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81篇
  免费   938篇
  国内免费   601篇
耳鼻咽喉   200篇
儿科学   257篇
妇产科学   67篇
基础医学   631篇
口腔科学   188篇
临床医学   2216篇
内科学   1468篇
皮肤病学   112篇
神经病学   470篇
特种医学   7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303篇
综合类   4436篇
预防医学   2103篇
眼科学   161篇
药学   1880篇
  22篇
中国医学   1798篇
肿瘤学   36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832篇
  2013年   779篇
  2012年   942篇
  2011年   1017篇
  2010年   982篇
  2009年   943篇
  2008年   910篇
  2007年   882篇
  2006年   825篇
  2005年   863篇
  2004年   730篇
  2003年   710篇
  2002年   592篇
  2001年   609篇
  2000年   541篇
  1999年   449篇
  1998年   352篇
  1997年   306篇
  1996年   338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7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七麦数据”网站收录的中医移动医疗Ap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根据“七麦数据”对移动医疗App的分类,结合中医移动医疗App的信息服务内容和特点,将筛选出的中医移动医疗App划分为医疗健康类、中医养生类、知识传播类、全面综合类,并根据“七麦数据”网站中对各类中医移动医疗App的打分及累计下载量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2款中医移动医疗App,从全面性、人性化、安全性、实用性4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对其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评价,指出当前中医移动医疗App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M细胞)变化的影响,为大黄附子汤临床防治SAP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选取40只健康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黄附子汤对照组、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其中SAP组和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分别以3.5 g/kg剂量腹腔注射20% L-精氨酸,空白对照组和大黄附子汤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于造模后12、24、36 h,空白对照组和SAP组给予等渗盐水0.2 mL,大黄附子汤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大黄附子汤0.2 mL灌肠,均于造模完成48 h后处死取材,使用ELISA检测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含量,取回肠及胰腺组织行HE染色、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细胞特异性蛋白GP2并评分。 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腹腔注射后小鼠一般情况好,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水,四肢活动自如,行动未受影响;SAP组小鼠腹腔注射后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呼吸急促,拱背收腹,饮水减少。(2)SAP组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进行对比,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出现显著下降(P<0.05)。(3)HE染色:SAP组胰腺及回肠组织坏死严重,可见大量白细胞浸润。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胰腺及回肠组织轻度坏死,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浸润。(4)免疫组化染色:SAP组与对照组相比GP2表达降低(P<0.05);相较于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GP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 结论大黄附子汤治疗可改善作为肠道免疫应答起始的M细胞数量与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应答,减轻肠免疫屏障损伤,减少内毒素入血,改善SAP症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扶阳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扶阳罐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扶阳罐、针刺均隔日1次,1疗程3次,休息2天后进行下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LDQ)总积分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进行记录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的LDQ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1),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NDI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1),且扶阳罐组比常规针刺组低(P0.05)。结论扶阳罐疗法和针刺疗法均能改善FD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且扶阳罐在提高生活质量上优于针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颈部间隙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耐药特征和不同菌种的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头颈颌面外科头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90例头颈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4.7%,混合感染率为39.8%。最常见的菌属依次为:链球菌属(占56.1%)、葡萄球菌属(11.7%)、克雷伯杆菌属(6.1%)、埃希菌属(6.1%)。头颈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耐药性高,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有较好的敏感性。在不同菌种易感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克雷伯菌属细菌是有伴随疾病的非牙源性感染患者的高危易感菌。结论有伴随疾病的非牙源性颈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应该高度怀疑克雷伯杆菌属的感染;在头颈间隙感染患者的初治中建议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高级别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血清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anti-alpha-actinin antibody,AαA)、补体水平及血清蛋白对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发病的预测价值。 方法 以2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观测LN的发生,39例进展为LN,173例未出现LN。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αA水平、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body,anti-dsDNA)及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等,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补体水平及肝功能指标。 结果 LN组与非LN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0.2±7.6)岁与(38.3±8.2)岁,LN组患者年龄相对较低(t=5.645,P<0.001)。LN组SLE诊断时即出现白球比倒置,LN组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平均值显著低于非LN组(t=3.975,P<0.001)。LN组血清AαA与补体C3平均水平分别为(82.5±36.2)pg/mL与(53.2±26.3)mg/dL,均显著低于非LN组(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AαA、AGR及补体C3水平是患者发生LN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αA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45(95%CI:0.776~0.915,P<0.001);其次为AGR,AUC=0.774(95%CI:0.776~0.915,P<0.001);年龄与补体C3的AUC分别为0.594与0.728。 结论 SLE血清AαA与AGR水平降低与LN的发生存在强相关性,低龄与低血清C3也增加了LN的发生风险,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LN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近7年来,围术期24 h内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医学资料,为预防这一严重不良事件提供有益信息。方法通过我院手术麻醉电子系统,调阅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选取2013-07/2020-12期间在我院手术室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共116152名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麻醉,围术期发生心搏骤停33例(2.8/10000),21例复苏失败,死亡率1.8/10000。麻醉完全相关2例,麻醉部分相关12例,麻醉相关心搏骤停发生率1.2/10000。与麻醉不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心搏骤停原因复杂多样,失血性休克以及感染性休克,是围术期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麻醉医生应熟知各种不同类型心搏骤停病理生理机制,以便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