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巨块型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178例巨块型宫颈癌术后标本,根据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NACT)分为NACT组和单纯手术组,NACT组91例术前行1疗程紫杉醇加顺铂的联合化疗,单纯手术组87例直接手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标本中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1)与单纯手术组比较,NACT组P-gp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GST-π阳性表达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poⅡ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2)NACT组中P-gp、GST-π阳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TopoⅡ阳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高于阴性表达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gp、GST-π和TopoⅡ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新辅助化疗会诱导宫颈癌中P-gp、GST-π和TopoⅡ表达变化,三者联合检测,对新辅助化疗药物选择及疗效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润奇  叶建森  徐天鸣  钟慕仪 《西部医学》2022,34(5):753-756+760
目的 探讨乳腺癌Ki-67和CyclinD1在预测及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的60例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以Miller-Payne系统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化疗前后Ki-67、CyclinD1的表达,分析化疗前后Ki-67、CyclinD1表达的改变及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病理缓解组化疗前Ki-67的表达水平高于非病理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Ki-67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Ki-67的明显下降与病理缓解具有相关性(r=0.392,P<0.05)。病理缓解组化疗前CyclinD1的表达水平与非病理缓解组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CyclinD1的表达水平与化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前CyclinD1的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r=0.334,P<0.05)。结论 Ki-67具有预测及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作用。CyclinD1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23例,术前穿刺取病变部位组织活检和手术时取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两步法检测ER、PR的蛋白表达,观察化疗后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ER和PR蛋白表达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新辅助化疗临床有效率为85.4%,其中CR为28.5%、PR为56.9%及SD为14.6%,术后证实病理完全缓解5例(4.1%);年龄、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无明显关系(P>0.05),而肿瘤大小、ER及PR状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一定关系(P<0.05),肿瘤越大,ER及PR阴性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较好;ER新辅助化疗前阳性表达率低于化疗后(P<0.05),PR新辅助化疗前阳性表达率与化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和PR阳性表达在年龄<50岁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ER表达在年龄≥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ER和PR状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可能有关,新辅助化疗可使部分乳腺癌组织中的ER表达发生改变,但对PR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四物合剂对新辅助化疗胃癌近期疗效以及对耐药基因P-gp、GST-π的表达影响,探索四物合剂对化疗耐药性逆转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行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新辅助化疗的基础上服用补益中药四物合剂。3个周期后行胃癌根治术,评价化疗疗效,检测胃癌组织中P-gp、GST-π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1.43%、44.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癌组织中GST-π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癌组织中P-gp表达无差异。结论四物合剂可以增强胃癌化疗效果,调控耐药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ER/PR)、微血管密度(MVD)、癌基因(Neu)、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有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分别检测经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MDR的表达,观察化疗后腋窝淋巴结(ALN)的情况;同期设未行化疗的乳腺癌40例作为对照.结果 化疗前后ER/PR及PCNA的阳性表达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前后MVD计数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化疗前后Neu、P-gp、GST-π阳性表达有部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 ALN转移观察组为40%(18/45),对照组为58%(23/40),有统计学差异(P<0.05).新辅助化疗前PR与PCNA、P-gp间有显著负相关性,PCNA与P-gp间有显著相关性;化疗后P-gp与Neu、PCNA、GST-π有非常显著相关性;化疗前后ER与PR、Neu与P-gp、P-gp与GST-π间存在有非常显著相关性.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降低ER、PR的表达,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内分泌治疗与否应根据患者化疗前的受体表达情况来决定.新辅助化疗后MVD的计数及PCNA的表达的减少可能是乳腺癌术后复发减少的因素之一.新辅助化疗方案AC或TA治疗二个疗程后未见Neu表达的改变,也未见耐药性的改变,但可降低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P-gp及GST-π之间的关系部分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精子相关抗原5(SPAG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及TEC方案(T:多西他赛,E:表柔比星,C: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07例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标本中SPAG5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07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SPAG5蛋白高表达率48.6% (52/107),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呈正相关性(P=0.000),与细胞增殖核抗原过表达呈正相关性(P =0.019).SPAG5的表达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况、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总体客观缓解(OR)率为70.1%(75/107),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CR)率9.3%(10/107),SPAG5高表达组OR率为82.7%(43/52),低表达组56.1%(3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SPAG5高表达组pCR率为15.4% (8/44),SPAG5低表达组pCR率为3.6%(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 SPAG5作为肿瘤增殖指标,其表达状态对于乳腺癌患者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C-erbB-2、P53、P-gp、GST-π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C-erbB-2、P53、P-gp、GST-π的表达.结果 新辅助化疗前后C-erbB-2、P53表达各有12、17例发生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p在化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和64.8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GST-π在化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45%和54.94%,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能使部分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的表达发生变化,但新辅助化疗对C-erbB-2、P53表达状态无显著影响;新辅助化疗后P-gp表达显著升高,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耐药蛋白ERCC1和P-gp在乳腺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分析ERCC1和P-gp的不同表型与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探讨依据ERCC1和P-gp的不同表型制定乳腺癌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用免疫组化回顾性检测56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穿刺活检留取的石蜡标本中ERCC1和P-gp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乳腺癌不同受体分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及ERCC1和P-gp不同表型间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差异。结果:ERCC1阳性表达率为35.7%(20/56),P-gp阳性表达率为44.6%(25/56),两者表达无明显相关性(χ~2=2.969,P=0.085)。ERCC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呈负相关,而P-gp则表达水平升高肿瘤分级越高。乳腺癌Luminal型、三阴性和Her-2阳性三者间比较,分别是Her-2阳性组CR率(47.1%)和三阴性pCR率(25.0%)最高,但Her-2阳性与三阴性的CR和p CR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耐药蛋白ERCC1和P-gp均为阴性者有效率(CR+PR,87.0%)最高,ERCC1阴性者有效率(72.2%)较ERCC1阳性者有效率(45.0%)高;P-gp阴性者有效率(80.6%)较P-gp阳性者有效率(40.0%)高。结论:ERCC1和P-gp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耐药蛋白,两者表达阴性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有效率更高。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ERCC1和P-gp的表达情况,联合ER、PR和Her-2等分子指标,可以预测化疗敏感性和规避潜在的耐药,个体化的制定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和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CAF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给予CAF化疗的同时辅以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外周血象、淋巴细胞绝对值以及单核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象、淋巴细胞绝对值以及单核细胞杀伤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保护免疫功能,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师卫华  尹莉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2):1157-1159,1163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后出现的血液毒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54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石蜡包块及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gp的表达,据此将患者分为P-gp阳性组和P-gp阴性组,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化疗后血液毒性的关系。结果①乳腺癌患者不同年龄、淋巴结转移状况、肿块大小、肿瘤组织学分型及不同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R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 receptor、C-erbB-2)表达状态,其P-gp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gp阳性组化疗后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Ⅰ~Ⅳ度下降率分别为79.44%和43.93%,均低于P-gp阴性组化疗后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Ⅰ~Ⅳ度下降率95.74%及63.8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gp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化疗后的血小板下降率及血三系Ⅳ度下降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gp尚不能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及选择激素治疗的参考指标,但可作为预测化疗后出现血液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