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1月~2006年8月我科施行心内隧道TCPC和心外管道TCPC治疗21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间术前、术后的临床指标。结果全组共死亡2例,1例死于术后反复发生心室颤动,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其中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7例,乳糜胸5例,经行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后治愈;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19例生存患者术后紫绀均得到有效改善;除心内隧道TCPC平均手术时间(288.5min vs.217.1min,P〈0.05),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9.63h vs 65.8h,P〈0.05)长于心外管道TCPC外,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中心静脉压(CVP)、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上腔静脉吻合口压差(SVCPG)、下腔静脉吻合口压差(IVCPG)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6例,随访时间2个月~2年,无死亡患者。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复查结果满意。结论TCPC是治疗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相似,但各有利弊,对婴幼儿患者选择心内隧道TCPC较为合适,对年龄较大的患者选择心外管道TCPC为佳。  相似文献   

2.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报告心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ECPC)应用经验。方法 横断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切断下腔静脉前壁,保留原位吻合口,将下腔静脉通过人工血管与主肺动脉吻合,共治疗9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其中1例单心室改良Fontan术后4年频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改行TECPC。结果 全组手术后均生存。3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乳糜胸并发症、均治愈。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术后随访心功能Ⅰ-Ⅱ级,无心律紊乱发生。结论 TECPC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优于改良Fontan手术和传统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一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一期TCPC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7.2±4.5)岁;体重(23.2±10.7) kg.三尖瓣闭锁19例、单心室5例、肺动脉闭锁2例、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右心室双出口3例.25例采用外管道手术,6例采用心房内通道手术. 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9.7%),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脏骤停.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 (7/31),主要为肺水肿、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包积液、蛋白丢失性肠病和低心排血量.术后2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100%),平均随访26(9~87)个月.随访期间再次住院率为14.3% (4/28),其中2例再次出现胸腔积液,经胸腔引流、强心、利尿治疗好转出院;2例因自行停服肠溶阿司匹林后外管道堵塞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再次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死亡.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 对适应证明确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期行TCPC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的外科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术式进行评价。方法 1998年2月至2006年6月,对5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采用TCPC予以纠治,15例采用心内隧道术式、29例采用心外管道术式、7例采用主肺动脉与下腔静脉直接吻合术式。结果 手术死亡4例(7.8%)。此外,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12.8%)、心律失常14例(29.8%)。80.1%术后24h内撤离呼吸机。术后48.9%留置胸引流管超过7d。随访1个月至8年,9例(19.1%)术后6个月后仍需长期或间断服用强心、利尿剂,7例(14.7%)有房性心律失常。结论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可取得满意的外科治疗效果。应用主肺动脉下腔静脉直接吻合术式,在部分病例中可望成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后胸腔积液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心血管活性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例行心外管道TCPC后患者胸腔引流液量作为因变量,年龄、Nakata指数、射血分数、人工血管直径、平均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同时在术后第1、3、5和7天测量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经回归方程线性假设检验,胸腔引流液量与CVP呈直线正相关(F=685.600,P<0.01,其回归方程为Y=0.598X-3.430,r=0.985),而与其它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CVP与ET-1呈显著正相关(r=0.982,P<0.05),与CGRP呈显著负相关(r=-0.986,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CVP增高是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肺血管内皮细胞对ET-1和CGRP引起的分泌紊乱,可能是导致CVP升高继而引起胸腔积液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近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早期临床结果,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术前临床诊断单心室26例,三尖瓣闭锁10例,肺动脉闭锁4例,右心室双出口5例,大动脉转位1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12例。1例行心内隧道手术,57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按照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和引流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大量胸腔积液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8.61±6.73)岁;少量胸腔积液组,41例,其中男15例,女26例;年龄(7.21±4.24)岁。分析影响两组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30±9.80)d。大量胸腔积液组平均引流时间[(18.00±5.50)d vs.(5.00±2.20)d,t=-1.967,P0.05]、胸腔引流量[(12.30±2.60)ml/(kg.d)vs.(2.80±1.70)ml/(kg.d),t=-3.221,P0.05]和住院时间[(20.10±7.20)d vs.(7.20±1.10)d,t=-2.003,P0.05]明显长于或大于少量胸腔积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量胸腔积液组术前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少量胸腔积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2±5.34)mm Hg vs.(13.91±5.22)mm Hg,t=-2.073,P0.05]。结论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近期效果很好,术前肺动脉压影响术后胸腔积液量,从而影响术后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方法 1998年6月至2008年3月,22例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患者接受分期TCPC.本组中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狄窄9例,合并肺动脉闭锁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十字交叉心,肺动脉瓣狭窄1例;完全性房室通道,左心窒发育不良,肺动脉闭锁,房室瓣少-中量反流1例;完全性房室通道,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双向Glenn术后伴吻合口狭窄房室瓣大量反流1例;镜面右位心,功能性单心室,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体肺侧支,双侧双向Glenn术后2年,右下肺动-静脉瘘1例;三尖瓣闭锁并肺动脉狭窄4例;三尖瓣闭锁伴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1例;镜面右位心,右心室双出口,窒间隔缺损,左心室发育小良,功能性单心房,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少量反流,粗大体肺侧支1例.第一期体肺分流术后,二期双向Glenn术5例,第一期单侧或双侧双向Glenn手术17例.行双向Glenn手术的年龄为(5.9±4.4)岁,Glenn术前肺动脉压为17~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房室瓣膜关闭不全3例;一期手术前Nakata指数小于200 mm2/m2者4例.接受TCPC术平均年龄为(9.6±4.9)岁,与双向Glenn术间隔时间(3.7 ±1.2)年,术前经上腔静脉置管测得肺动脉压力均小于15 mm Hg.全组22例均采用心外管道TCPC,房窜瓣成形1例.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1例,病死率为4.5%.死亡病例为单心室,肺动脉闭锁,第一期体肺分流术后,二期左肺动脉成形双向Glenn术后5年第三期行TCPC,术后左肺反复多次大出血死亡.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中心静脉压12~18 mm Hg.出院前经皮测血氧饱和度为90%~96%,活动量明显增加,发绀及气促症状消失,心功能均为NYHA分级Ⅰ~Ⅱ级.结论 对于高危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分期TCPC,可以使更多有高危因素不能行Fontan手术的患者得到救治的机会,扩大手术适应证,并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1月~2005年5月,采用改良Fontan手术纠治12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右心室双出口、大动脉错位、肺动脉闭锁、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发育不良等)患者,手术年龄7.6±5.5岁.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9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05例.右心房-肺动脉连接17例,右心房-右心室连接19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88例.23例行分期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术后30d)死亡17例(13.7%),其中行右心房-肺动脉连接者死亡率为23.5%(4/17),行右心房-右心室连接者死亡率为15.8%(3/19),行TCPC者死亡率为11.4%(10/88),同期预留或术后开窗手术死亡率为14.6%(6/41),分期手术患者死亡率为8.7%(2/23).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室颤动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1/124),主要为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术后随访89例,随访时间6~65个月.远期再住院率6.5%,再手术率0.9%.3例出现再发性胸腔积液,3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出现下腔静脉梗阻,均经相应的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好.结论 改良Fontan手术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功能性单心室的最佳手术方案;房间隔开窗可明显提高术后早期疗效,减少渗出.  相似文献   

9.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是将体循环静脉血直接引流到肺动脉的一种右心旁路手术,目前报道的TCPC基本方法有低温心脏停跳、常温不停跳及非体外循环(OPCAB)3种.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我们运用腔静脉主动脉转流(CAB)的方法,对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实施TCPC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是将体循环静脉血直接引流到肺动脉的一种右心旁路手术,目前报道的TCPC基本方法有低温心脏停跳、常温不停跳及非体外循环(OPCAB)3种.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我们运用腔静脉主动脉转流(CAB)的方法,对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实施TCPC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是将体循环静脉血直接引流到肺动脉的一种右心旁路手术,目前报道的TCPC基本方法有低温心脏停跳、常温不停跳及非体外循环(OPCAB)3种.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我们运用腔静脉主动脉转流(CAB)的方法,对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实施TCPC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的经验,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设计、手术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9例心外管道TC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10岁,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9例,左室型心室双入口9例,二尖瓣闭锁3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左心室发育不良5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解剖右心室发育不良3例.全部在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采用心脏停搏,17例在并行转流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结果早期22例中死亡5例,后7例无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晚期死亡.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2例,乳糜胸11例.结论心外管道TCPC用于较大儿童或成人患者与其他Fontan类手术比较,临床长期效果较好.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细致操作,有危险因素时增用开窗术以及围术期严密观察和处理是提高手术近、远期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在腔静脉主动脉转流(CAB)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的临床经验,以评价其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收治5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三尖瓣闭锁(TA)4例,单心室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肺动脉瓣狭窄,其中3例合并右心室流出道(RVOT)狭窄。所有患者均在CAB下行TCPC,术中使用心外管道。结果术后1例TA合并RVOT狭窄的患者术后26d死于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存4例,术中转流时间63~133min,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14~36h,住ICU时间28~79h,住院时间28~58d。4例生存患者术后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紫绀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外管道通畅。2例TA患者发生胸腔积液,经置胸腔引流管和综合性治疗,治愈出院。随访4例,随访时间3~16个月,4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Ⅰ~Ⅱ级,无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在CAB下行TCPC操作较简便,手术安全性较好,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常温非体外循环(OPCPB)和低温体外循环(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复杂畸形的效果.方法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PB,将28例功能性单心室复杂心脏畸形患者分为两组,OPCPB组:11例,均在OP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CPB组:17例,均在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记录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体动脉压、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液制品用量、住院费用和出院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术后OPCPB组CVP明显低于CPB组(P<0.05),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CPB组明显减少或缩短(P<0.05),血浆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CPB组(P<0.05),两组SpO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OP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并非十分困难,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优于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减少,有利于早期恢复;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合并内脏异位综合征(heterotaxy syndrome,HS)的临床经验和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21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CPC合并HS的功能性单心室患者(HS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远期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将术后早期和晚期结果与匹配的同时期非HS患者(非HS组)进行比较。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HS组纳入患者55例,其中男42例、女13例,中位年龄6.0(4.2,11.8)岁,中位体重17.0(14.2,28.8)kg。右房异构53例,左房异构2例。一期完成TCPC者8例。TCPC手术类型包括心外管道39例、心内-心外管道14例、主肺动脉-下腔静脉直接吻合2例。术后27例发生感染,19例肝功能损害,11例急性肾损伤。早期死亡5例,中位随访时间94.7(64.3,129.8)个月,1年、5年、10年总生存率为87.2%、85.3%、74.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HS组45例,非HS组81例。与非HS组相比,HS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Fontan类手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2月,25例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共行手术治疗28次.男10例,女15例,年龄2~18岁,平均(9.1±5.5)岁.右心房异构18例,左心房异构7例.左心室双入口合并肺动脉狭窄15例,左心室双入口和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5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闭锁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1例,二尖瓣和三尖瓣闭锁合并肺动脉狭窄各1例.Fontan手术16例次,其中15例次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1例次行心房内侧隧道Fontan手术;双向腔肺分流术8例次,3例次为双上腔静脉肺动脉分流;全腔静脉肺动脉分流4例次(Kawashima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为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结性心律2例.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0.78 ~ 1.00,平均0.86±0.07.随访6个月以上者15例,最长7年,经皮血氧饱和度0.68 ~0.97,平均0.82±0.08;心室射血分数>0.55者13例,<0.50者2例;结性心律4例.结论 Fontan类手术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早、中期效果较好.选择Fontan手术的术式,特别是心外管道,妥善修复心内合并畸形是提高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复杂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的早期临床结果,探讨影响术后ICU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阜外医院共20例复杂成人先心病患者行心外管道TCPC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16~33(20.45±4.33)岁。结果全组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住ICU时间(4.4±1.7)d,住院时间(32.5±21.6)d。所有患者术后ICU内均应用多巴胺及钙剂,18例应用肾上腺素,11例应用米力农。并发症包括胸腔引流时间≥7 d者12例(60.0%),术后新发心律失常3例(15.0%),因出血再次手术3例(15.0%),切口愈合不良1例(5.0%)。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心律失常(P=0.02)、体外循环时间长于120 min(P=0.04)、术后血浆应用大于2 000 ml(P=0.01)、未开窗(P=0.04)、胸腔引流时间≥7 d(P=0.04)是ICU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复杂成人先心病行心外管道TCPC近期效果良好,ICU早期积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利于提高患者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经验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52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行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40例为双向Glenn手术后行二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等。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3.8%。其中1例术后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0例治愈出院。二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40例肌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12例),但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期手术与一期手术比较:93%±3%vs.94%±3%)、死亡率(二期手术与一期手术比较:2.5%vs.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5例(90%),随访时间6~5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3个月,存活患者心功能均为Ⅰ~Ⅱ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血流动力学更符合生理血流动力学特点,手术操作简捷,是不能进行双心室治疗时的有效手术术式;分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较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手术适应证广泛,术后恢复较好,更易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和双向格林分流术(Glennshunt)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12例患者接受了TCPC及双向Glenn分流术。病种分别为三尖瓣闭锁(TA)3例,二尖瓣闭锁(MA)1例,右位心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伴完全型房室共同通道(CAVSD)1例,右位心大动脉错位1例,左旋心单心室1例,单心室2例,D-TGA3例。12例中3例行双向Glenn分流术(TA、右位心D-TGA伴CAVSD和单心室各1例),其余9例行TCPC手术(TA2例、MA1例、右位心D-TGA及肺动脉狭窄1例、左旋心1例、单心室1例、D-TGA3例)。结果手术后近期效果:12例患者中11例存活,1例D-TGA患者术后19h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住院死亡率8.3%。手术中CPB时间78~15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6~122min。机械辅助通气时间8~18h,ICU监护时间15~32h,住院时间16~58d。术后中心静脉压(即肺动脉压)8~18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0.80~0.96。TCPC后,2例单心室和2例D-TGA患者发生乳糜胸,经置胸腔引流管和综合性治疗,分别于术后22d、33d、36d和48d痊愈出院。手术后中远期效果:术后随访2至28个月,1例右位心D-TGA伴CAVSD患者在双向Glenn分流术后1年因肺动静脉瘘(PAVF)引发大咯血死亡;其余10例存活,心功能~级,无恶性心律失常、无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TCPC和双向Glenn分流术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等复杂先心病的生理性矫治方法,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近期、中远期的效果,手术中足够大的腔静脉和肺动脉吻合口和围手术期的积极处理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楚军民  吴清玉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2):1391-1393
自1971年首次报道Fontan手术应用临床以来,该术式经过不断改良,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不能进行双心室矫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TCPC)因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少的术后并发症,成为该类术式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手术方式,并且也有了较大发展。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ECTCPC)由于其良好的治疗结果及相对简单的手术操作,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右心旁路手术。现就其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