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锡市育龄妇女围产期的生殖健康状况,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可以参考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60 444例育龄妇女孕前、孕期及分娩期情况,由此明确该地区生殖健康状况。结果:1孕前合并症中贫血发生率最高,占5.0%;其次为生殖及生育相关疾病(异常生育史占4.7%,流产次数>3次者占1.5%)。2孕期并发胎膜早破、阴道出血以及脐带缠绕的发生率比例较高,分别为6.5%、5.3%和4.9%;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约为2.4%。3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53.5%)超过自然分娩率(44.8%)。4低出生体重儿占3.3%,巨大儿占8.2%,约有1.7%的新生儿出生畸形。结论:应加强围产期妇女的生殖健康宣传和保健工作,指导避孕,减少非意愿妊娠,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崔洪艳  陈叙  岳天孚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220-5221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胎儿组织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总发生率及异常种类和各种异常的发生率。方法:采用18号、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13、16、21、22号染色体单一序列探针,对100例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胎儿组织进行FISH检测。结果:55%的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是由胎儿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染色体异常的前3位为16-三体综合征、22-三体综合征和三倍体,分别占染色体异常总发生数的34.88%、16.28%和11.63%。结论: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多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应用FISH技术检测流产胚胎,可以快速、准确发现较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下一胎妊娠进行遗传咨询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有关职业有害因素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职业性接触金属毒物的女工发生死胎、死产的危险性比职业性接触其它化学物质的女工高,铅作业女工自然流产、死产率均高于对照组。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河北省农村孕妇妊娠结局进行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自然流产、引产、死产、早产、新生儿死亡、先天性畸形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全省11个市50个县中的191个乡镇为调查单位,对调查单位2002年7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早期妊娠的妇女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自妊娠早期至婴儿出生满1周岁。结果:随访孕妇总例数为24052,自然流产率3.5%、引产率1.5%、死产率为0.64%、早产率4.2%;新生儿死亡率6‰,孕妇死亡率0.1‰;该次调查发现56种共226例畸形儿,其中单发畸形32种(172例);多发畸形24种(54例),畸形儿总发生率为94.0/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6.4%,与年龄、既往不良孕产史、家族病史等有关,并有明显的地区差别。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了河北省农村孕妇妊娠结局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今后在河北省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和制定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黑河污染对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为评价黑河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黑河流域随机抽取5个乡为调查区,污染区与对照区除黑河污染外其他可能干扰妊娠结局的因素均衡,调查2000年以来未实施绝育措施的49岁以下的已婚妇女,至2004年5年中出现的任何妊娠结局。[结果]妊娠结局正常率污染区较对照区低,自然流产率、低体重儿出生率、死胎死产率、初期新生儿死亡率、畸胎率污染区均高于对照区;两区出生缺陷均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患为多,其次是四肢骨骼及面耳;污染区出生缺陷随孕次、产妇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黑河污染已严重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6.
金属汞对女工生殖结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接触金属汞的女工生殖结局进行了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女工340名,对照组458名。结果表明:当汞接触水平在0.1mg/m~3以下,接触组的妊娠次数461次,对照组为585次,其早产、自然流产、死胎死产以及妊娠并发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井贫血和先兆流产)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将20余个可能对生殖结局产生影响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接汞水平无关。金属汞接触对子代的影响,无论是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一岁内易感染、低体重儿、儿童的智力和生长发育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高接触水平,对子代缺陷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研究结果提示金属汞接触水平在0.1mg/m~3以下,女工受孕后不大可能引起生殖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10例死胎死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张凤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33-3534
目的:探讨死胎死产的原因,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对2004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所有助产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死胎死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年共有110例死胎死产病例,死胎死产率为6.01‰,其中北京市户籍人口32例,死胎死产发生率为3.65‰;流动人口78例,死胎死产发生率为8.16‰,经统计学处理,χ2=15.5732,P<0.000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流动人口死胎死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死胎死产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胎儿畸形、脐带因素、死因不明、妊娠合并症、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监护,完善三级保健网,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建立健全高危妊娠管理体系,规范治疗产科并发症是降低死胎死产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参加孕前健康检查的流动育龄妇女的人口学基本特征、心理压力以及妊娠结局状况进行分析,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流动育龄妇女的孕前保健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3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且身体健康的育龄妇女,其中非流动育龄妇女777 656人,流动育龄妇女73 541人。采用频数、百分比、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流动育龄妇女年龄集中在21~30岁,多为初中学历的农民。流动育龄妇女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关系压力以及早产、自然流产率均高于非流动育龄妇女,而在人工流产、出生缺陷、死胎死产、异位妊娠的发生率等方面两者没有差异。结论:流动育龄妇女的心理压力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取宫内节育器(简称取器)后再次妊娠的影响因素,为育龄妇女取器后选择适宜的妊娠时间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 762例取器育龄妇女进行调查,了解取器后妊娠延迟时间、带器年限和宫内节育器(IUD)种类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妊娠比例占86.2 %;取器后1年内妊娠占73.9 %,1~6 个月内妊娠占53.5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1.7 %,,不良妊娠结局中自然流产占6.0 %,早产占4.5 %,胎婴儿畸形占0.8 %,其它异常占0.4 %(8/1 829).取器后不同妊娠时间的异常妊娠结局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器后4~9 个月怀孕异常妊娠的发生率较低,3个月内和10个月以上妊娠者自然流产、死胎、出生缺陷和葡萄胎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带器时间和种类异常妊娠结局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取出IUD后妊娠不增加异常妊娠总发生率,取器后妊娠时间与异常妊娠有明显的关系,放置IUD年限和IUD种类对异常妊娠影响不明显,但放置10 年以上的妇女自然流产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危妊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个农牧团场的3 055例孕产妇进行高危妊娠流行病学调查,分为高危妊娠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危产妇组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妇产后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产妇滞产率低于对照组。高危产妇与对照组产妇分娩方式均以自然分娩为主,但高危产妇中行剖宫术者占较大比例。结论:高危妊娠对妊娠结局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育龄妇女叶酸规范服用的主要因素,提高妇女对叶酸服用的主动依从性。方法:采用小组访谈定性研究的方式,在甘肃省敦煌市、渭源县、永靖县、泾川县和徽县等5个市(县)分别组织孕妇、县和乡级人口计生管理及技术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各7~8名进行访谈。结果: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妇女对叶酸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做到孕前3个月和孕后前3个月坚持服用叶酸的人不多;影响因素来自妇女本人、家庭成员等多个方面。另外有些服务机构专业知识欠缺也导致了妇女叶酸服用的依从性差。结论:应继续加大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育龄夫妇保健意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总结叶酸的发放、管理、正确使用等工作,减少浪费。  相似文献   

12.
昆明市农村围婚期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昆明市农村围婚期女性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现状及生殖道感染的患病情况,探讨主要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干预措施,改善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状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2002年7月-2003年12月间在昆明市7个县(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的3119例农村户口育龄妇女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婚前医学检查。结果被调查者生殖健康知识缺乏,自我保健能力较差,平均初婚年龄为22.1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8.00%;69.68%有婚前性行为,婚前人流率为30.90%;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13.02%;生殖道感染的患病与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家庭经济收入、对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健康行为以及有无性行为等因素有显著关系。结论应改善农村围婚期妇女接受教育程序,加强生殖健康教育,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城市孕妇产前检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城市孕妇产前检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孕期保健服务质量和效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7年8月在某三级医院住院分娩的390名城市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孕期及产前检查信息进行收集,应用卡方检验和ordinal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孕期产前检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孕妇产前检查率为80.8%,其中孕12周内接受第一次产前检查的孕妇占23.8%。Ordinal回归分析发现,孕妇产前检查影响因素包括出生孕周、阴道流血、孕妇家族史及孕次,丈夫的文化程度和待业状况。结论:城市孕妇大部分都能按照要求进行产检,孕期产前检查受出生孕周、阴道流血、孕妇家族史及孕次,丈夫的文化程度和待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妇女的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产妇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湖北省云梦县和麻城市的 240名孕产妇按 1∶2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对 20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不良孕产史、妊娠出血、妊娠期间孕产妇的顾虑和恐惧、妊娠期间孕产妇性生活等 4个变量与孕产妇危急重症及并发症有密切联系, 其余各因素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医院的孕产妇危急重症及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研究是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及筛查后对HBsAg阳性孕产妇实施健康干预的现况。方法:采用等容量抽样法,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抽取8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1家县级医院,随机抽取82名2010年分娩且HBsAg阳性的孕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开展现场调查。结果:黔东南州孕产妇HBsAg筛查率为97.68%,HBsAg阳性率为6.14%。在82名HBsAg阳性的被调查者中,仅54.88%的人知道自己在孕产期曾做过HBsAg的筛查,26.83%的人仍不知道自己是HBsAg感染者;48.78%的人被告知要忌烟酒,47.56%的人被告知必要时需要治疗;39.02%的人被告知HBsAg阴性的家庭成员需要接种乙肝疫苗;69.52%的人被告知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82名孩子中仅14.63%的孩子接受了高剂量乙肝疫苗的接种,11.76%的孩子同时接种了乙肝免疫球蛋白。虽然98.78%的人都愿意在全程接种后对孩子抽血进行乙肝免疫效果的检测,但实际上仅19.51%的孩子在接种后进行了检测。结论: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孕产妇HBsAg筛查率较高,但HBsAg阳性孕产妇对筛查知识了解较少,在筛查后得到的健康干预和帮助较少。建议完善孕产妇HBsAg筛查规范,加强落实对孕产妇及孩子的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吉林省孕产妇在妊娠期与分娩期的卫生保健服务状况,探讨进一步改进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选择省内16个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服务机构以及相关卫生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调查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逐年下降,孕产妇的保健情况已逐步得到改善,孕期保健就诊率逐年提高,10年间增幅在20%以上,其间各地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妊娠合并症主要为贫血和肝炎。近年各地的剖宫产率在逐年增加,家庭分娩仍占有一定比例,个别地区该比例仍居高不下。结论:调查县(市、区)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虽已得到改善,但仍存在家庭分娩率高、剖宫产率高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亟待计生和卫生部门联手,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以提高孕产妇的生殖保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研究通过妇幼卫生年报、 3项监测及抽样调查资料 ,从与妇女保健密切相关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情况、育龄妇女妇科病患病情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全省妇女生殖健康现状 ,并针对农村地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孕产妇保健及产科质量、生殖道感染患病情况、节育期妇女避孕方面的生殖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孕中、晚期妇女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膳食行为,为贫困农村孕妇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祥云县16个贫困村作为调查点,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调查点内所有孕中、晚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91名农村孕妇中,仅有3.8%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或)"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7.5%的孕妇认为"孕期吃的东西和孩子的健康没有关系";82.8%的孕妇愿意学习营养保健知识,他们希望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医生宣教(63.49%)和电视广播(40.59%)。此次调查中孕妇的食物消费以谷类、蔬菜、水果为主;豆类和水果的摄入频率高于其他农村地区,但是鱼虾类、坚果类、内脏血、海产品类的摄入频率甚低,孕妇各类食物的摄入频率与其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经济支配权无关。结论:贫困农村的孕妇营养知识缺乏,膳食结构单一,膳食行为有待改善;孕妇学习营养知识的需求较强,妇幼工作者应主动为孕妇及其家属提供营养保健知识,加强营养教育,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9.
农村孕产妇保健现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惠  汪洋  王宏  李治军  彭刚  张兴伦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41-1844
目的:了解重庆市铜梁县农村孕产妇保健状况,探讨农村孕产妇保健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铜梁县2006年产妇400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法、Logistic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农村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4.5%,孕早期检查率为49.6%,住院分娩率为95.5%,产后访视率63.25%,系统管理率为9.5%,影响农村孕产妇保健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职业、活产生育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就医距离和就医时间、母婴保偿制。结论:农村孕产妇孕早期检查时间滞后,产后访视率较低,农村孕期保健服务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生殖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 254例孕前妇女进行生殖保健相关知识及病史调查,同时进行生殖系统疾病检查。结果:南京地区计划怀孕前妇女避孕知识、性保健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得分较高;生殖器官疾病防治相关知识有待提高;不良孕产史发生率较高,为11.16%,年龄大、文化程度高、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及有家族遗传史是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定期体检、计划妊娠是保护因素;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患病率为37.40%,年龄大、有RTI自觉症状、怀孕次数多、丈夫有其他性伴为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和卫生习惯好为保护因素。结论:加强孕前妇女健康教育,普及生殖卫生知识,纠正城市女性卫生防护的误区;定期体检、计划妊娠、强化心理保健,预防生殖道感染,可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