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5-Fu被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术后,显著提高了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本文总结了291例388只青光眼滤过术后辅助应用5-Fu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处理。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自1990年1月~1997年8月共作滤过性手术291例(388眼)。其中男120例137眼,女171例251眼。年龄48~60岁。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7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4例。1.2方法青光眼滤过手术是按Speath法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第1天开始,做术眼结膜下注射2.5%5-Fuo.Zml(sing),每日1次,连续注射7次。注射5-Fu的总量不超过40mg。同时观察术眼眼压、角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2001年6月,收住本院同时患者闭角型青光眼和白内障的病人86例(86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体混浊。患者入院后元首地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时间0.5-3年,平均14.60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眼为1.64kPa(12.30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4.15kPa(31.23mmHg)有明显降低。术后83只眼(96.5%)最佳矫正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附联合小梁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3.
郭素梅  雷智 《中原医刊》2007,34(9):72-7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7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0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早期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因眼压较高引起视力下降者,观察组3眼,对照组9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20.55mmHg,1mmHg=0、133kPa),观察组33眼(82.5%),对照组21眼(70%),对照组中有5眼眼压在30mmHg以上,需手术治疗,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前房角改变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相似(P〉0.05)。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如术前前房角粘连大于3/4圆周、眼压不易控制,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式效果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观察滤过手术联合α-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34例(42只眼)难治性青光跟随机分为α-IF治疗组22只眼与5-FU(5-fluo-rouracil,5-fu)对照组20只眼。治疗组术中、术后采用α-IF玻璃体或结膜下注射,对照组术后采用5-FU结膜下注射。术后随访5-14个月。结果:α-IF组手术成功率为81.8%(18/22),5~FU对照组为85%(17/20),p>0.05。功能性滤过泡眼数,α-IF组为17/22,5-Fu组16/20。治疗组未见明显全身及局部副作用。结论:α-IF能促进滤过亿的形成,提高滤过手术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宋宇 《中国伤残医学》2014,(13):104-104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1只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数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裸眼视力≥0.3者15只眼,0.02~0.3者6只眼。术后眼压平均15.2±4.3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31.5±7.2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炎性反应,局部予散瞳及激素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德明  秦艳  周著志 《医学争鸣》2005,26(5):427-427
临床资料青光眼45例。男24例24眼,女21例21眼,年龄59~80岁.闭角型青光眼2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开角型青光眼12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9眼。虹睫炎继发青光眼4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从光感到0.5不等.既往行周边虹膜切除6眼,小梁切除2眼.术前查视力、光定位,眼压、房角、视野、角膜曲率及A/B超.术前药物降眼压致正常36眼。不能降到正常而手术2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板层巩膜切除联合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板层巩膜切除联合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深层巩膜咬切术。观察二组之间在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等方面,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二组间在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板层巩膜切除联合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洪亮 《中国医疗前沿》2011,(16):51+27-51,27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46例(52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早期1个月,两组平均眼压统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无显著差异,研究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值得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对13例(13只眼)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别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晶状体摘除+玻璃体切割术(或+人工晶体植入术),睫状体冷冻术,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 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84.6%眼压控制正常范围;术后61.5%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表现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前房浅并深浅不均,眼压高,视力影响大是其特点;可根据患者前房、晶体及视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我院对1982年~1992年间所施小梁切除术患者46例中17例(19只眼)进行随访,最长为术后14a,最短为术后5a,复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开角型青光眼3例(5只眼),闭角型青光眼13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共19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44.5岁。双眼手术者2例。所有病人术后常规检查视力、眼压、视野,眼底检查视盘C/D,对2例双眼开角型青光眼双眼行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加测早晚眼压曲线,视野及房角镜检查。1.2 复查方法 复查视力继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6例(9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48眼)。观察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情况、中央前房深度、周围前房深度、术后降压药物种数、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周围前房深度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降压药使用种数、并发症数量均少于对照组。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统分析对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只眼),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84例(92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型青光眼(开角型和闭角型)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观察组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均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3.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本院的非青光眼的单纯白内障26例(28眼),连续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例(7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急闭)临床前期14眼,发作期2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慢闭)27眼。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8,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术。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5&#177;4.5)个月。结果:①单纯白内障组术前术后眼压无显著差异(t=1.9201,P〉0.05)。急闭临床前期组术后平均眼压下降(t=3.991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7441,P〈0.01)。慢闭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4976,P〈0.01)。②急闭发作期,慢闭组平均使用青光眼药物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⑧急、慢闭组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④前房深度急、慢闭组术后较术前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两组术后均较手术前增加。⑤56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48只眼(85.7%)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8只眼(50.0%)矫正视力〉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单纯白内障术后眼压无影响,对急闭临床前期产生降低眼压作用,可治疗急、慢闭,急闭疗效优于慢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及开角型青光眼(POAG)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按原发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PACG组(43例,43眼)和POAG组(43例,43眼),均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ACG组术后视力恢复及眼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ACG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POAG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视力,且安全性好,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控制优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相似文献   

15.
李志坤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16-116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2月收治采用选择性二联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咬切术+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患者26例(29眼),男13例,女16眼;年龄46~65岁,平均56岁。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眼,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眼,26例瞳孔均〉4mm直径。  相似文献   

16.
张丽萍  王芳 《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84例(92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临床上多采用小梁切除术但术后引流口堵塞易导致手术失败多年以来眼科医生们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术后阻止创口纤维增生粘连的有效方法我科自1996 年3月~1998 年2 月对98 例120 只原发性青光眼住院患者采用潜池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两种术式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分组 随机将98 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潜池式小梁切除术组60 只眼男11 例女39例年龄40 ~81 岁平均年龄57 岁其中开角型青光眼18 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 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21 例对照组小梁切除术组48 例男10 例女38 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2例4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42例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提高30眼(71.42%),不变8眼(19.04%),4眼视力下降;22眼(52.38%)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10眼(23.81%)局部用药后眼压得到控制。结论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安全和有效的,积极手术可避免视功能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5年用巩膜瓣下纵形小梁巩膜条形切除术治疗各型青光眼,临床证实疗效可靠,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3例(28眼)是我们2005年1~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0例(12眼),女13例(16眼),年龄20~70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慢性开角型青光眼4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形态特点。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0眼,病例组)。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4眼);同期另择正常对照者24例(对照组,40眼),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行眼部UBM及A超检查,记录各相关数据,并作组间比较。结果UBM检查结果示,两组间除睫状体厚度Ⅱ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检查指标(前房深度、500μm处小梁虹膜开放距离、小梁睫状体距离、巩膜睫状突夹角、睫状体厚度Ⅰ、睫状体面积Ⅰ、睫状体面积Ⅱ)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001)。A超检查结果示,病例组患者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晶状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睫状体形态具有前部横截面积大、睫状突位置前移、睫状体厚度薄的特点,表明睫状体前部体积增大可能是导致睫状突位置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