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福  闭奇 《广西医学》2003,25(7):1120-1121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3例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 ,并与 4 3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AMI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9 77± 8 4 1 )× 1 0 9/L比 (7 1 8± 5 2 7)× 1 0 9/L ,P <0 0 1〕 ;AMI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 2 4± 2 4 5 )× 1 0 9/L比 (3 81± 1 36 )× 1 0 9/L ,P <0 0 1〕。结论 :白细胞增多与AMI关系密切。动态观察白细胞的变化 ,可能成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是否能够作为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指标。方法:收集我院1997~2006年在外科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与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56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者237例(92.6%),正常19(7.4%)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3.1±2.1)×109/L,化脓性阑尾炎为(17.3±3.2)×109/L,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为(17.9±2.9)×109/L,与单纯性阑尾炎相比,白细胞计数随着阑尾炎严重程度呈增高趋势(P<0.05);白细胞分类显示,中性粒细胞比增高140例(55%),其中急性阑尾炎患者134例(96%)。淋巴细胞数减少者133例(52%),其中急性阑尾炎患者126例(95%)。结论: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与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62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住院患者,在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262例患者院内死亡47例(17.9%).饮酒可能降低AM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随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住院死亡率呈上升趋势,WBC≤10×109+个/L组与WBC>15×l09个/L组,N<0.8组与N≥0.9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住院死亡率越高,白细胞计数及巾性粒细胞比率对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计数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和稳定性心绞痛 (S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5例AMI、40例UA和 42例SA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值 ,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统计。结果血白细胞计数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 <0 .0 1 ) ,后两者相比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中性粒细胞值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 <0 .0 1 ) ,而后两者相比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AMI组、UA组与SA组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结论 AMI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三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细胞计数与急性心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与急性心梗心衰者预后关系。方法对71例急性心梗心衰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而死亡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三者结合起来对心梗心衰者预后判断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白细胞计数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98例急性NSTEMI患者的随访资料。入院时即刻检测血白细胞计数。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除入院时心率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11.0×109/L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11.0×109/L组(25.5%vs 10.4%,P=0.006;18.4%vs 5.2%,P=0.004),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11.0×10~9/L是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2,95%CI:1.333~6.495,P=0.00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11.0×10~9/L是出院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R=3.767,95%CI:1.406~10.089,P=0.008)。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急性NSTEMI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陈巍  万欢英  邓伟吾 《上海医学》2004,27(12):952-953,F006
病史摘要患者男 ,4 9岁。咳嗽、咳黄脓痰 2周余 ,胸片示右肺野大片实变影 (图 1,见插页 ) ,血白细胞计数为 11× 10 9/L ,中性粒细胞 8.4× 10 9/L。给予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后 ,咳嗽缓解 ,痰色转白 ,痰量减少 ,复查血白细胞计数为 8.1×10 9/L ,中性粒细胞 5 .4× 10 9/L ,但肺部阴影未改变 ;胸部CT示右肺野密实、密度不均 ,见多处囊性透亮区 ,左肺代偿性肺气肿 ,气管、心脏向右移位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 :右侧支气管多量稀薄清亮分泌物 ,右上叶管腔结构异常 ,下叶内基底段亚段阻塞 ;肺功能示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减退 ,残总比增大 ,…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山市首批SARS患者实验室各项检查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分别进行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 ,心酶谱、电解质检测及血气分析 ,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2 0例患者 ,4例为重型SARS ,发病早期多数患者 ( 90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 ;8例患者淋巴细胞下降 ,7例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 ,病程中共 13例患者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有 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 ,4例重型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升高并伴有淋巴细胞减少持续一周以上。其发病早期、中期和恢复期白细胞总数分别为 ( 4 .2 1± 1.5 1)× 10 9/L、( 3 .61± 1.2 3 )× 10 9/L、( 5 .73±1.94)× 10 9/L ,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 ( 3 .15± 1.3 7)× 10 9/L、( 2 .0 5± 0 .84)× 10 9/L、( 3 .2 9± 1.18)× 10 9/L ,淋巴细胞数分别为 ( 0 .76± 0 .2 6)× 10 9/L、( 1.0 6± 0 .49)× 10 9/L、( 1.5 8± 0 .5 9)× 10 9/L ,单核细胞数分别为 ( 0 .2 4± 0 .0 8)× 10 9/L、( 0 .3 9± 0 .18)× 10 9/L、( 0 .5 9± 0 .2 7)× 10 9/L ,血小板数 (PLA) ( 99.8± 3 0 .8)× 10 9/L ,( 14 4.0± 49.7)× 10 9/L ,( 2 44 .0± 61.7)× 10 9/L。有 40 %患者( 8例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1],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蔡春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399-1401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病种分为脑出血组(172例)及脑梗死组(203例)。脑出血组按血肿体积分组,血肿体积在20ml以内组80例,21~50ml组71例,50ml以上组21例。脑梗死组按梗死再分小组,梗死体积在6cm3以内组77例,梗死体积6~10cm3组88例,梗死体积大于10cm338例。比较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3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11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占31.5%,188例中性粒细胞增多,占5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相比,前者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均更明显;在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各分组中,血肿体积越大、梗死体积越大则白细胞计数越多。脑出血组及脑梗死组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者的预后较正常者差,病死率也相对较高。结论:白细胞计数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方琼  邝浩斌  李德宪 《广东医学》2004,25(6):663-664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判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83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不同病情SARS患者中的表现 ,以及与患者住院时间和X线病灶吸收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重症占 89% ,普通型占 11%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8× 10 9/L者在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以外并发症患者中占 6 4 % ,而在无呼吸功能障碍以外并发症患者中占 2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在住院时间≥ 30d患者中占 5 7% ,而在住院时间 <30d患者中占 38%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X线病灶吸收时间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平均为 (17 73± 6 30 )d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平均 (15 77± 5 83)d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SARS患者近半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 ,重症患者更为明显 ,可能与其出现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及损伤程度有关 ;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者更容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以外并发症 ;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其住院时间、X线病灶吸收时间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高血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随访6个月,比较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其亚型水平。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事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电图 (ECG)对评估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0 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ECG检查 ,比较轻、中、重度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10 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 81例 ,占 77 1% ,无明显改变者 2 4例 ,占 2 2 9%。 81例心电图改变以各类心律失常最多见 ,且以窦性心动过速占首位(44 % ) ,其次为ST T改变 (44 % ) ,Q T间期延长 (9% )。心电图改变与中毒程度成正比。结论 ECG可作为判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血象的转归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海河医院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100例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统计产前、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计数。并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产后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转归正常的例数。结果产妇产前白细胞总数(9.81±2.04)×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0.12),产妇产后第一天白细胞总数(13.07±1.28)×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7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二天白细胞总数(10.48±0.74)×10^9/L,中性比率(0.73±0.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9.76±0.89)×10^9/L,中性比率(0.72±0.08),与产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这100例产妇,只有13例患者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正常。进一步分析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原因。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胎膜早破组较无胎膜早破组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慢。结论产后白细胞计数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监测在孕妇产后产褥早期发现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血液检查检测血象的数值可以很好地反映身体感染情况,既简单又有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 3 6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细胞数据的研究 ,动态监测SARS患者的血象变化 ,探讨血象在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江门市医院 3 6例确诊SARS患者的外周血检查数据 ,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入院时 3 6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WBC)均值为 ( 5 2± 3 0 )× 10 9/L随后WBC升高 ,至第4周有 91 6%病例WBC计数恢复正常 ,入院时淋巴细胞值低于 1 5× 10 9/L者占 88 9% ( 3 2 / 3 6) ,均值为 ( 1 0± 0 5 )×10 9/L ,入院 4周后有 86 1%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恢复正常。 1例血小板降低 ,占 2 8%。其他细胞分类及血红蛋白无明显异常。 结论 白细胞降低或正常及淋巴细胞降低可作为SARS的早期诊断指标 ,淋巴细胞降低可作为SARS早期诊断的标准之一 ;淋巴细胞的降低显示SARS病毒严重侵犯患者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是否回升可作为监测患者免疫功能是否重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敌草快(DQ)中毒病人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对DQ中毒病人出院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DQ中毒病人41例,按出院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11例,分析2组病人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中毒后24 h的WBC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DQ中毒病人出院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此外,分析2组病人中毒后24 h、72 h的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以评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与DQ中毒病人出院生存状况可能存在的关联。结果死亡组病人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中毒剂量以及接受机械通气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而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比例、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 < 0.01)。死亡组中毒后24 h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存活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中毒剂量外,分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各变量回归意义明显(P < 0.05)。在加入性别、年龄作为调整变量后再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住院时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中毒后24 h的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中毒后24 h的中性粒细胞计数、WBC分别以11.765×109/L和29.345×109/L作为cut-off值,可获得最大曲线下面积(AUC:0.816±0.080,95%CI:0.660~0.973,P < 0.01和AUC:0.783±0.088,95%CI:0.611~0.955,P < 0.05)。存活组病人中毒后72 h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中毒后24 h(P < 0.05),而死亡组病人中毒后72 h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虽然平均水平也低于中毒后24 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Q中毒病人中毒后24 h的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其出院生存状况的有效因子,对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判定DQ中毒病人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病理类型关系及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院时测定所有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手术后将患者按手术病理类型分组,观察各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各组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并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分别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阳性率。结果随着急性阑尾炎患者病理程度的加重,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病理程度显著相关,白细胞计数与病理程度低度相关,而C反应蛋白与病理程度弱相关。各组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C反应蛋白在反应患者阑尾炎症程度上具有优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瑞血新)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用rhG—CSF治疗30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Ⅲ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小于1.9×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0.9×10^9/L时开始用rhG—CSF100ug皮下注射,每日1次,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或中性粒细胞大于2.0×10^9/L时停药.结果rhG—CSF能使化疗后Ⅲ度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的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平均时间为5天。结论rhG—CSF可有效治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减少感染机会,能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杀虫剂 ,它进入体内可引起一系列毒性改变 ,特别是口服中毒患者 ,病情来势凶猛 ,可造成多脏器损害 ,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关于这方面报道较多 ,但对急性中毒后血细胞数观察的报道并不多见 ,我院2 0 0 1年 3月— 2 0 0 4年 3月间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 (AOPP)患者 4 6例 ,在临床诊疗中 ,通过动态观察AOPP患者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的变化 ,分析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6例中 ,男 8例 ,女 38例 ;年龄 18~ 4 5岁 ,平均 2 6 .6岁。其中氧化乐果中毒 30例 ,敌敌畏中毒 …  相似文献   

20.
自1983年7月至1986年12月我们共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255例,死亡14例(55.5%),其中24小时以内死亡者9例,第2~5天死亡者5例。现就其死亡原因作如下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14例中男5例、女9例;20~29岁10例、30~39岁2例、60~69岁1例,75岁1例;皮肤接触及呼吸道吸收中毒者2例,经消化道吸收中毒者12例;敌敌畏中毒5例,乐果中毒2例,1059中毒2例,1605中毒4例,辛硫磷中毒1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者5例;电解质低血钠5例,低血钾2例,严重低血钾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