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睢县农村细菌性痢疾流行优势菌型及菌型变迁和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4个经济状况基本相同的行政村, 对在该村诊所就诊的患者进行采便、检验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5例腹泻病例中,检出痢疾杆菌144株,其中忐 贺氏福氏痢疾菌137株,宋内氏痢疾菌7株,检出率为29.09%;日常不良的卫生习惯是引起发病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睢县 农村人群感染痢疾的主要菌型以F4c、F2a为主,占65.28%。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降低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 施。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解我市痢疾菌型分布及常用药物敏感状况,为菌痢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站1986年从本市腹泻监测点(铁路中心医院)收集的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菌群及菌型分布:1986年共收集痢疾菌株105株,其中福氏菌群92株(87.62%)宋内氏8株(7.62%)鲍氏4株(3.81%)志贺氏Ⅱ型1株(0.95%)福氏菌群仍为我市主要流行菌群,在流行菌型方面,则以F3型(33.7%)为主、其次为F1b(23.9%)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肠炎沙门菌流行特征和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6—2007年肠炎沙门菌菌株,了解上海市肠炎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2002—2007年肠炎沙门菌食品株来源并与肠炎沙门菌腹泻株作耐药性比较;对2006—2007年全球沙门菌监测(GSS)病例和食品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进行表型验证、药敏试验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2006—2007年肠炎沙门菌在本市非伤寒沙门菌病例中列首位,而80%的食品株源自禽及禽肉制品,食品株的抗生素耐药性高于腹泻株。2007年肠炎沙门菌腹泻株的耐药谱和2006年有较大差异。包括13株食品株在内共76株肠炎菌株可分为21种PFGE带型,遗传同源性接近80%,优势带型依次为3型(34株)、1型(12株)、2型(5株)和5型(5株),除2型外均发现有与腹泻株同型的食源株。2006和2007年的PFGE 1/2型病例分别为4例和12例。[结论]上海市肠炎沙门菌病例与食用污染的鸡肉等禽类制品有密切关系,PFGE 3型肠炎沙门菌是目前上海市肠炎沙门菌流行株的优势菌型,2007年发现由鹅肝传播的1/2型肠炎沙门菌可能是3型的变异株并有取代之成为流行菌株的趋势。开展对腹泻病例和食物链的综合监测和以实验室为主的实时分子分型检测能快速预警肠炎沙门菌散在爆发和追溯污染源。  相似文献   

4.
1992年5月4~8日,武义县疾病监测点内(项店初中)发生菌痢爆发,共发病32例,罹患率为10.06%,无死亡。患者均为在校学生,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13~16岁之间。对4例未经治疗的现症病人做粪便培养,检出福氏(F2a)痢疾菌二株,教育区饮用井水检验结果:细菌总数30000个/ml,MPN2300个/L,福氏(F2a)痢疾菌一株。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周家中学的腹泻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该校是痢疾爆发流行。全校均为初中学生(初一至初三),39个班,2863人,共发病38例,罹患率为13.27‰,分布于21个班,男性19例,女性19例。对患者均采肛拭大便。36例培养分离出志贺氏(福氏)痢疾杆茵,炊事员、生活饮用水未检出。因首发病人在外就餐感染后与同学密切接触(饭前便后不洗手),碗筷交叉使用,相互污染导致了痢疾的爆发流行。将38例患者住院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服药医学观察(外环境、室内外、饮水随时消毒)以后无新增病例。  相似文献   

6.
程文娟  薛琳  周坤  吴景文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1):1379-1380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报告病例596例,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98.32%)、发热(87.75%)、腹痛(74.16%)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3 h( 1~53 h)。所有病例均表示发病前食用过某食品公司制售的糕点“爆浆松松”和/或“流心泡芙”。43份病例标本及7份剩余食品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抽取11株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检测具有完全相同的PFGE图谱。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糕点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7.
一起引发手足口病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上海市某幼儿园 2 0 0 0年 10~ 11月发生手足口病 (HFMD)流行 ,从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 13株肠道病毒 71型 (EV71) ,血清学实验证明 ,所分离的病毒为此次HFMD流行的病因。对其中的 4株病毒 (SHANGHAI EV71 H2 5、SHANGHAI EV71 H2 6、SHANGHAI EV71 F1和SHANGHAI EV71 F2 )进行了VP1区全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 ,并做了比较分析。 4株EV71VP1区全基因均为 891个核苷酸 ,编码 2 97个氨基酸 ,与检索到的广东省深圳市和台湾省HFMD病人EV71分离株同源性较高 (>94 % ) ,与脑炎EV71分离株 (BrCr株 )同源性低 (<83% )。种系发生树分析亦表明 ,上海市的 4株EV71与深圳株 (AF30 2 996 EV71 SHZH98)和台湾株 (AF2 86 5 31 FV71 TW 98)亲缘关系较近 ,与BrCr株亲缘关系较远。因此上海市HFMD 4株EV71分离株为本地流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本次疫情的原因及病原。方法制定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食堂从业人员、患者粪便标本和食堂内环境物表涂抹标本进行常见肠道致病菌培养,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2005年8月29日至2005年9月2日,在萧山区某企业510名员工中累积发病39例,罹患率为7.65%。对13名患病员工进行粪便培养,检出福氏4c(F4c)志贺菌9例,检出率为69.23%,其中2例患者标本中同时检出福氏志贺菌X变种(Fx);食堂内环境物表涂抹标本18件,从切配间菜刀物表涂抹标本中检出F4c志贺菌1株,检出率为5.56%。12株志贺菌对多西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等均敏感。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F4c和Fx混合感染所致的食源性菌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常见到与细菌性肠炎(BE)有密切关系的关节炎。对BE后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RA)国外报告甚多,国内虽有痢疾后发生尿道、关节、结膜综合征(RS)的报告,但对BE后的RA还缺乏了解。为此,报告3例RA(含1例RS),其中1例由沙门氏菌(副伤寒乙),2例由弗氏杆菌痢疾后发生的RA,并复习文献作概要讨论。例1:男,24岁。1975年7月5日发热、腹泻,每日大便6~8次,为水样便,次日转为粘脓性,呕吐3次,遂以菌痢收住治疗。检查:体温39℃,轻度脱水,腹部无明显压痛,肠鸣亢进。血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3-2017年医院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特点和流行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1 937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937例粪便标本中阳性病例376例,阳性率为19.41%,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0株占29.26%,副溶血性弧菌83株占22.07%,沙门菌119株占31.65%,志贺菌64株占17.02%;<10岁患者无病原菌检出,21~30岁、41~50岁及51~60岁患者阳性检出率均≥15%,其余年龄组检出率均较低;1、2、11和12月病原菌检出率较低,而6~8月检出率较高,6月份检出231例,7月份检出493例,8月份检出462例;64株志贺菌中宋内志贺菌49株占76.56%,其余为F2a(12.50%)、F4c(7.81%)、F2b(3.13%);83株副溶血性弧菌以O3:K6型为主,共60株占72.29%,其余血清型较分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分别占65.45%和34.55%;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中肠炎39株占32.77%,鼠伤寒28株占23.53%,猪霍乱21株占17.65%。结论感染性病原菌主要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志贺菌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应加强优势病原型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确定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选择疑似的病原菌,根据GB 4789对采集的样品病原学分析及鉴定。结果从患者的2份肛拭子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该次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八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四川省巴塘县中咱区发生一次痢疾爆发流行,总发病率高达13.26%。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和病原学检验,证实系由志贺氏Ⅰ型病疾杆菌所致的一次痢疾流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上海市2006—2007年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追溯2002—2007年食品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来源,比较鼠伤寒沙门菌食源株与腹泻株的抗生素耐药性;对全球沙门菌监测(GSS)病例和食品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耐药表型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经培养确认的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数,在2006—2007年本市非伤寒沙门菌型病例构成中仅次于肠炎沙门菌,食品菌株多源于禽(64.4%)和畜肉制品(17.8%),其多重耐药菌株显著高于腹泻株(P0.05)。PFGE将7株食品株和44株腹泻株分为23种带型,优势型为1型(8株)、2型(6株)、29型(4株)、49型(8株)和6型(4株),与食源菌株完全匹配的仅有49型、6型共7个病例(15.9%,7/44)。PFGE-1型腹泻株在2006和2007年分别为2例和6例,2型分别为4例和2例。[结论]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存在高度散发和分散爆发的流行特征,没有与本地食品菌株相匹配的优势克隆型分别是PFGE 2型和1型,与市售生鲜类肉食品污染株之间的遗传同源性低。推测传染源可能由输入性传染源对食品等媒介形成二次污染所致。建议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以揭示潜在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西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调查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方法 对发热病人进行个案调查、采样和疫点环境卫生学调查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生甲型副伤寒病例 3 2 2例 ,罹患率 9.2 1%。其中学生 3 2 1例 ,食堂从业人员 1例 ;内宿罹患率 (14 .3 8% )高于外宿(0 .2 9% ) (P <0 .0 1) ;男性罹患率 (12 .45 % )高于女性 (6.0 2 % ) (P <0 .0 1) ;流行时间为 3 6d ,流行过程有两个波峰 ;共分离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41株 ,其中发热病人血和粪便培养分别为 2 0株和 2株 ,无症状学生肛拭培养为 19株 ;2 3株菌株对 18种常用抗生素均敏感。流行原因为无安全饮用水、食堂卫生状况不良、学生有饮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等 ;传播途径流行前期极可能为水型传播所致 ,后期则为生活接触传播。 结论 加强学校水源及食堂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改善学生卫生习惯是防止甲型副伤寒疫情暴发的关键措施 ;流行早期及时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和保证资金投入是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684例大便培养痢疾流行株调查及药敏结果分析贺岩松马鲁霞(解放军第一0七医院,烟台,264002)我院地处沿海城市,担负着驻军防病治病任务。为掌握本地区痢疾流行株及对抗生素的耐药变迁,防治疾病,减少滥用药物,我们对1994年10月~1997年10月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6年龙岩市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以明确病因。方法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和YH超市卤水、卤制鹌鹑蛋进行常规病原学分离培养,对可疑菌株用VITEK 2Compact进行系统生化鉴定及血清分型。对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菌株进行PFGE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到31株、从卤制鹌鹑蛋中分离到1株共计32株肠炎沙门菌。对其中24株进行分析。PFGE图谱显示24株菌中有23株条带完全一致,1株与其他23株条带存在差异,两者相似度为91.7%。24株菌株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测及分子分型,证实本起食物中毒事件系由同一来源的肠炎沙门菌引起。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省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及其流行规律,我们于1985年7月~1986年8月组织灌县、南充、乐山、自贡等地及89年7~9月组织峨眉山市卫生防疫人贝对当地确诊的腹泻病人,按统一检验方法采集大便,进行了空肠弯曲菌的病原学检测,并对检出的部分空肠弯曲菌肠炎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结果 1、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阳检率及分布: 采集腹泻患者大便标本1837份,检出空肠弯曲菌63株,其检出率为3.43%。 (1) 地区分布:在调查的5个地区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因子、病因食品及污染来源。结果共搜索到病例13人,其中10人就诊,临床表现为发热(10/10)、恶心(9/10)、腹泻(8/10)、畏寒(8/10)等,平均潜伏期为19.17 h,6例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显示病人分离株带型完全一致,提示来自同一克隆群。结论该事件是食用某餐饮单位供餐引起的肠炎沙门氏菌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查找原因食品、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人肛拭子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此次事件共发现14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4/14)、腹痛(13/14)、发热(13/14)。所有病例均食用M餐厅加工制作的鳗鱼蛋丝饭。病例便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结论结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西省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V)的基本特征。方法采集腮腺炎患者咽拭子标本分离病毒,对分离到的MuV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31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逆转录PCR(RT-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基因分型。结果江西省27株Mu V分离株属于F基因型,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6%~100%和89.5%~100%。与F基因型参考株序列相比,与兰州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1.2%~94.7%,与上海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4.2%~87.7%。Mu V的F基因型毒株呈现特异性突变(C~(Nt65)、C~(Nt105)、G~(Nt137)、C~(Nt192)、C~(Nt239));在与基因分型有关的氨基酸三联体上,有1株为VML,1株为ILL,其余均为IML。结论江西省目前腮腺炎病毒流行株优势基因型为F基因型。现有的F基因型Mu V流行株与A基因型疫苗株S79差异较大。氨基酸三联体已出现变异,因此需继续加强本省腮腺炎病毒监测的基因型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