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目的探讨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莱姆德公司LAT1240、LM720R、SSP2LB试剂,准确检测112例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体内PRA的水平及其抗体的特异性,评估其致敏状态,应用CREGs配型标准选择最匹配的供者。结果112例受者中,HLA-Ⅰ类抗体阳性43例,Ⅱ类抗体阳性39例,Ⅰ、Ⅱ类抗体均为阳性30例;HLA配型0~5个位点错配数分别为6、39、38、21、7、1例,术后移植肾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排斥反应18例、慢性排斥反应5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4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切除1例,死亡13例(其中移植肾带功能死亡5例)。目前人存活99例,肾存活96例,5年、3年和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6.21%、86.96%和91.96%。结论运用CREGs配型原则,能使供、受者间的HLA相配率显著提高,可减少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受者的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l053例次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临床肾移植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1053例次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从供肾及移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LA配型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等对移植效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88年前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硫唑嘌呤(Aza)和泼尼松(Pred)二联用药,人/肾1年存活率为69.3%/69.0%,3年为43.0%/42.6%,5年为30.7%/27、8%;1989年后采用环抱素A(CsA)、Aza和Pred三联用药,人/肾1年存活率为93.2%/92.4%,3年为79.3%力8.2%,5年为66、2%/64.2%。术后早期并发症以急性排斥反应为主,晚期主要是移植肾慢性功能丧失,后者是导致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只要治疗及时,80%的急性排斥反应能够得到逆转。结论 良好的供肾和组织配型,术后免疫抑制药的合理应用,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人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312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按传统配型原则错配2个以上位点并采用CREGs配型原则选择供受者,149例;另一组为同期按传统配型原则错配0-2个位点者,163例。比较两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及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HLA-I类抗原0、1、2错配百分比分别为16.7%、41.6%和34.2%,传统配型者分别为6.7%、21.5%和71.8%。CREGs 0、1错配组相配率显著高于传统配型对应组(P<0.01)。术后1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各对应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REGs 0错配组明显低于A、B2错配组(P<0.05)。移植肾1年存活率各对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REGs 0错配组明显高于A、B2错配组(P<0.05)。结论:采用CREGs配型原则选择供受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移植肾1年存活率,并不增加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等待供肾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机遇。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2508例次临床总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影响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的因素,提高长期存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979年1月~2008年6月2508例次肾脏移植资料,分析患者术前状况、组织配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供肾的切取、灌注、热冷缺血时间、植肾技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再次移植等因素对移植效果及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①移植效果:总体人/肾存活率81.4%/76.3%;近10年来,1、5、10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5/93.2、88.6/81.6和74.7/71.3;186例活体亲属供者随访均健康存活,受者1年人/肾健康存活率98.5%/95.5%;②排斥反应:超级排斥反应发生率0.7%,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13.7%,近十年来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7.4%;③术后并发症:发生各种感染787例,急性肾小管坏死(ATN)275例,药物毒副作用590例,肾动脉及肾破裂19例;晚期输尿管梗阻39例,恶性肿瘤28例;④死亡原因:前三位的分别是感染占47.3%,心脑血管并发症占34.8%,肝功能衰竭占10.9%。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HLA配型、加强PRA检测是提高存活率的基础;高质量的供肾和娴熟的移植技术是肾移植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个体化的应用免疫抑制剂是移植后治疗的重点,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是目前首选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加强感染的早期监测、预防性治疗是术后早期治疗的另一关键.加强患者的随访,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指导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与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HLA配型和免疫抑制方案相同情况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与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2例同期进行的、HLA配型情况相近的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各组术后人/肾1年及3年存活率、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3年内的。肾功能。结果12例供者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明显影响。术后1年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亲属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分别为16.7%和22.7%(P〈0.05);人/肾1年和3年存活率,亲属活体供肾组分别为100%(12/12)/91.7%(11/12)和91.7%(11/12)/83.3%(10/12),尸体供。肾组分别为100%(22/22)/90.9%(20/22)和95.4%(21/22)/86.4%(19/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内的。肾功能,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组明显优于尸体供肾移植组(P〈0.05)。结论在HLA配型和免疫抑制方案相同的情况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优于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6.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与非致敏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的差别,以及移植肾功能与抗HLA抗体变化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0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肾移植后资料完整受者1309例。根据受者术前ELISA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结果将受者分为50%≤PRA≤100%组(n=35)、10%≤PRA〈50%组(n=47)和PRA〈10%组(n=1227)。所有供受者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进行HLA分型。运用标准HLA配型和氨基酸残基配型。采用Kaplan-Meier法对3组受者术后存活率进行组间生存分析。分析肾移植后抗HLA抗体的变化及其与移植肾功能和HLA错配的关系。结果随着随访时间增加,3组移植肾累积存活率均有下降。在术后3年内3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较小(P〉0.05),3年后3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PRA≤100%受者移植肾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PRA〈10%受者(P〈0.05),50%≤PRA≤100%受者移植肾累积存活率也显著低于10%≤PRA〈50%受者(P〈0.05)。12例移植肾失功的受者中7例(58.3%)出现抗体增强,62例移植肾功能正常的受者中仅8例(12.9%)出现抗体增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新生抗体的受者抗体谱中,大多数包含有针对错配抗原的抗HLA抗体。结论无论是供者特异性还是非供者特异性抗体,抗HLA抗体的存在及其效价都会影响移植肾的存活。术后抗HLA抗体的变化与移植肾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受者经严格的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对6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供,受者HLA配型筛选,并按照美国国立器官分配中心(UNOS)制定的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肾移植方法进行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 63例患者,44例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0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经静脉滴注单克隆抗体OKT3,7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切除移植肾;9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8例于术后2周至2个月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死亡2例;总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总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15.9%和14.3%;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1例(17.5%),39例(61.9%)和13例(20.6%);明显高于传统HLA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致敏受者必须严格按照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的筛选,这对减少移植肾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致敏肾移植患者体内预存抗H LA抗体的特异性及HLA配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致敏肾移植患者体内预存抗HLA抗体的特异性及其HLA配型。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13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IgG型抗HLA抗体的水平及其特异性。应用抗HLAⅠ类单克隆抗体湿板进行供、受者HL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法进行供、受者HLAⅡ类基因分型,根据HLAⅠ类抗原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标准和Ⅱ类抗原可接受性错配原则进行供、受者选配。结果136例中,104例存在抗HLAⅠ类IgG抗体,76例存在抗HLAⅡ类IgG抗体,44例同时存在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按照传统HLA抗原配型标准,136例中,供、受者HLA抗原无错配、1个抗原错配、2个抗原错配、3个抗原错配、4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7例(5.1%)、26例(19.1%)、47例(34.6%)、39例(28.7%)和17例(12.5%);而按照CREGs配型标准,HLA抗原无错配、1个抗原错配、2个抗原错配、3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31例(22.8%)、53例(39.0%)、36例(26.5%)和16例(11.7%),没有4个抗原错配者。按照CREGs配型原则,HLA抗原无错配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P〈0.05),其移植肾1、3、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结论根据CREGs配型标准能够显著提高供、受者的相配率;良好的HLA配型可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2 123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Yu L  Xu J  Ye G  Fu S  Ma J  Deng W  Du C  Wang Y  Yao B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48-250
目的:总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因素,提高长期存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123例肾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人和(或)肾存活率,供肾的切取,灌注,热冷缺血时间对移植的影响,植肾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LA配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1978-1990年423例中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3和5年人和(或)肾存活率为86.7%/76.3%,72.5%/67.9%和69.5%/59.3%,1991-2001年,共1700例肾移植,其中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3和5年人(或)肾存活率高达98.6%/96.7%,93.1%/87.3%和88.1%/83.6%。结论:适应证的选择,高质量的供肾是保证肾移植成功的关键;PRA的检测,良好的HLA配型有利于减少移植肾的早期失功能并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加强对肾移植患者的随访,指导康复治疗,对患者能否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0例次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ang Y  Zh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573-577
目的 对我院1972年~1999年5月间1739例尿毒症行肾移植手术患者(200例次)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总结1985年以后人/肾1、3、5年的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患者再次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抗原/基因配型及PRA检测。结果 ⑴自1985年临床使用环孢霉素A(CsA)后其1年人肾存活率为87.33%,3年人肾存活率为80.17%,5年人肾存活率为67.04%。⑵50岁以  相似文献   

12.
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再次肾移植进行临床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再次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6例首次肾移植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首次肾移植失败的原因,17例为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为急性排斥反应,55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4例为移植肾破裂,1例为严重肾结核;再次移植前,3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或补体依赖细胞毒(CDC)阳性;再次移植后,16例采用泼尼松(Pred)和硫唑嘌呤(Az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70例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Aza(或霉酚酸酯)及Pred组成的三联用药方案,32例再次移植前后接受抗体诱导治疗。结果再移植组人/肾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4.8%/61.6%、79.1%/45.3%和58.1%/41.9%,对照组分别为89.5%/79.1%、81.4%/74.4%和67.4%/58.1%,两组人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各时间段的肾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使用抗体诱导治疗者以及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预防排斥反应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优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者和仅用Aza、Pred治疗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再移植组明显高于首次移植组(P<0.05);再移植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移植者。结论再次移植的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采用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尸体肾移植1210例总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尸体肾移植手术经验,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方法 回顾分析1986-2003年1210例肾移植患者取肾、手术技术、免疫抑制药应用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等资料。男773例,女437例,年龄6~75岁。病因主要为慢性肾炎(1047例),1210例淋巴毒细胞试验均〈10%,640例行PRA测定,340例HLA-A、B、DR配对。结果 1986-1996年免疫抑制剂采用环孢素A(CsA)、泼尼松(Pred)、硫唑嘌呤(Aza),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6%/95%、85%/80%、65%/64%,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99/205,48%)。1997-2003年免疫抑制剂采用CsA、Pred、骁悉(MMF),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6%/96%、87%/82%、66%/65%,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14/25,56%)。结论 良好的供肾和组织配型,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是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术1053例次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临床肾移植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 10 5 3例次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从供肾及移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LA配型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等对移植效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88年前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硫唑嘌呤 (Aza)和泼尼松 (Pred)二联用药 ,人 /肾 1年存活率为 6 9.3% /6 9.0 % ,3年为 4 3.0 % /42 .6 % ,5年为 30 .7% /2 7.8% ;1989年后采用环孢素A(CsA)、Aza和Pred三联用药 ,人 /肾 1年存活率为 93.2 % /92 .4 % ,3年为 79.3% /78.2 % ,5年为 6 6 .2 % /6 4 .2 %。术后早期并发症以急性排斥反应为主 ,晚期主要是移植肾慢性功能丧失 ,后者是导致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只要治疗及时 ,80 %的急性排斥反应能够得到逆转。结论 良好的供肾和组织配型 ,术后免疫抑制药的合理应用 ,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无透析肾移植与透析后肾移植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透析后肾移植与无透析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探讨无透析肾移植的安全性与优越性。 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1月到 2 0 0 3年 1月接受无透析肾移植并定期随访的病例 5 0例 ,选择透析后行肾移植病例 5 0例作为对照 ,2组病例年龄、性别、血型、冷 (热 )缺血时间、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原发病、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条件相匹配 ,比较 2组病例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以及人 /肾存活率。 结果 无透析组中术前曾接受输血者 14例( 2 8% ) ,透析组术前接受输血者 32例 ( 6 4 %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无透析组 1年、3年人 /肾存活率均为 10 0 % ,透析组术后 1年、3年人 /肾存活率分别为 10 0 % / 98% ( 5 0 / 4 9)、96 % / 94 % ( 4 8/ 4 7)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无透析组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3例 ,透析组 5例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2 5 ) ;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无透析组为 6例 ,透析组为 12例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无透析肾移植可以减少患者术前透析及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 ,同时能降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有助于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对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对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总结1990-1998年652例肾移植患者资料。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恢复迅速(IGF)组(A组)473例,肾功能恢复缓慢未行透析治疗(SGF)组(B组)8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组(C组)97例。对3组患者5、10年人。肾存活率及1年急性排斥反应和带肾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5、10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74.0%/70.2%、66.9%/60.3%,B组为64.6%/61.0%、62.2%/42.2%,C组为60.8%/43.3%、55.7%/23.0%。5年人存活率A、B组高于C组,5年。肾存活率A组高于C组,5年人/肾存活率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年人/肾存活率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0.1%、30.5%、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1年带肾死亡率为4.7%、4.9%、12.4%,A、B组〈C组,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排斥反应和带肾死亡病例排除后进行比较,3组长期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对移植患者长期人肾存活有明显影响,DGF患者的影响最明显,SGF预后介于IGF和DGF间。SGF和DGF对长期存活的影响可能源于移植早期较高的急性排斥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对102例接受肾移植的致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计算移植肾1、3、5年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术后随访(30±2)个月,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经激素及抗淋巴细胞抗体治疗后,25例逆转;16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中7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2例;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5%/90%、93%/85%、93%/7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受者年龄、移植次数、HLA相配程度、PRA水平、移植后PRA升高、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等10个因素对移植肾的存活有重要或非常重要影响。结论良好控制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致敏患者肾移植同样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Second renal transplants are historically associa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long-term survival of second renal grafts from deceased donors performed at our center and to analyz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graft outcome. Sixty-five second renal grafts were enrolled into this study, and compared to primary ones perform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Kaplan-Meier curve showed a graft survival rate of 89.2% at 1 year, 80% at 3 years, and 63.1% at 5 years, which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primary graft.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ime to first graft loss, cold ischaemia time, HLA mismatch, primary maintenance immunosuppressant, acute rejection episodes, and serum creatinine at 1 year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graft survival. Cox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e dominant effect of acute rejection episodes, primary maintenance immunosuppressant, serum creatinine at 1 year, and time to first graft loss as predictor of second graft outcome. However, when long-term survival of second graft was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Kaplan-Meier estimates, HLA mismatch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The second graft had more benefits of improved pre-transplant screening and post-transplant management, and its survival rate was satisfactory and similar to that of primary one. Immunologic factors such as acute rejection and primary immunosuppressant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renal transplantation outcom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病患者肾移植术后原发病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5例接受肾移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自身免疫病患者肾移植术后人/肾1、3、5年存活率与同期因其它原因所致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接受肾移植者相比,差异不显著;4例原发病复发者术前平均血液透析时间为(23.6±17.5)个月,21例未复发者的平均血液透析时间为(25.8±20.1)个月(P>0.05);原发病复发者从发病至肾功能衰竭的时间较未复发者短,发病年龄明显高于未复发者。结论 自身免疫病患者可以接受肾移植术,但应注意原发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