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提高早期诊断正确率与手术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1例临床资料。结果:良性24例,恶性27例。完整切除43例(84.3%),其中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22例;肿瘤部分切除3例,探查活检5例;联合脏器切除13例(25.5%)。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早期诊断,首次手术的彻底性,术后定期复查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24例诊疗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RPLS的临床特点,完善相应的诊疗对策,提高疗效.方法 收集24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资料,在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RPLS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58.3%(14/24),腹胀41.7%(10/24).B超和CT检查均能检出肿瘤,24例患者均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其中首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者有16例,3年生存率为87.5%(14/16),5年生存率为62.5%(10/16);部分切除肿瘤者有6例,3年生存率33.3%(2/6),5年生存率16.7%(1/6);有2例患者仅行术中单纯活检,分别于术后5个月以及13个月死亡.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PRPLS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应重视首次手术治疗,争取完整切除肿瘤;无法完整切除者亦应争取姑息切除.对复发病例仍以早发现和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PLS)的诊疗与预后, 探讨PRPLS的临床特点,完善相应的诊疗对策,提高疗效。方法 收集24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资料,在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RPLS临床表现主要为腹块58.3%(14/24),腹胀41.7%(10/24)。B超和CT检查均能检出肿瘤,24例患者均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其中首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者有16例,3年生存率为87.5%(14/16),5年生存率为62.5%(10/16);部分切除肿瘤者有6例,3年生存率33.3%(2/6),5年生存率16.7%(1/6);有2例患者仅行术中单纯活检,分别于术后5个月以及13个月死亡。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PRPLS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应重视首次手术治疗,争取完整切除肿瘤;无法完整切除者亦应争取姑息切除。对复发病例仍以早发现和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2例的诊治情况.结果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肿瘤,21例为恶性(65.6%),11例为良性(34.4%).CT诊断腹膜后肿瘤准确率达81%以上,B超诊断准确率为50%左右.完整切除率为78.1%(25/32),其中良性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1.8%(9/11),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为71.4%(15/21).联合脏器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3例,不能切除2例.随访26例,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18例(30.0%),恶性肿瘤37例(66.1%),交界性肿瘤1例(3.9%)。术中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失血性休克;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MODS。随访47例,1年生存率为83.0%,3年生存率为53.2%,5年生存率为29.8%。结论:术前评估对制定手术计划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为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完整、整块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对复发病例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1995-2009年41例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为单位体检时发现,其余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部肿块、腹痛、腹胀.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0.2%(37/41).CT检查32例,MRI检查5例,阳性率100%.完全切除36例(87.8%),部分切除5例(12.2%),5例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12.2%).良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清健  吴锋 《实用新医学》2006,7(12):1093-1094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总结其病理学类型、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21例,交界性肿瘤1例,均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良性肿瘤完整切除13例;恶性肿瘤完整切除15例;交界性肿瘤行完整切除。手术中联合脏器切除共6例,其中良性1例,恶性5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995-2009年41例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为单位体检时发现,其余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部肿块、腹痛、腹胀。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0.2%(37/41)。CT检查32例,MRI检查5例,阳性率100%。完全切除36例(87.8%),部分切除5例(12.2%),5例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12.2%)。良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疗效.结果 63例中良性48例,恶性15例.结论 应当重视临床表现争取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是判断手术范围的重要依据;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手段;术后规律复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肿瘤并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腔静脉的受累情况分为A:推挤压迫组22例和B:包绕浸润组25例。评估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肿瘤累及下腔静脉的准确性,对比A、B两组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观察两组完整切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术前彩超及CT对评估肿瘤与下腔静脉关系的准确度分别为61.7%及91.5%,A、B两组均获得较高的肿瘤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5%、84.6%、75%;B组分别为84.6%、57.1%、33.3%。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腹膜后肿瘤术前诊断和评估其与下腔静脉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受累下腔静脉可提高肿瘤的完整切除率,是减少术后复发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CT影像特征、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的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前CT均诊断为囊性淋巴管瘤,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术后7d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6年均无复发。结论 CT对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整个囊壁是治疗及预防术后复发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部包块15例,腹痛腹胀12例,无症状体检发现7例,腰背部痛3例.术前B超和CT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91.9%和97.1%.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良性肿瘤14例(37.8%),恶性肿瘤23例(62.2%).肿瘤完整切除24例(64.9%),联合脏器切除5例(13.5%),姑息手术和探查活检8例(21.6%).患者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良性肿瘤分别为100%和92.9%,恶性肿瘤分别为71.4%和52.4%.恶性肿瘤术后有5例复发.结论 CT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病理类型和肿瘤切除的完整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腹膜后肿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影像学检查CT的诊断率为90.5%,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率为100.0%。肿瘤第1次手术完全切除14例(53.8%),部分切除6例(23.1%),探查加活组织检查6例(23.1%)。其中完全切除14例中联合脏器切除6例(42.9%);部分切除6例中联合脏器切除1例(16.7%)。14例完全切除者复发7例,二次手术5例,3例完全切除肿瘤,2例联合脏器切除。病理类型分别为平滑肌肉瘤8例,淋巴肉瘤6例,脂肪肉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间皮肉瘤2例,血管肉瘤2例,囊性淋巴瘤1例。7例手术后复发患者中平滑肌肉瘤4例,淋巴肉瘤2例,间皮肉瘤1例。26例患者平均住院(12.9±3.8)d,平均随访(25.6±13.7)个月。出院后3例患者2 a内死亡,2 a生存率为88.5%。结论腹部无症状肿块应考虑腹膜后肿瘤可能,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重要的诊断性检查。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57岁,平均42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其中单房囊肿7例,多房囊肿4例。术前仅有1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而确诊。结果11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9例行开放手术,2例行后腹腔镜下切除肿瘤。全组均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随访8个月~12年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由于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而易漏诊和误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煜  常家聪 《现代医学》2010,38(2):156-15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诊断和治疗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经手术治疗的PRT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和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完整切除52例,完整切除率为72.22%,其中联合脏器切除17例;肿瘤部分切除8例;病理取检12例.主要并发症为术中大出血(5例)和术后死亡(2例).PRT组织来源广泛,包括脂肪、神经、淋巴组织等;大小形态各异,但以长径>5 cm者较多见,占81.94%(59/72);质地分为囊性(26.39%)、囊实性(45.83%)和实性(27.78%),多数有完整的包膜(62.50%);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肿瘤主要累及的脏器为结肠、小肠和肾脏.结论:掌握PRT的病理学特征对其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腹膜后巨大副神经节瘤病例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定性诊断、治疗方法、病理诊断及预后。结果:2例患者均以腹部包块就诊,除1例包块部位钝痛外,无其他临床症状,术前均未能定性诊断。行开放手术,完整切除腹膜后包块及肿大淋巴结。1例术中血压剧烈波动,术后需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正常血压。另1例术中、术后血压平稳。随访35个月、2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发病率低,与腹膜后其它肿瘤术前鉴别诊断困难。CT、MRI、功能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检查是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病理检查对肿瘤良恶性诊断缺乏特异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及治疗。方法:回顾1995年至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42例,分析其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及外科治疗等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多数为腹块及腹痛。良性肿瘤49例,占39.5%,恶性肿瘤75例,占60.5%。B超及CT的诊断率分别为87.6%,94.8%。本组良性肿瘤切除率93.9%,恶性肿瘤51.6%。术后良性肿瘤复发3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39例,34例行根治术,5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侵犯脏器者采用累及脏器一并切除,不能切除和切除后再发的主张探查活组织检查和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8.
李卫  温海燕  蒋又新 《重庆医学》2006,35(11):1033-10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良性5例,恶性31例.5例良性肿瘤全部完整切除,31例恶性肿瘤中19例完整切除,2例部分切除,10例切取活检.联合脏器切除5例.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及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复发性肿瘤应积极再次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术前CT/MRI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示良性13例,恶性18例。按组织起源分类,其中间叶组织肿瘤13例(脂肪肉瘤6例、脂肪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8例。CT/MRI定位诊断正确率93.5%(29/31),组织学类型诊断正确率58.1%(18/31)。CT/MRI可比较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并可进行肿瘤部分成分的分析。结论:CT/MRI影像学表现及部分成分分析,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5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RT临床表现多为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症状;B超、CT及MRI诊断率较高;病理检查示良性25例,恶性26例;手术完整切除32例,联合脏器切除15例,姑息切除3例,不能切除1例;随访39例,复发11例。结论B超、CT及MRI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