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全肺切除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行全肺切除术的病例分为2组。保护性肺通气组:小潮气量通气(5~8mL/kg),逐渐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常规通气组:潮气量10~12mL/kg,根据血气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尽可能以最低参数条件达到最满意效果。记录术中单肺机械通气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IP)、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24h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保护性肺通气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并发症发生率要小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以减少术后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胸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分为4组,每组各15例。A组:单肺间歇正压(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组;B组:单肺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加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1cmH2O≈98Pa)通气组;C组: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 cm H2O通气组;D组: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 cmH2O通气及非通气侧肺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组。分别于OLV前(T1)、OLV 30 min(T2)、OLV 60 min(T3)和恢复双肺通气(TLV)30 min(T4)4个时间点观察患者气道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动脉血气分析、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OLV后各时点B组Ppeak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1),而A、C及D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B组各时点Pmean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5),而A、C及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各观察时点,4组HR及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OLV后,各组PaO2明显下降(〈0.01),D组OLV后时点的PaO2明显高于其他3组(〈0.05)。结论在OLV期间应用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cmH2O通气及非通气侧肺CPAP通气可降低Ppeak,改善氧合,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脓毒症患者术中肺氧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32例有脓毒症体征的急诊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2组: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组[L组,潮气量(VT)6~7 ml/kg PEEP 5 cmH2O,n=16];传统潮气量组(T组,VT 10 ml/kg,n=16).全麻后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分别于麻醉前、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各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及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与L组比较,T组在机械通气后期,气道压力有明显增高(P<0.05),肺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降低(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明显增加(P<0.05);术后30 min两组间A-aDO2和PaO2/FiO2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术中给予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有助于改善肺氧合,可避免肺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4.
董玉芳  张赛吉 《浙江医学》2020,42(16):1750-1752,1756
目的探讨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器对单肺通气时儿童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至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20例)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60例)共8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手术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气管插管后放置支气管封堵器机械通气,潮气量(Vt)7ml/kg,呼吸频率(RR)14次/min,呼气末正压(PEEP)=0cmH2O,观察组放置支气管封堵器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呼参数不变。记录麻醉插管成功后5min(T1)、单肺通气开始(T2)及单肺通气45min(T3)不同时刻的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总PEEP(PEEPtot)、肺顺应性(CL)],采集T1、T3时的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观察组PaO2和CL均高于对照组,Pplat、Pmean及PaCO2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复苏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器能够改善单肺通气儿童的通气情况,促进氧合,增加肺的顺应性,降低气道平台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组Ⅲ(潮气量为0,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和组Ⅳ(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每组10例.记录胸骨锯开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关胸后及体外循环后4 h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02)、肺内分流率(Qs/Qt)、吸气峰压(PIP)、死腔容积与潮气量比(Vd/V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心脏指数(CI)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胸骨锯开前比较,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各组PaO2显著降低,CI显著升高(P<0.05);组Ⅰ和组Ⅱ的Qs/Qt、PIP、Vd/Vt显著升高,而Cdyn明显降低(P<0.05);组Ⅲ和组Ⅳ的AaDO2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与组Ⅰ和组Ⅱ比较,组Ⅲ、组Ⅳ的PaO2和Cdyn明显增高(P<0.05),而AaDO2、Qs/Qt、Vd/Vt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单纯机械通气相比,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持续气道正压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老年食管癌手术时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探讨保护性单肺通气最佳呼吸参数.方法 选择食管癌手术患者3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快速静脉麻醉诱导下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先行双肺通气模式,潮气量为8~10 ml/kg,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进胸后改行单肺通气.A组采用普通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10 ml/kg,PEEP 0 cm H2O),B组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6 ml/kg,将PEEP维持在8 cm H2O左右).连续监测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平均压气道(Pmean)、气道阻力(Raw),动脉氧分压(PaO2),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B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食管癌手术采用低潮气量结合呼气末正压的保护性肺通气可改善单肺通气中的氧合,有利于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呼气末正压对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氧合及气道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0例开胸手术病人行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期间呼气末正压(PEEP)对动脉氧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人开胸后行容量控制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单肺通气20min后加4cmH2OPEEP,20min后再恢复0cmH2OPEEP状态。双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加用4cmH2OPEEP20min后以及恢复单肺通气0cmH2OPEEP20min后分别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将组内单肺通气应用PEEP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值、脉搏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进行比较。结果低潮气量单肺通气与常规潮气量单肺通气相比气道压力大大减小;4cmH2OPEEP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且可显著改善动脉氧合、提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论低潮气量容量控制单肺通气时加用4cmH2OPEEP可作为改善单肺通气动脉氧合的一种方法,对开胸手术也是一种保护性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刚 《中外医疗》2011,30(3):68-68,70
目的 评价呼气末正压通气改善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发ARDS的疗效。方法 84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发ARD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4~6cmH2O呼气末正压通气,观察组给予6~10cmH2O呼气末正压通气,比较2组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死率和通气天数明显减低(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6~10cmH2O的PEEP辅助常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复张手法在成人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心脏术后42例不同程度呼吸功能不全进行机械通气病人行间歇肺复张手法治疗,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镇静情况下,每60s增加吸气压(25~40cmH2O)与呼气末压(PEEP)(10~25cmH2O)各5cmH2O,之后还原到原基础通气,监测整个过程中的呼吸、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肺复张后全部病例的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等呼吸指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P〉0.05).结论肺复张手法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在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在临床的应用疗效及其对急性呼吸衰竭(呼衰)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与间歇正压通气(IPPV)进行比较。方法对10例急性呼衰患者先用IPPV模式通气,分别设置呼气末正压(PEEP)为0、5、10cmH2O然后将模式改为APRV,分别设置低压水平PL(即PEEP)=0、5、10cmH2O,相应的高压Ph水平分别为相同PEEP时IPPV平台压。观察通气期间呼吸力学、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在相同PEEP/PL下,IPPv模式时平均肺动脉压(mPAP)均高于APRV时,但只有在PEEP/PL为5cmH2O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PL下,IPPV的平均动脉压(mABP)均高于APRV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心输出量(CO)、肺血管阻力(PVR)、体循环阻力(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相同PEEP/PL下,IPPV时气道峰压(Ppeak)高于APRV时,在PEEP/PL为0和5cmH2O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模式时气道平均压(mPa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PL下,AP—RV时的分钟通气量低于IPPV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aO2/FiO2则高于IPPV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急性呼衰患者中,APRV与IPPV相比,能以较小的峰压达到相似的通气效果且氧合功能优于IPPV,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两者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SIMV)通气两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对于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呼吸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分为 SIMV 组(对照组)及 BIPAP 组(试验组),两组患儿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使用 SIMV 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30 min 后,试验组改用 BIPAP 通气模式,对照组仍使用初始参数,监测患儿接受机械通气0 h(基础值),24、48、72 h 时的气道峰压、肺泡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pH 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机械通气时间、28 d 病死率及住重症医学科(ICU)时间。结果30例患儿均平稳度过了急性呼吸衰竭期,两组各有1名患儿在治疗后期转院继续治疗,其中对照组转院的患儿最终放弃治疗死亡,其余28例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两组患儿的28 d 病死率分别为6.6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机械通气24、48、72 h 后,患儿的气道峰压、Pplat、PaCO2显著下降(P <0.05);肺顺应性及 PaO2/FiO2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同时机械通气时间及住 ICU 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结论 BIPAP 模式用于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能提供更好的有效通气,改善氧合及呼吸功能,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肺复张联合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手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选择早期并发中重度ARD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标准治疗组和肺复张治疗组。入组患者转入ICU后,均给予原发病治疗,保护性通气策略,气道温湿化治疗。标准治疗组给予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PCV),潮气量(VT)≤6 mL/kg,调整吸入氧浓度(FiO2)和呼气末正压(PEEP),维持气道平台压(Pplat)≤30 cmH2O;肺复张治疗组在保护性机械通气基础上联合间断肺复张治疗,每6 h肺复张1次,直至肺复张24 h或撤除呼吸机。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两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7例患者纳入分析,标准治疗组35例,肺复张治疗组32例。随机化入组后,与标准治疗组相比,肺复张组治疗0.5 h后PaO2/FiO2升高,呼吸系统顺应性有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FiO2、PEEP水平有显著差异。6.5 h后,肺复张组的PaO2/FiO2显著升高,呼吸系统顺应性改善,FiO2显著下降。与标准治疗组相比,肺复张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与标准治疗比较,肺复张联合保护性通气治疗手术后并发中重度ARDS患者,可改善肺顺应性,纠正低氧血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潮气量、呼吸末正压 (PEEP)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应用。方法 :选择 2 4例ARD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 ,比较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与低潮气量十PEEP机械通气治疗的两组病例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 (CVP)、血氧饱和度 (SpO2 )及出现多器管功能不全(MODS)的时间。结果 :两组中血气指标、CVP、SpO2 ,无显著性意义。出现MODS时间氏潮气量十PEEP机械通气组明显延长 (P <0 .0 5 )。结论 :低潮气量 ;PEEP机械通气在ARDS患者治疗中 ,改善氧合状况与传统方法无差异 ,但因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 ,适于ARDS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CABG术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予机械通气,4 h后开始进入实验步骤,依次设置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VC)-压力控制(PC)-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容量控制(VC),各模式通气30 min后记录气道平均压(MAP)、气道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通过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分别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连续心排量。结果与VC、PC模式比较,PRVC模式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与VC模式相比,PRVC及PC模式下的PIP显著降低,Cdyn显著升高(P〈0.01),A-aDO2和RI明显降低(P〈0.05),PRVC模式下OI明显升高(P〈0.05)。结论PRVC通气模式能明显降低PIP,提高Cdyn,改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CABG术后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通气策略,对肺复张手法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方法:入选的ARDS病人均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型号为PB840)。20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小潮气量组(对照组)和小潮气量+肺复张通气组(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基础通气模式即:小潮气量(6mL/Kg)+个体化PEEP的通气模式。实验组联合肺泡复张治疗,其余同对照组。肺泡复张手法具体操作如下:镇静状态下将FiO2调至100%,持续5min,在非肌肉松弛状态下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予30cmH2O的压力,持续30s后,恢复原通气模式及条件。比较两种通气策略下,病人的临床疗效、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1)治疗组氧分压、氧合指数、肺顺应性与对照组比较从开始30Min就有明显改善(P<0.01),24、48h也均维持在较高数值。(2)气道峰压、平台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3)实施肺复张策略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P>0.05)。结论:以个体化PEEP为基础,适时采用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ARDS,与小潮气量通气策略相比更适合病人呼吸力学特征,改善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外器官损害,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补充。肺复张策略是ARDS病人机械通气时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开胸手术中单肺通气(OLV)时低潮气量(VT)复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肺内分流、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ASA I~Ⅱ级,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潮气量组(A组:VT=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组(B组:VT=6mL/kg,PEEP=0.49kPa,呼吸频率16次/min),每组患者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结束前(T3)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Os/Ot),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桡动脉压(ABP)及心率(HR)。结果:B组与A组相比,单肺通气后Ppeak明显下降(P<0.05),Os/Ot明显减低(P<0.05);PETCO2、ABP、HR无显著差异。结论:单肺通气时应用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可降低气道压,且有利于改善单肺通气时的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非体外循环冠脉分流移植术(OPCABG)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OPCABG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cmH2OPEEP组,n=10)和对照组(0cmH2OPEEP组,n=10)。所有手术患者均实施常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式。桡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于右心房。记录切皮前、劈胸骨、心脏操作中、术毕,以及术后24h5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对两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一般情况以及术中用药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流动力学均有波动,波动幅度相近(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提高了术中氧供(P<0.01),且术后24h内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OPCABG术中使用5cmH2O的PEEP安全地改善了术中乃至术后24h组织氧合状态,并且能够减少机械通气带来的肺损伤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三种通气模式在支气管封堵管行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I组采用定容通气;II组采用定压通气;III组采用小潮气量+PEEP.于侧卧位双肺通气10min(T0),侧卧位单肺通气20 min(T1)、40 min(T2)、60 min(T3)四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和肺动态顺应性(Cldyn).结果:三组患T1、T2、T3时间点各指标与T0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II组肺动态顺应性降低的幅度比I组和III组小;III组肺内分流率增高幅度比I组和II组小.III组的气道压与I组和II组比较,升高明显较小.结论:在Coopdech封堵管行单肺通气中,在吸气压力设置与定容模式的气道峰压一致时,定压模式改善肺动态顺应性优于定容模式;但定容模式较定压模式肺内分流率升高少,有更好的通气血流比.小潮气量加合适的PEEP,不仅能比定容模式更好地减少肺内分流率,而且能通过降低气道压力和剪力对肺泡造成的损害,在单肺通气时减少对肺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加肺复张策略(LR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创伤后合并ARDS的患者28例,先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维持8 h后,随机选择ASV或继续IPPV机械通气。选择ASV通气模式时,其分钟通气量设置应与IPPV时相同。通气时,两种模式下的呼气末正压(PEEP)均按0、5、10 cmH2O依次增加,每一PEEP的通气时间为60 min。ASV通气模式时,在每一PEEP水平加用LRM(ASV+LRM模式)。前一通气模式使用3 h后,将通气模式调为IPPV,PEEP调到0;1 h后换另一种模式。每个PEEP水平通气50 min时,用Swan-Ganz导管、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监测记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 在同一PEEP水平下,ASV+LRM模式与IPPV模式相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SV+LRM模式时,同一PEEP水平下气道峰值压(PI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EEP为5 cmH2O时,肺动态顺应性、动脉氧分压和氧供均增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LRM模式比IPPV模式更有利于ARDS患者的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