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成人下肢标本25侧,解剖观察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是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腘窝外侧皮动脉,并与腓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之间存在诸多吻合,形成血管链,并与神经、小隐静脉构成神经血管复合体。结论 以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可以设计截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在外踝尖上方3~7 cm 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 cm,一般0.06 cm 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腿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的走行、来源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吻合关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血供的逆行岛状皮瓣,进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通过选取10例成人小腿标本,进行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观测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的来源、构成及相互吻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节段性腓动脉穿支为血供的带蒂逆行岛状皮瓣并应用于临床。修复足踝部缺损10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全程均有伴行动静脉滋养,行程中不断接受不同平面的穿支加强,并与周围组织形成广泛的吻合。在踝上3~7cm范围内有较大的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提供血液滋养并藉此为其周围皮肤供血。以此神经血管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0例,全部成活。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一腓肠神经滋养血管一皮肤血管网的营养皮瓣,为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的方法,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筋膜蒂逆行皮瓣在小腿下1/3及足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小腿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方法 应用三种类型小腿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1/3及足部组织缺损32例(33块皮瓣),其中腓动脉穿支小腿外侧筋膜蒂逆行皮瓣16例17块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小腿后侧筋膜蒂逆行皮瓣11例;胫后动脉穿支小腿内侧筋膜蒂逆行皮瓣5例。结果 33块皮瓣中,29块完全成活,3块远端部分坏惟完全坏死接爱第一次植皮,术后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 该组筋膜蒂逆行皮瓣有血供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带皮穿支血管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底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以腓动脉皮穿支为皮瓣旋转点,以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走行为轴线切取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底创面.临床应用8例,皮瓣面积20 cm×16 cm至15 cm×10 cm.结果 8例皮瓣均成活,随访4~12个月,皮瓣质地适中,外形与功能满意.结论 带皮穿支血管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修复效果好,耐磨.皮瓣的神经近端与受区的皮神经近端吻合,能较好地恢复受区感觉,是修复足底缺损的一种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燮  李峰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50-1751,F0003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术前采用Doppler探测小隐静脉走行方向、腓动脉穿支点及其走形方向并标记,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带腓肠外侧神经的皮瓣,修复足跟电击伤4例,踝部慢性溃疡3例,小腿远端胫腓骨骨折术后骨钢板外露2例。结果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1年,皮瓣质地良好,功能、外形恢复满意,保留了足背外侧、足跟的感觉功能。结论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血运可靠,成活率高,保留了足背外侧、足跟的感觉功能,是修复下肢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以腓动脉为蒂的小腿皮瓣修复小腿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解剖的基础上设计以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的皮肤缺损5例和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10例;男11例,女4例,皮瓣切取面积13cm×7cm~22cm×15cm。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动脉为蒂的小腿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是临床较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的优点,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腓肠神经内束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减轻对供区足背外侧和第5趾外侧感觉的影响。方法对1例外伤后足背前外侧软组织缺损面积9cm×6cm的患者,采用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腓肠神经内束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予以修复,腓肠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端端吻合,保留腓肠内侧皮神经连续性。结果皮瓣全部存活,缺损修复;保留了腓肠内侧皮神经连续性,术后供区足背外侧和第5趾外侧的痛触觉无明显缺失;供区未植皮缝合。结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腓肠神经内的束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一般可以替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修复跟踝以远的足部组织缺损;且足背外侧和第5趾外侧的感觉缺失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带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简化手术操作,改善皮瓣血供。方法:2006年6月~2010年3月,对11例足部皮肤缺损的病人应用带外踝上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面积范围:5cm×3cm9cm×9cm.其中男8例,女3例,最小年龄18岁,最人年龄62岁,平均年龄31岁,缺损原因:车祸5例,慢性感染性溃疡3例,肿瘤1例,缺损部位:足跟部4例,内踝部2例,足背部3例;手术彻底清创后或切除肿物后,以胭窝中点与外踝尖跟腱中点连线为轴,以外踝上腓动脉穿支处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蒂部设计3cm~4cm宽的筋膜蒂及2cm~3cm宽的皮桥。手术先切开蒂部后缘至深筋膜下,确认外踝上穿支,切开上缘及内外侧缘,在深筋膜下向蒂部分离皮瓣,通过明道将皮瓣转移至受区。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11例足部皮肤缺损病例修复后,皮瓣全部成活。但有8例术后足外侧感觉麻木。结论:带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结合了穿支皮瓣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具有操作简便,蒂部较长,血供丰富。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特别是前足皮肤缺损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小腿远端及踝足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带筋膜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踝足部及小腿软组织缺损12例,同时观察皮瓣的可切取范围、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情况,根据营养血管在外踝与腓动脉穿支的位置,选择血管蒂的处理方案.结果 修复足背及内外踝软组织缺损7例,足趾根部软组织缺损2例,小腿远端3例.皮瓣最大切取面积17 cm×12 cm,全部存活.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丰富,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1.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6例,其中烧伤3例,外伤2例,烧伤后不稳定性瘢痕1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2cm×15cm,最小7cm×9cm.结果: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8~25mo,腘窝部均获满意得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结论: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2010年12月到2014年5月,采用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40.5岁。结果 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封闭。皮瓣最大面积15 cm×13 cm,最小6 cm×5 cm。随访半年至1年皮瓣质地良好,厚度适中,外形及功能较为良好,术区全部I期愈合。结论 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经验及改进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在探讨皮瓣临床设计应用原则基础上改进切取方法,扩大皮瓣切取面积,设计吻合浅静脉改善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创新设计穿支蒂皮神经皮瓣解决逆行皮瓣转位时蒂部扭转、折叠及外形臃肿问题,进一步扩大皮瓣成活面积及修复范围.结果临床应用63例65块皮瓣,其中腓肠神经、隐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前臂皮神经、掌背皮神经顺行或逆行皮瓣44块;腓动脉、胫后动脉及骨间前血管的穿支蒂皮神经皮瓣21块.应用吻合皮下浅静脉法19块.皮瓣面积30cm×10cm~2.5cm×1.5cm.59例61块皮瓣完全成活,4例部分成活.随访6个月~5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类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吻合浅静脉有利于改善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扩大皮瓣成活面积.穿支蒂皮神经皮瓣为临床提供了新概念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腓动脉终末支在外踝后间隙内发出的皮肤穿支及其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供血作用。方法:通过2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标本的制作,观察测量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皮肤穿支的分支、分布及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吻合情况。结果:腓动脉终末支为外踝后动脉和跟外侧动脉,其中外踝后动脉外径为(0.7±0.2)mm,参与外踝血管网的组成;跟外侧动脉外径为(1.1±0.2)mm,参与跟网的组成。两者在外踝后间隙内共发出2~5条皮肤穿支(直径0.1~0.8mm),它们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其中总可寻找到1~2条大于0.5mm的皮肤穿支,可作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血供来源,它是皮瓣选取和设计的解剖基础。结论:外踝后穿支位于外踝后间隙内,位置相对恒定,由于吻合丰富,供血区域较大,可设计以外踝后穿支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将旋转轴点下移至外踝尖上方1~2cm,降低了"无效"折叠的距离,适用于治疗足踝远侧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两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和足踝部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根据转移角度及距离灵活选择隐神经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术前先行多普勒检查明确穿支所在位置,根据神经走行设定皮瓣轴线,于深筋膜深面分离形成皮瓣,将隐神经或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网包含于皮瓣内,转移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取皮植皮修复。结果3年共应用该皮瓣修复下肢下段及足踝部缺损38例,完全成活33例,其余5例存在不同程度皮瓣远端坏死,2例经换药自愈,3例经清创植皮修复。结论隐神经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血供确切,解剖简单,完全能胜任小腿远端和足踝部组织缺损修复需要,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小腿后侧设计及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逆行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软组织缺损,并观察皮瓣的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情况。结果:临床应用3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肿胀、青紫及张力水泡,皮瓣面积5.0cm×4.0cm~20.0cm×8.0cm,术中观察腓动脉穿支的位置均在外踝上5.0~7.0cm范围内。随访12~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度瓣血供可靠,手术简便,可切取范围较大,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成人下肢标本10侧,用乳胶进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察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和走行,并以内外踝尖的连线标志定位穿支血管,绘制穿支血管分布图。结果:腓动脉沿途发出(5.3±0.8)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外侧肌群、外侧肌间隔以及后外侧肌群穿出,集中在距外踝5~10cm及21~27cm这2个区段内。胫后动脉发出(5.6±0.3)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内侧肌群、内侧肌间隔以及后内侧肌群穿出,多集中在距内踝6~8cm、13~18cm以及23~27cm这3个区段内。小腿深部源动脉的穿支血管均参与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丛的形成。结论:提供了小腿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013年应用非恒定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3例,术前应用多普勒大体测定各穿支位置,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供血特点,选择距创面直线距离最近的穿支点做为旋转点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术后23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个月~2年随访,外观满意。结论非恒定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穿支皮瓣不受蒂部位置艰制,切取灵活,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cm~6 cm×7 cm,所有患者均一期行清创VSD覆盖创面,二期行皮瓣覆盖创面的方法治疗,皮瓣的供区缝合张力小的选择直接缝合,对于缝合张力过高可能出现皮肤坏死的选取同侧大腿皮肤游离植皮修复。所有患者均采取上门、电话、微信拍照或者视频随访。定期随访患者患肢皮瓣外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对创面加强换药后局部瘢痕愈合。随访13~22个月,平均(16.55±2.60)个月,在随访期间,患者的皮瓣呈现出正常的色泽、温度和毛细血管反应,未发现任何异常,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患足行走功能不受限。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的为12例,评分在60~80分为2例,评分在60分以下为1例。结论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应用腓动脉在外踝后肌间隙穿出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相似文献   

20.
利用腘动脉外侧皮支血管为蒂,形成(1)顺行岛状皮瓣:选用外侧皮支1支作为皮瓣营养血管,皮瓣旋转幅度大,面积可达20~17cm^2,血管蒂长,可达14cm。(2)逆行岛状皮瓣:选用胫动脉穿支与外侧皮支动脉末梢支的吻合网作为皮瓣营养血管,血管蒂长,血供丰富.转移灵活。这类皮瓣适用于膝关节、小腿下端、踝关节、足部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