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目的;了解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人类心脏能否被预适应。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行PTCA术治疗25例临床资料,并比较第1、2两次球囊充盈扩张时体表心电图ST段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即刻随机分为常规PCI组(26例)、缺血后适应组(24例)。常规PCI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再灌注开始3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缺血后适应组于再灌注开始1 min内应用PTCA球囊低气压充盈阻塞相关血管60 s,撤出球囊再次灌注60 s,共循环3次,其它同常规PCI。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3 d、7 d的cTnI水平,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及7 d心脏彩超结果,记录左室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内径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在术后第7天,AMI患者的血浆cTnI水平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1),两组AMI患者术后7 d心脏彩超结果示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EF)较24 h均有所改善(P〈0.05),术后1 d、7 d时缺血后适应组EF值高于常规PCI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治疗方法与常规PCI方法比较可改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恢复和ST段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sty,PTCA)及支架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比较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段<5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室壁运动不良积分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在心肌梗死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的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分析63例行CABG成功的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对术前、术后第1、2、3周及第2个月5个阶段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1周,异常Q波明显增多,T波变倒或加深,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明显增多(P<0.01),ST段抬高显著增多(P<0.001),伴有心肌梗死史的ST段抬高更明显(P<0.0).第2周上述改变均逐渐减少.结论:CABG后由于手术损伤,心肌缺血等原因,早期可出现异常Q波增多、ST段抬高、T波倒置、心律失常等心电图变化,尤以术后第1周变化显著.因此,术后2 周内应进行严密监护,以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QTd在预测术后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1997年3月-2000年3月在我院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的患23例,根据冠造结果将患分为再狭组(12例)与无再狭窄组(11例),分别记录第1次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第2次PTCA(或PTCA及支架植入术或冠造)术前后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结果:两组患第1次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均较术前有显减小(P<005)。再狭窄组,上述指标在第2次PTCA及支架植入 又明显增加(P<0.05),术后再次显缩短(P<0.05)。无再狭窄组,QTd及QTcd在第2次冠造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仍保持在第1次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水平。随访5-44个月 ,无1例死亡及再梗塞发作。2例因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行冠脉搭桥术。结论: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以显地缩短QT离散度(QTd)。再狭窄时,QTd再次显升高。因此,QTd可以作为预测PTCA及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一项独立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缺血和再灌注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中缺血和再灌注时 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 PTCA术对改善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5 .5± 10 .2 )岁 ,采用光盘连续监测记录 PTCA过程中 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血压变化。分别于球囊扩张前 ,首次球囊扩张期间 ,球囊扩张后 5 s和反复多次扩张结束后 30、6 0、12 0、180 s,测定 QT间期和 RR间期 ,所有值均用 QTL C=QT 0 .15 4(1- RR)公式进行心率校正 ,QTd=QTmax- QTmin。结果 :QTd在球囊扩张期间比扩张前明显增大 (P <0 .0 5 )。 QTd在反复球囊扩张结束后的不同时间比扩张期间显著减小 (P <0 .0 1) ,同时 QTmax明显减小 ,而 QTmin不变。结论 :PTCA球囊扩张期间 ,由于产生一过性短暂的缺血使QTd增加 ,而再灌注后 ,QTd得到改善可能与缺血预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行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患者210名,随机分为3组,一组为对照组,术中依据手术常规行药物球囊扩张术;二组为半分钟预适应组,在药物球囊扩张前,间隔3 min 2次应用非顺应性球囊扩张狭窄部位30 s;三组为1 min适应组,在药物球囊扩张前,间隔3 min 2次应用非顺应性球囊扩张狭窄部位60 s。所有患者行冠脉SYNTAX II评分,记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术前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 I(cTnI)数值,记录术中发生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80 d内发生 MACE事件(包括包括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原因再次入院、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  结果   (1) 3组患者PTCA术前CK、CK-MB、cTnI,以及术中发生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 min适应组患者在PTCA术后24 h的CK、CK-MB、cTnI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半分钟预适应组(P < 0.05);(2) 1 min适应组患者在PTCA术后180 d内 MACE事件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半分钟预适应组(P < 0.05)。  结论   (1)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可减少心肌坏死;(2)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可改善PTCA术预后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心肌的可能影响,以探讨PTCA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对远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对173例行PTCA术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患者的远期心脏事件。结果:42例患者术前cTnI正常,术后升高,84例术前术后均正常,47例术前术后均升高,1例患者CK-BM术前术后均升高,10例患者CK-MB术后增高,血清cTnI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压力,次数,支架植入数,造影剂量用及术中胸痛发生有关(P<0.05),随访62例出院患者,在平均21个月的随访时间中,共有26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34件,各组间远期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TnI监测PTCA术患者心肌损伤比CK-MB敏感,特异性高,PTCA术造成的心肌损伤与手术操作的强度有关,其不足以影响PTCA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实验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封堵法建立实验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健康家猪14只,3~5月龄,体重25~40kg(35.5±6.6)。麻醉后穿刺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后沿血管送冠脉球囊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近中段,即第二间隔支动脉分出处。动物随机分为2组,A组动物(n=7)行缺血预适应处理,依次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1、2、5min,每次间隔60s,然后扩张60min,扩张压力为2atm。B组动物(n=7)不行缺血预适应处理,直接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扩张60min,扩张压力为2atm。建立模型前、建立模型后1h行心脏MRI及心电图检查,术中行心电监护。结果:成功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12例,B组动物死亡2例。术中共有12例动物发生室颤,其中10例经过电复律等抢救成功转复。12例建模成功动物术中心电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图形变化,术后心脏MRI检查出现间隔及前壁首过灌注缺损,延迟强化。结论:经皮腔内冠脉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可以建立实验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缺血预处理可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胡仁欣  李新华 《华夏医学》2002,15(2):149-15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经皮冠状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心肌灌注及左心室功能的延期疗效,方法:初次AMI患者56例分为PTCA及支架植入组(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6),治疗组在AMI后15-30d行延迟PTCA治疗,治疗组术前1-3天,对照组AMI后第15-30天行第1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及心脏超声检查,该检查后1月,6月各复查1次,结果:治疗组术后1月,6月梗死区域的缺血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1),术后差别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第2,3,次检查均较第1次有明显好转(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1月,6月后治疗组在射血分数,左室扩大和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同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P<0.01),在室壁瘤发生上,并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表明AMI患者梗死后梗死区域内尚有存活心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能使梗死区内更多的心肌存活。AMI发病后积极进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左室功能和心肌供血和近期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中缺血和再灌注时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PTCA术对改善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行成功的PTCA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8±9.0)岁,记录PTCA术中及当日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别于术前、首次球囊扩张期间、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术后2h及12h测定QT间期和RR间期,QTd=QTmax-QTmin。结果QTd在首次球囊扩张期间与扩张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在术后2h及12h均较术前减小(P<0.05),且术后12h与术后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与扩张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A球囊扩张期间,由于产生一过性短暂的心肌缺血使QTd增加,而成功的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否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方法 选择行PTCA的慢性冠心病患者18例为观察组(PTCA组),怀疑有冠心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患者20例作对照组(SCA组),观察血清心肌酶CK-MB、LDH、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所有PTCA均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15%。手术后上述指标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术后两组间比较,尽管PTCA组CK-MB、WBC、PMN%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TCA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不产生显著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但不能排除轻微的损伤作用,这种损伤不仅与PTCA中球囊扩张的时间,球囊的压力及基础病变有关,还与心肌组织的病理生理状态有关,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PTCA可能增加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机会和程度。  相似文献   

13.
徐志红  沈卫峰 《上海医学》1997,20(11):621-623
记录23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时体表心电图(S-ECG)和单极冠状动脉心电图(IC-ECG)发现,前者显示ST段抬高14例(61%)而后者显示ST段抬高21例(91%)IC-ECG显示,随球囊充盈次数增加,其ST段抬高幅度逐渐减低,因此,PTCA期间作IC-ECG监测对检出心肌缺血和估价预适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心肌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效应及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ST段抬高AMI(STEMI)并首次行PCI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心肌缺血后适应(MIP)组和常规PCI组.MIP组患者给予临时起搏、药物、低压扩张罪犯血管病变处.常规PCI组开通罪犯血管后若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则采取常规处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PCI总手术时间、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的回落值.结果:2组患者ST段回落值、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P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及PCI总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治疗中MIP可使再灌注心律失常更短时间内结束,并且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腺苷负荷诱导的ST段下移的发生特点、与腺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CAD)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25例疑似或确诊的CAD患者行一日法腺苷负荷—静息MPI。腺苷注射后出现ST段水平样或下斜下移≥1.0 mm定义为缺血心电图阳性表现,MPI出现可逆或不可逆显像剂摄取降低作为心肌缺血评价标准,观察腺苷负荷诱导的ST段下移与MPI显像提示缺血之间的相互关系。48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术,3支主要血管中至少有1支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作为阳性的诊断标准。结果 125例患者中42例(33.6%)出现心电图阳性改变,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腺苷负荷ST段下移与心肌MPI显像心肌缺血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冠脉造影阳性的32例患者中,25例有MPI心肌缺血,其中14例伴有心电图改变;而冠脉造影阴性的16例患者中,MPI显像正常12例,其中10例腺苷负荷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结论 腺苷注射诱导的心电图ST段改变能为腺苷心肌MPI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6.
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SF)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单纯心肌缺血)和预处理组(心肌缺血+SF)。应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以心电图ST段抬高值作为心肌缺血指标。观察光镜和透射电镜下的心肌病理变化,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结果:模型组各时点的心电图ST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20min时达高峰;预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组织MDA值减小(P<0.01),SOD值升高(P<0.01)。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改变显著减轻。结论:SF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剂量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即刻给予腺苷60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对照组即刻给予腺苷30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均持续冠状动脉内注射1 min再给予支架,术毕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并比较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等生化指标和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和心电图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0 min 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术后30 d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中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许明 《安徽医学》2013,34(11):1626-1628
目的探讨老年隐匿型冠心病患者采取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效果,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认识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l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据其病史状况分为有临床症状组(30例)和无临床症状组(3l例)。并进行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ST-T变化。结果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患者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阵次数和白天缺血发作时间均明显多于有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的sT段压低幅度〉1.0mm的比例和持续时间〉1.0min的比例均高于有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动态心电图能够对老年冠心病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反应出无症状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Xinmaitong (XMT) capsule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Methods: The 38 patient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XMT group (2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8 cases).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al therapy was given to both groups and the XMT group received XMT treatment in addition. The changes of endothelin (ET)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levels, ST segment of ECG and clinical symptoms after treatment in all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14 healthy persons were taken as normal control.Results: The ET level of all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ntrol (P < 0. 001), and level of CGRP in patient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ormal (P > 0. 05).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ET levels and the scores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 01), and the depressed ST segment elevated markedly (P < 0.01) a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revealed more evidently in XMT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0. 01). (2) The level of CGR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XMT group (P < 0. 01) while it was unchanged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Conclusion: Thereis a severs damag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in patient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XMT could not only reduce significantly the plasma ET content, but also enhance markesdly the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CGRP, so it has a good anti-ischemic effect, which may b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its action on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VEC and regulating metabolism of ET and CGRP.  相似文献   

20.
扶阳救心滴丸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扶阳救心滴丸 ( FJDP)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垂体后叶素 ( Nh)致急性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结扎致急性心肌梗塞模型 ,采用心电图机测定 FJDP对大鼠 导联及胸 V1 导联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结果 :FJDP 30和 60 mg· kg-1 对 Nh诱发大鼠心电图 T波及 ST段的抬高有明显降低作用 ,亦能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梗塞不同时间点的缺血性心电图变化。结论 :FJDP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