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邪伏膜原理论为温病学家吴又可创立,在中医药治疗瘟疫类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机复杂,病情变化迅速,与温病的邪伏膜原证有许多相似之处,依据邪伏膜原理论,从病因病机、传变规律、临床表现、治疗思路等方面对新冠肺炎的防治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极强,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根据其临床特点应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本文从中医温病理论入手,结合临床病例特点,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特征及辨治进行探讨。认为其具有湿热疫邪伏于膜原的特征,病位主要在肺,易累及脾胃,少数逆传心包;初期主要表现为邪犯肺卫,中期分为邪伏膜原、邪热壅肺、肺热脾湿,危重期包括邪毒闭肺及阴竭阳脱,恢复期则是气阴亏虚、余邪留恋;治疗上应权衡湿热多寡并依照各期特点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从伏邪温病理论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类型是感受疫邪后未立即发病,由于邪气较微,而正气亦虚,邪气伏藏于体内,可感时令之邪触动而发病,也可终身伏藏体内不发病。根据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4个不同表现类型,可分为潜伏期或前驱期、临床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核酸阳性但无症状以及病毒携带者,根据患者存在该病但又无典型症状的具体情况出发,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根据患者的禀赋体质、发病时令、气候特点、舌脉象、发病地点等特点,探讨其中医治疗原则,以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伏气温病"范畴。古人对温病伏邪伏藏时间未有精准记载,现代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在潜伏3至7天后发病,且少部分人在感染后没有出现症状。发病患者的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期可分别归为温病发病类型中"伏而后发的邪气伏藏阶段"和"伏而未发阶段",属于"有病无症"。基于"内外合邪"发病观,这类群体存在的原因包括"感邪轻微","正气充盛,驱邪外出","正气不足,正邪难以交争","余邪未尽,正虚邪恋"。"有病无症"者不仅是行走的传染源,还有病情恶化、复发与留有后遗症的可能,和普通感染者无异,临床上应仔细识别,正确治疗。无症可辨亦能辨病辨体,应以"既病防变"为理念,结合三因制宜,尽早介入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引用《黄帝内经》的“膜原”概念,来解释当时疫病的侵袭途径、病理特点、传变规律,以及创立“邪伏膜原”的辨证论治方法以来,后世医家对于膜原这一部位也予以重视,对邪伏膜原的理论研究也较多。经过诸多医家的发挥、充实,使邪伏膜原的理论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噬血细胞综合症发病凶险,预后差并且西医治疗与预期有一定差距。从祖国医学伏邪理论入手,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症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认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邪伏部位、邪气传变规律符合中医伏邪温病的特点,依据"伏邪"理论指导进行中医辨治,结合西医诊疗手段,或许能为噬血细胞综合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古代"伏邪"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发病,从祖国医学多年经验中吸取精华,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文献与相关书籍,探寻"伏邪"理论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历程,将古代"疫病"与现代的新冠肺炎相结合。结果 "伏邪"理论为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发病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故从"伏邪"角度探讨新冠肺炎的发病,提出本病由于疫疠之邪潜伏于人体耗伤正气甚者发生传变。结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具有感受疫疠之气,伏藏于内,逾时而发的特点,治疗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尽早干预,祛邪扶正,防传防变防复发。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无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检测难度大,其潜在的传播性给我国后期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另外,随着国内新冠肺炎治愈人数逐渐增多,患者病愈后期的调养防护对防止疫病复发尤为重要。脾肺相关,脾、肺在病理及生理上经常相互影响,故临床上常见脾肺同病。因此,本文提出从脾肺相关的认知角度认识新冠肺炎,揭示了新冠肺炎的病理过程是疫疠湿邪首先伤脾,然后由脾病累及肺病。新冠肺炎虽病在肺,而本则在脾。文章阐述了通过脾病引发的一系列新冠肺炎临床症状,并提出脾病症状可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基于"脾主运化水湿,脾能胜湿"理论,提出了新冠肺炎治疗应该以"祛湿治脾"为本,并结合脾病传肺的临床特点及体质、地域差异进行辨证加减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从而为新冠肺炎的中医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传变以及辨证论治进行了解析。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遵循《温疫论》"表里九传"规律,可分为顺传与逆传,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初期邪伏膜原、疫毒遏湿,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病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应当使用辛凉解表之剂,通过战汗透邪,使邪随汗出,若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腑泻热,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若失治、误治、病邪太过,可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上注意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恢复期,由于余邪未尽,且热病易伤阴耗气,治疗上不仅要预防余邪反复,更要滋阴补血,恢复正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吴又可提出"祛邪为第一要义、忌妄汗下法、顾护脾胃"三大法则。《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施治有着系统的认识,为后代战胜历次瘟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邪伏膜原"为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学术理论,其在《温疫论》中明确提出了"邪伏膜原"学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该学说。笔者从"邪伏膜原"角度出发,进一步总结"邪伏膜原"学说,从病因、病位、病性、传变等方面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出"邪伏膜原"的4个辨证模型: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证模型、邪出膜原阶段入侵卫气营血辨证模型、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证模型、邪出膜原靶向入侵脏腑辨证模型,以此探讨基于膜原理论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并据此提出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瘟疫范畴。膜原学说主要用于瘟疫治疗,邪伏膜原为其主要致病机制,临床治疗以驱邪为要。结合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在当代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对膜原学说进行梳理分析,探讨膜原定位、属性与作用机制,为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医药早介入、早干预、早治疗的前提下,疫情目前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国医大师刘志明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病总体属于“湿温时疫”大规模流行,并且在诊疗中认为新冠肺炎主要为“乖戾之气”兼夹“湿邪”侵袭人体所致,提倡应用出自《瘟疫论·瘟疫初起》的“三消饮”加减进行治疗以除湿邪、祛戾气、化痰饮。刘老还认为对于新冠肺炎的辨治还应当遵循“辨湿与热孰轻孰重不可盲目用药、辨病位及病邪之浅深层次不可盲目诊断、辨证候之虚实变化不可盲目处方”的三大要点。并且在疾病后期还应当注重调节脏腑之气机以恢复人体正常机能。该文将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三消除湿戾”角度论治新冠肺炎思路和方药策略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以期对新冠肺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嘉兴市第一医院作为浙江省嘉兴地区的定点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46例,通过中医药早期介入治疗、中医专家会诊治疗、全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患者治愈出院,临床疗效满意。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新冠肺炎虽为全新的传染病,但根据中医疫病的病因病机主线,采取因势利导,逐邪透外的治则辨治本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表入里传变,另一类是表里分传。表里分传的传变规律较为复杂,病性可能为湿热。邪自口鼻而入后首犯半表半里,邪气伏留,发病时可有出表与入里两种趋势,病程可分初起、中期、后期三阶段。中期因邪气使表里之气不通,伏邪一时不能透尽,故有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等多种传变方式,称为"表里九传"。因医家对表、里、半表半里认识不同,对其阐述稍有差异。"表里九传"为总结诸多病例得出,对于个体而言,以何种方式传变则是因人而异。治疗时要抓住疫邪本身,根据其传变规律决定治法。  相似文献   

17.
邪伏膜原理论为明代医家吴又可在《黄帝内经》关于"膜原"的相关论述中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成的一套成熟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肺癌的发病基础、发病类型、病因病机、治疗与邪伏膜原理论的相关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将以肺与膜原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邪伏膜原理论与肺癌的关系,为临床从中医药角度辨治肺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药防治疫病理论依据,结合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相关研究,探讨中医药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识及干预对策。作者从"伏气温病""邪毒微甚"以及"体病相关"几方面阐述无症状感染者的原因;其干预对策则从辨病辨证施治结合、扶正固本透邪外出、调整改善偏颇体质以及专病专药开发研究等方面予以研讨,希冀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冠肺炎中医归属于“疫病”“瘟疫”范畴。其病因为疫戾邪气从口鼻而入,病理特点主要涉及湿、热、毒、瘀、浊、虚6个方面,但对于其病邪的性质,中医学界尚无完全统一认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状态,此次疫病,王灿晖教授认为部分患者虽极早期或早期疠气挟夹寒湿为患,但速传于肺,以致出现高热、咳嗽、苔黄腻等肺热之征,秉承“祛邪为第一要义”,笔者临床根据王灿晖教授理论观点,施以“清热透邪”之法,获得良好效果,并列举典型案例,以期丰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邪伏膜原之说为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首次提出并确立,追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然历代对膜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围绕《内经》的论述展开,鲜有实质性突破。吴又可结合疫气致病传变特点及临床经验,挖掘先贤对膜原的认识,提出邪伏膜原,并对邪伏膜原的病位、症状、体征、传变特点、治疗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体系完整,得到后世众多医家推崇,使邪伏膜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