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患者术前P波振幅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测量相关导联P波的时限和振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按照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评估P波振幅在预测房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在50例患者中术后共13例复发房颤,其中2例再次射频消融成功,总射频消融成功率78.0%(39/50)。复发组患者年龄[(67.75±6.48)岁比(60.82±8.87)岁,P=0.007]、CHA_2DS_2-VASC评分[(2.21±1.25)分比(1.33±1.15)分,P=0.021]和左心房内径[(40.4±4.7)mm比(37.2±4.2)mm,P=0.028]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患者Ⅰ导联P波振幅[(0.065±0.038)m V比(0.095±0.038)m V,P=0.024]显著低于未复发组。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在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36,95%CI 1.96~4.87,P=0.012)。结论Ⅰ导联P波低振幅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房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分析对其左心房容积结构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本院确诊的房颤患者83例,均施以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若疾病复发则视为射频消融治疗失败(失败组),未复发则视为射频消融治疗成功(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心房容积结构及收缩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术治疗,且术后经6个月随访,其中有26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31.33%,57例治疗成功,成功率68.67%。术后6个月,治疗成功组左心房内径(LAD)、左房最大面积(LAAmax)及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均明显较术前降低,且明显低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d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值流速(VA)、左房射血力(LAF)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值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术后6个月成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未见升高,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功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用于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射频治疗成功后患者左房容积结构重塑逆转,术后早期可能导致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下降,但不会对其左心房收缩功能造成长期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与房室旁路射频消融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两种消融方法治疗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58例预激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行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单纯组)36例,另一组为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联合组)22例,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最长随访42个月,最短随访3个月,两组随访期间均无一例患者发生房颤(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激伴房颤患者中,房室旁路射频消融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不优于单纯房室旁路消融术;房室旁路消融术可减少预激伴房颤患者的房颤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6例,给予CART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配对入选26例房颤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观察房颤、房速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8.7个月。消融组患者73.1%消融成功,药物治疗对照组11.5%无房颤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6年3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3~9月,心脏超声显示左心房前后径小于45 mm,左室射血分数大于50%。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进行分组,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0例,为射频消融组,给予包括环肺静脉隔离及线消融在内的射频消融治疗。另30例患者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对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是否能够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进行分析。结果射频消融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47~72岁,平均年龄(59.8±7.1)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2.8±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左房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有效率为46.7%,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是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对于本研究人群,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9):805-809
目的:对比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于导管消融或者药物治疗下,节律控制的成功率以及远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依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将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分为A组(无器质性心脏病)和B组(有器质性心脏病)。每组进一步细分药物治疗组(A1、B1组)和射频消融组(A2、B2组)。分别比较各组心衰加重住院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A组和B组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LVEF的提升优于药物治疗组。A2和B2组因心衰加重住院率(1.1%∶8.7%,P=0.047)、LVEF[(19.9±9.8)%∶(10.1±7.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时A2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B2组(86%∶62%,P0.001)。结论:房颤心衰患者导管消融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颤并心衰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获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arto系统引导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cTnT)的变化 ,探讨 cTnT在诊断房颤射频消融后心肌微小损伤中的灵敏性。方法 选择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 36 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定血清 cTnT,并与同期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患者30例进行比较。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组与室上速组cTnT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且房颤组较对照组术后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结论 Carto系统引导下房颤RFCA比普通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所造成的心肌损伤要严重,可能与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需在心腔内连续采集较多的心电信号进行消融和操作时间较长有关。血清cTnT检测是发现这种微小心肌损伤的灵敏度较高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Visitag指导下的量化消融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s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124例PAF射频消融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消融方法分为观察组66例、对照组58例。观察组采用基于Visitag指导下的量化消融治疗,对照组采用压力导管指引下拖动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PAF患者消融点接触压力高于对照组(t=6.672,P 0.05),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2、4.904、5.475,P 0.05,P 0.01),消融点数目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P 0.05),单圈隔离成功率78.79%高于对照组5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6,P 0.01)。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16.67%低于对照组3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P 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66,P 0.05)。结论基于Visitag指导下量化消融治疗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提高单圈隔离成功率,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房颤患者一级终点房颤复发事件以及二级终点因心力衰竭住院率、血栓栓塞事件、累积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1)无房颤复发终点:导管消融术组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HR:3.12,95%CI:1.93~5.03,P<0.01)。(2)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导管消融术组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95%CI:0.67~1.94,P=0.34)。(3)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在导管消融术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8,95%CI:0.44~2.20,P=0.38)。(4)累积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5,95%CI:0.33~3.32,P=0.73)。(5)生活质量评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而导管消融术组仅对精神方面评分有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均为P=0.04)。结论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复发率更低,并可以改善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两种治疗手段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NT-proBNP在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T-proBNP水平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受试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30例,另外选取性别、年龄、血压与房颤组相匹配的窦性心律患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脑钠素水平及房颤组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恢复窦性心律与治疗不成功射频治疗术后房颤复发患者的脑钠素差别。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经射频消融术成功24例,比较射频消融术前术后监测脑钠素值变化,成功者术前、术后监测脑钠素明显差异,术后脑钠素明显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8P〈0.01)。结论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监测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房颤患者复发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8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并存活的406例病例,其中男145例,女261例,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或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行房颤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术后门诊随访0~5年,记录患者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资料、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及射频相关并发症。结果:消融成功组与房颤复发组在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右房大小上有显著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与射血分数(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EF、左房大小、右房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需行心内手术合并房颤患者行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简单易行、远期效果较好。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会影响房颤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术后左房大小、右房大小对窦性心律的维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者平均心率与持续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80例,术前心脏彩超测定左心房前后径,动态心电图测定平均心率等指标;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后进行3、12、18个月随访。结果:1复发组较未复发组术前平均心率慢,房颤病史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术后3、12、18个月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复发组F=2.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较术前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未复发组F=4.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18个月较术前、术后3个月左心房前后径缩小;3术前平均心率与房颤病史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42,P0.01);4随访18个月对房颤复发危险因素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平均心率、左心房前后径、房颤病史进入回归模型,平均心率回归系数负值,左心房前后径、房颤病史回归系数正值。结论:平均心率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高,此类患者不建议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严格筛选103例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随访观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所有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检测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水平。结果:平均随访(12.8±7.0)个月,29例患者房颤复发。与未复发者相比,复发者年龄较小[(54.03±9.84)比(59.1±11.0)岁,P=0.034]、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较高[(260.24±29.10)比(241.34±33.49)mg/L,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是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013,95%可信区间(CI):1.0~1.025,P=0.029]。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截断值为237.61μg/m L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49%。结论:CMV感染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房颤患者的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预测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V1导联查颤动波(f波)振幅对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持续性房颤患者49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未复发组(33例)和复发组(16例)。根据射频消融术中肺静脉隔离后是否转为房扑(包括左房房扑或右房房扑)分为转为房扑组(10例)和未转为房扑组(39例)。测量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的最大振幅和平均振幅。比较两组患者f波最大振幅和平均振幅,并评价其对房颤复发和转为房扑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V1 f波最大振幅[(0.150±0.519)m V vs.(0.094±0.480)m V]和平均振幅[(0.125±0.50)m V vs.(0.077±0.032)m V]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V1导联f波最大振幅及平均振幅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P=0.002)和0.80(P=0.001)。预测术后复发的V1导联f波最大振幅的界值为0.115 m 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8%和68.7%;平均振幅为0.094 m 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8%和68.7%。与转为房扑组比较,未转为房扑组V1 f波平均振幅[(0.139±0.052)m V vs.(0.102±0.047)m 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导联f波平均振幅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1(P0.05)。术中转为房扑平均振幅的界值为0.109 m 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61.5%。结论持续性房颤V1导联f波的振幅大小与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相关,振幅高者复发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纤维化的药物预防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首次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预防心房纤维化的药物类型和剂量,根据随访1年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术后复发组(n=19)和未复发组(n=8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服用药物的差异,采用SPSS 22数据分析判断心房纤维化的药物预防对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hs-CRP、e GFR、SCr、U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复发组的房颤初发年龄、房颤病史及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 <0. 05)。药物预防心房纤维化可减少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1年复发率(P=0. 015),较长的房颤病史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与房颤初发年龄、房颤病史和NT-proBNP水平相关,药物预防心房纤维化可降低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1年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男40例,女30例,年龄(51.2±16.1)岁,于消融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用SF-36健康随访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66例顺利完成随访,按消融效果分为成功组(54例)和复发组(12例)。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3、6个月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消融前比较,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状态和精力有明显提高(P〈0,05),其中除了社会功能外,其余4个指标消融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社会功能消融术后各时间点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驱体疼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的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消融前比较,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状态和精力有明显改善(P〈0.05)。复发组生活质量8个评价指标分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消融术可以早期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联合应用多项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或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的心功能变化,并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20例(射频消融组)及接受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25例(药物控制组)。于治疗前采集房颤患者二尖瓣血流彩色M型图像、组织多普勒运动曲线及左心房应变曲线,测定舒张早期左心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Em)、收缩期侧壁运动峰值速度(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等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VP、Em、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明显升高(P<0.05,P<0.01)。与药物控制组比较,射频消融组各指标差值△VP、△Em、△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升高更明显(P<0.05,P<0.01)。结论应用导管射频消融及单纯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均能提高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心房功能,但前者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功(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次消融后复发,2例患者接受3次消融.消融结束后房激不能终止者应用药物复律和(或)体外直流电复津.术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容积(LAV)与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179例,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76例、非复发组10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前血浆NT-proBNP及LAV等指标,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血浆NT-proBNP及LAV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复发组的NT-proBNP、LAV、左房射血分数(LAEF)低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非复发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LAV升高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852,95%CI:1.378~5.033;OR=1.367,95%CI:1.106~2.954,P0.05),LAEF升高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OR=0.629,95%CI:0.351~0.878,P0.05)。结论 NT-proBNP、LAV升高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体表心电图参数与左房低电压面积(LA-LVAs)及射频消融术远期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6-12在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3例。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房颤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1例)和成功组(42例),比较两组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同时按有无LA-LVAs将患者分为无LA-LVAs组(20例)和有LA-LVAs组(43例),比较两组V1导联f波振幅的差异。结果:复发组房颤时程长于成功组[(48.4±28.4)个月∶(33.7±24.6)个月,P=0.04],V1导联f波振幅小于成功组[(0.09±0.04) mV∶(0.13±0.04) mV,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1导联f波振幅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6,OR=0.98,95%CI:(0.959,0.992)]。ROC曲线分析显示,f波振幅预测房颤复发的最佳界值为0.104 mV,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71.4%。房颤状态下,无LA-LVAs组f波振幅高于有LA-LVAs组[(0.14±0.03) mV∶(0.11±0.04) mV,P0.01]。结论:V1导联f波振幅是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A-LVAs时,V1导联f波振幅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