹腔积液患者42例)、正常对照32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CGRP和ET-1含量。结果 肝硬化组血浆ET-1、CG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高于无腹腔积液患者(P〈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C级高于B级、B级高于A级。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ET-1、CGRP水平增高,ET-1及CGRP在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导致肝癌肝切除术后在院期间死亡的风险因素并探讨相应护理对策。方法肝癌肝切除术后住院期间死亡患者25例,同期肝癌肝切除术后住院期间存活患者75例。对肝切除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单因素所获得的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包括 Child-Pugh分级(B级)、华支睾吸虫感染、肝硬化(重度)、巴塞罗那分级(C级)、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量多、Child-Pugh分级相对切肝量不合理(P<0.05)。 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多、肝硬化(重度)、门静脉高压、Child-Pugh分级(B级)是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充分做好病人术前准备,术中减少出血量,术后严密监测管理,以降低肝切除术后早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核素显像测定肝硬化病人心、肝放射比值(H/L),建立无创伤性测量门静脉压力(PVP)的方程。方法:21例非肝病患者做为对照及8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经直肠注入99mTc-MIBI后或行心肝显像,计算其H/L及分流率(SI)。21例非肝病患者及5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经历手术,术中直接测定门静脉压力,并与术前H/L做相关分析。结果:非肝病患者H/L为0.29±0.12,门静脉高压症患者H/L为0.88±0.12(P<0.01).SI值分别为0.22±0.07,及0.47±0.O4(P<0.01),两组患者H/L与术中实测PVP有高度相关性(r=0.89,P<0.01),根据H/L建立推算PVP的回归方程为Y(kPa)=(0.951+2.882)H/L,由此推算该5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PVP为(3.45±O.37)kPa,而术中实测值为(3.61±0.44)kPa,两者非常接近,结论:应用核素显像测定H/L引可以用于诊断门静脉高压症,应用本法建立的方程可用于肝硬化病人门静脉压力的无创性测定。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与门脉高压的关系,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6例肝硬化及30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含量,B超测定门静脉直径。46例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82.68±26.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0.8±7.58pg/ml,P<0.05)。其中24例Child-pughB级(79t19.27pg/ml)和14例child-pughC级(94.55±24.3pg/ml)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8例child-pughA级(5705±10.96pg/mlP<0.05和P<0.01)。43例肝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与门静脉直径有明显相关性(r=0.764P<0.001)。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随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与门脉高压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多排螺旋CT探讨门脉高压患者脾脏灌注情况。材料和方法:50例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均经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B超等)确诊,正常对照组为无任何肝胆脾疾病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作为灌注成像的扫描层面,分别测量肝门静脉灌注量、脾动脉灌注量、脾静脉灌注量,并生成时间-密度曲线。结果:门脉高压组(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门脉灌注量为0.61±0.321mL/min/mL,正常组为1.29±0.34mL/min/mL,两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高压组(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脾脏灌注量为1.488±0.295mL/min/mL,正常组脾脏灌注量0.935±0.263mL/min/m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高压患者中门脉灌注量减低,脾脏灌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统计了自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期间序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 30例进行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 6 0例 ,其中男 5 0例 ,女 10例。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2 .6岁 ,随机分组。其中 5 8例有明确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病史 ,相关抗原抗体阳性 ;2例为酒精性肝硬化 ;8例合并原发性肝癌 ;1例为脾切除术后。上述 6 0例病人均经肝功化验、B超等检查后确诊为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 ;肝功Child pugh分级均为A级或B级。病史中均有明确的大量呕血及柏油样便 ,失血总量为 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肺动脉高压 ( porto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PH)的临床特点及免疫学改变。方法将1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POPH组及非POP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测定POPH患者T细胞亚群及NKCDl6+CD56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100例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中10例合并POPH。POPH大小与Child—Pugh分级无关(P〉0.05)。两组患者丙肝肝硬化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合并(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16.7%,P〈0.05)。8例病毒性肝硬化并POPH患者中,有6例患者NKCD16+CD56细胞数目降低。结论门脉高压肝硬化患者可伴发POPH。HCV感染、PVT以及NKCDl6+CD56降低在POPH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核因子-κappa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化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chemiluminescen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检测肝硬化PHT患者脾脏动、静脉和正常血管NF—κB的活性。结果对照组脾动、静脉NF—κB未被检测到明显的活性,其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19±0.12)和(0.25±0.16);而于肝硬化PHT组脾动、静脉内检测到显著具有活性的NF—±B表达(1.44±0.23)和(1.38±0.18),P〈0.05。结论肝硬化PHT血管组织NF—κB的活化可能是肝硬化PHT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始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