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6月对医院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进行MTP(即监测、培训、计划)干预法研究,通过目标性监测、干预、反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不断完善和巩固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措施。结果运用MTP干预法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从2006年的6.89%下降至2009年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MTP干预法,能有效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对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不同监测方法下胃肠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比较某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0%,监测组下降至7.00%,两组比较,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x~2=3.98,P0.05)。结论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不同监测方法下胃肠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某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0%,监测组下降至7.00%,两组比较,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98,P<0.05)。结论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孙会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370-1371
目的:通过子宫下段剖宫产腹部纵切口皮下脂肪层放置引流管的观察探讨皮下引流管对于子宫下段剖宫产腹部纵切口愈合作用。方法:选取子宫下段剖宫产腹部纵切口采用自制引流管150例为观察组,子宫下段剖宫产腹部纵切口行常规皮内缝合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引流管引流技术是预防脂肪液化、促进剖宫产切口愈合方便、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白素丽 《时尚育儿》2016,(3):238-238
目的: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进行讨论分析,结合实例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选择50例近年来在我院妇产科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为样本,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合统计,分析讨论患者的切口解剖学特点和切口愈合状况。结果:采取下腹壁横切口腹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第一组,在术后临床恢复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36%,高于采取下腹壁纵切口腹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第二组的20%。结论:在妇产科腹部手术过程中,不同的切口形式有着不同的解剖学特点,针对不同患者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疾病病理等因素,做到因人而异。在妇产科腹部手术临床手术护理切口愈合过程中,采取下腹壁纵切口腹部手术方法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相对较小,在临床上更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降低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回顾性调查、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2008年1-12月及2009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2009年开展目标性监测,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后,老年患者永久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由2008年的25.0%降至2010年的9.1%;无菌操作不严格、不注意手卫生、不重视置管部位的观察和护理等,是引起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置管及维护流程、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管理、重视居家维护,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由2009年总置管天数10 620 d升至2011年的15 778 d;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率从2009年1.12/千导管日、2010年的0.53/千导管日下降至2011年的0.06/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探讨银离子敷料对其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有效预防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接诊398例肺癌经PICC用药患者,其中2015年6月-2016年6月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7月-2017年6月的19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患者。PICC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敷料,试验组患者给予银离子敷料进行敷贴。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ICC术后感染情况、疼痛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2.52%(5/198),低于对照组患者11.00%(22/200)(P=0.001);试验组患者的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为0.34‰(5/14 738),低于对照组患者1.50‰(22/14 657)(P=0.001);试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患者轻(P0.001);试验组患者术后6、9、15d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01)。结论对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发现,银离子敷料的运用可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且能较好地改善术后疼痛情况和促进伤口愈合,可有效预防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预防中的效果,为预防及降低NICU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NICU入住的642例患儿进行感染目标性监测,2015年1月1日-6月31日同时行感染干预,观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642例患儿共46例发生医院感染,共59例次,感染率为7.17%,例次感染率为9.19%,其中单纯监测阶段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为8.96%、11.20%,监测+干预措施阶段为4.91%、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次感染患儿中下呼吸道、皮肤软组织、上呼吸道、血液、口腔、胃肠道感染构成比分别占37.29%、22.03%、13.56%、10.17%、8.47%、8.47%;医院感染率及例次感染率,≤1000g患儿为27.27%、45.45%,1001~1500g患儿为17.53%、24.74%,1501~2500g患儿为6.59%、8.06%,2500g患儿为3.07%、3.07%,不同体质量患儿间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CU内患儿体质量低及体质量超低、出生胎龄较低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在进行感染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感染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NICU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ICU医院感染控制目标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2009年7月-2010年6月我院ICU目标性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肺部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为保证患者康复顺利的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360例肺部手术患者(年龄17~80岁)进行预防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指导,对促进有效排痰方法及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无一例肺部并发症,仅有3例因胸腔积液发热.结论 术前正确的指导,术后评估,有效的排痰,护患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综合干预促进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抽取2006年7月~2007年6月(干预前)和2007年7月~2008年6月(干预后)甲状腺手术病历各120份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多手段进行干预,对干预前后各评价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品种数从干预前的1.77种,降到干预后的0.81种,抗菌药物平均费用由897.26元降到429.15元,使用抗菌药物通用名的百分率由57.63%上升到86.2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和用药合理性均有所改善.结论 采用的合理性干预措施对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抗菌药物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931份住院病历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7月-2010年6月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在20 931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632例,医院感染率为3.0%;ICU、心胸外科和神经内科的医院感染率较高,各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3.7%;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26.0%)、铜绿假单胞菌(19.4%);>60岁和<12岁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提高,各年龄段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监控,才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覃凌  王慕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374-4375,4406
目的 分析医院血培养假阳性的原因,探讨采取相关措施后对其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临床诊断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2008年1-6月所有血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目标追踪监测,了解假阳性率,分析产生的原因;2008年7月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持续追踪2008年7月-2010年12月血培养阳性病例.结果 2008年1-6月血培养假阳性病例的病原菌分布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83.33%,血培养假阳性率高达35.29%,采取控制措施后2010年7-12月血培养假阳性率下降至8.70%(x2=9.172,P=0.002).结论 在血培养阳性目标性监测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如制定标准化的血培养采集流程、多种方式加强护士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加强质量督查和考核等,可提高血培养标本的送检质量,降低假阳性率,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妇产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妇产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与临床前瞻性调查方法相结合统计妇产科2006年1月-2009年6月住院的4260例患者中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检查及易感因素。结果 42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70例(3.76%);呼吸道感染65例、手术切口感染45例、泌尿系感染32例、其他18例;进行病原菌检查130例,检出病原菌90株(69.23%),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8株、革兰阴性杆菌30株、真菌12株;年龄大、合并其他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落实各种有效的预防性措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例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8年6-7月出院的200例行剖宫产术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围术期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均采用静脉给药的方法;术后用药4~12d,平均给药天数5.41d;使用频度前3位的药物为头孢美唑34.75%、头孢噻肟22.34%、头孢氨苄20.57%;术后联合用药20例,占10.00%。结论剖宫产围术期用药在用药选择、用药时间、疗程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应从合理选用药品、规范用药和缩短用药疗程上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7.
某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的特点。方法对2008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调查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2008年7月-2010年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646例次,MDROs感染比例为44.3%,医院感染中MDROs感染比例为52.2%,较MDROs总的感染比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科室中,重症监护病房MDROs医院感染比例最高,占68.5%;在各医院感染部位中,以呼吸系统MDROs感染比例最高占68.1%。结论在多药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呼吸系统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医院感染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过程发生感染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发生的37例输液反应和9例输液静脉炎,从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感染环节是病房、治疗室空气污染,治疗室物体表面不洁、无菌操作不规范、配液过程污染、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不严格,2006年共采集标本数4091例,合格3619例,合格率88.46%。结论加强空气消毒,严格操作规程,做好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洗手消毒制度,定期监测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一所三甲医院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病原菌抗菌谱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7月-2010年6月医院感染患者的原发病、基础病、感染部位,以及各项危险因素;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CLSI 2008年版为判断标准.结果 患者原发疾病是肿瘤时,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为13.0%;344株临床分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85株,占24.7%,革兰阴性杆菌180株,占52.3%,真菌79株,占23.0%;不动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前者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9.2%和75.0%,后者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3.9%和50.0%.结论 南京地区需重视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病原菌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血液病合并肺曲霉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肺曲霉菌感染的情况,分析和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155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合并肺曲霉菌感染的资料。结果155例中,有3例发生肺曲霉菌感染,治愈1例,死亡2例。结论过度免疫抑制是导致肺曲霉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早期使用两性霉素B仍是治疗肺曲霉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为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治疗方法上宜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有效剂量后维持2~3周,再用伊曲康唑巩固治疗2~3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