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弥漫性轴索损伤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资料,亚低温下综合治疗DAI患者24例与常温下综合治疗的DAI患者13例进行比较。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者4例(16.7%)。死亡7例(29.2%),恢复不良13例(54.1%)。常温组分别为1例(7.7%)、10例(76.9%)和2例(1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 DAI早期诊断,采取亚低温下综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DAI病人的l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2例DAI患者中93.55%(58/62)为交通事故致伤,6.45%(4/62)为坠落伤;按GOS标准:良好16例,中残9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20例,2例好转后放弃治疗。结论除目前的CT诊断标准外,基底池、四叠体池和环池结构不清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应成为DAI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之一;在康复期,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病人的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年龄及脑出血灶部位等有关,高血糖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6例DA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着重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46例DAI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14例中残,1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1例死亡。结论DAI原因多为车祸伤及高空坠落伤,早期确诊缺乏有力的影像学证据,治疗效果欠佳。联合应用CT和多种MRI序列有利于早期诊断,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本组DAI病人71例。保守治疗50例,手术治疗21例。结果 根据GOS评分,预后良好14例,中残16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4例。结论 颅脑损伤持续昏迷超过6h,而CT扫描无明显占位者,即可诊断为DAI。抓住时间窗综合治疗,可提高DAI的治疗结果。中枢性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及严重的肺部感染是DAI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电图检测对感冒后病毒性脑炎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8例均有感冒病史,且出现脑炎症状的患者分别多次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 28例均为异常,其中轻度异常18例(64.3%),中度异常8例(28.6%),重度异常2例(7.1%),5d后正常6例(21.4%),10d后正常24例(85.7%)。结论 患者临床症状越重,则脑电图异常程度越高,且脑电图检查结果在不同病期,其改变也不同,初期脑电图异常程度较轻,发病期脑电图异常程度重,恢复期脑波逐渐好转,而脑电图恢复比临床好转较慢。脑电图检查对脑炎较敏感,阳性率高。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观察病情、估计预后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45例DAI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45例DAI患者中,恢复良好9例,中残15例,重残11例,死亡10例。结论 DAI原因多为车祸伤及高空坠落伤,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资料可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病死率。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外科2007-01-2011-06收治的4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11例,保守治疗31例。结果 10例死亡(23.8%),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3例。余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治愈、好转22例(52.3%),中残4例(9.5%),重残3例(7.1%),植物生存3例(均为手术治疗病例)(7.1%)。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可提高DAI治愈率。DAI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对病史及受伤机制的分析和早期的CT和MRI检查。患者的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脑内血肿的部位、年龄和合并伤及基础病等有关。DAI的治疗以综合性治疗为主,早期给予脱水降颅压、亚低温治疗、尼莫地平注射液、纳洛酮、依达拉奉及镁制剂、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措施,后期给予高压氧、针灸等辅助治疗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轴索损伤特点及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弥漫性轴索损伤(dilluse axonal injury DAI)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DA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3例,中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意识障碍严重,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差等特点,应结合病人情况采用综合治疗。MRI对发现DAI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5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近5年来文献报道的453例及本院10年来经病原学检查证实的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459例病例,平均年龄34.2岁,445倒报道芡病前健康者237例(53.3%),有鸽粪接触史者54例(12.1%),有基础疾病者150例(33.7%).长期使用抗生素者4例(0.9%)。初诊误诊率218/392(55.6%),共24种疾病。首次腰穿隐球菌阳性率38.1%(118/312),2次以上阳性率57.7%(180/312)。治愈率36.8%(135/367)。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较高,建议对可疑病例做反复腰穿、墨汁涂片和真菌培养,加强临床与实验室的联系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急重型颅脑损伤双侧一次开颅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颐脑损伤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就诊的9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双侧一次开颅治疗结果按照GOS评分标准,死亡23例(25.3%),植物生存7例(7.7%),重残15例(16.5%),中残20例(21.9%),良好26例(28.6%).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双侧一次开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早期采用,可以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DAI患者58例,分为高压氧治疗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取脱水、预防感染、激素、营养神经和支持对症等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伤后48~72 h加行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伤后24 h内以及伤后3、7、14、21 d GCS评分、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和伤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伤后7、14、21 d,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伤后7、14 d,脑脊液NSE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伤后6个月,高压氧治疗组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率(60.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30.3%;P<0.05)。结论 高压氧能缓解DAI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是治疗DAI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DAI病例常规行TS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SWI扫描。结果SWI可显示23例DAI的颅内微小出血灶,表现为点状、条索状、类圆形或串珠状的低信号影,检出率82.1%,常规TSE序列检出率25.0%(7/28),FLAIR序列检出率42.8%(12/28),DWI序列检出率57.1%(16/28)。结论SWI能敏感地检出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内小出血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1例儿童DAI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5例,保守治疗26例。结果 出院后随访12个月后,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19例,中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 儿童重型颅脑损伤中DAI常见,病情危重,以意识障碍、继发性癫痫为重要临床特征;儿童神经系统修复能力较强,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颅脑损伤后脑梗死发病率高的原因。方法对35例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伤后1年按COS评分。糖尿病组14例,其中恢复良好4例(28.6%),轻残2例,重残l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42.9%);非糖尿病组21例,其中恢复良好12例(37.1%),轻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14.3%)。结论糖尿病的患者颅脑损伤后应尽量早做头颅CT确诊,及时监测血糖,早期治疗积极处理并发症及对症综合治疗可降低死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衰弱的病程、转归、结局。方法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和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确诊为神经衰弱病人68例,然后让其回归社会呈自然流动和生活状态。10年后用上述方法和诊断工具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实际随访43例。以神经衰弱临床相结局或仍保持神经衰弱症状者共32例(74.4%),其中5僦改诊为精神分裂症(11.6%),2例改诊为焦虑症(4.7%),2例改诊为抑郁症(4.7%),另外2例死亡(1例疑为抑郁症自杀,1例死于躯体疾病)。神经衰弱的痊愈率为84.4%,未愈率为15.6%。病程在3年以内者为75.0%,3~5年者为9.4%,超过5年者为15.6%。结论经过上述标准化诊断的神经衰弱,大部分仍以其临床相结局,有别于其他精神障碍,并提示神经衰弱大多数预后良好,病程多在3年内,它为一独立疾病实体,建议继续保留神经衰弱的诊断名称。  相似文献   

16.
醉酒后颅脑损伤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醉酒后颅脑损伤的诊治特点。方法对醉酒后颅脑损伤的53例患者,从外伤因素、患者结构、诊断与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GCS 3-7分31例,治疗后恢复良好13例(41.9%),中、重残者7例(22.6%),植物状态生存1例(3.2%),死亡10例(32.3%);8-12分22例,治疗后恢复良好17例(77-3%),中残4例(18.2%),死亡1例(4.5%)。总死亡率达20.8%(11/53)。结论醉酒后易掩盖颅脑损伤的典型症状,增加了误诊率和死残率,而及时行头部CT检查,早诊早治,防治并发症,重视康复治疗等措施可降低醉酒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颅顶部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0例颅顶部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000年3月-2005年12月颅顶部硬膜外血肿33例(早期组),2006年1月~2011年12月早诊断、早手术颅顶部硬膜外血肿57例(后期组),对比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早期组33例中,死亡9例(27.27%),恢复良好13例(39.39%),轻度致残者7例,重度致残者4例。后期组57例中,死亡6例(10.52%),恢复良好42例(73.68%),轻度致残者6例,重度致残者3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恢复良好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原地区颅顶硬膜外血肿早诊断明确、早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儿童及青少年垂体瘤的手术治疗(附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垂体瘤的手术冶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冶的42例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年龄15.6岁)垂体瘤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及发病特点、肿瘤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与预后等情况。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随访其内分泌学指标及MRI。结果:本组患儿男女比例为21:21,其中PRL腺瘤22例(22/42例,52.4%),无功能腺瘤7例(7/42例,16.7%),GH腺瘤5例(5/42例,11.9%),多激素腺瘤2例(2/42例,4.8%),TSH腺瘤2例(2/42例,4.8%),ACTH腺瘤4例(4/42例,9.5%)。微腺瘤与大腺瘤之比为19:23(1:1.21),侵袭性大腺瘤8例(男女之比为6:2)。经鼻蝶手术治疗35例(35/42例,83.3%),经眶锁孔手术3例(3/42例,7.2%),经额下2例(2/42例,4.8%)及经翼点2例(2/42例,4.8%)。治愈率为64.3%(27/42例),控制率为21.4%(9/42例),改善率为11.9%(5/42例),未愈为2.4%(1/42例)。结论:儿童期垂体瘤少见,女性患儿中PRL型腺瘤是最常见的亚型。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大部分患儿采用经鼻蝶手术是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OME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7例POEMS综合征临床资料、相关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临床特征与国外组基本一致。不同点为本组病例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100%)、不同程度皮肤改变(100%)为突出表现,常伴肝肿大11例(64.7%),脾肿大14例(82.3%),性腺机能减退较明显11例(64.7%),淋巴结肿大较少7例(41.2%),M蛋白仅3例(17.6%)阳性。12例患者均予激素治疗,4例合用人血免疫球蛋白静滴。结论 POMES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多脏器损害疾病,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对可疑病例需进行密切观察和必要的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68例DAI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与文献报道相比较。结果 本组病人中入院时GCS评分11~15分52例(31.0%),无死亡,GCS6~10分72例(42.9%),死亡率26.4%,GCS3~5分44例(26.1%),死亡率54.5%。入院时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结论 DAI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MRI资料,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方式,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变化情况是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