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 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例磁共振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依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DS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分别行单次SDS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记录2组患者椎旁肌的平均肌电(A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SDS组患者右竖脊肌、左竖脊肌、右多裂肌和左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22±0.194)μV、(1.802±0.138)μV、(1.893±0.196)μV和(1.925±0.152)μV,对照组的AEMG值依次为(7.128±1.476)μV、(7.559±2.119)μV、(6.375±1.728)μV和(5.163±1.011)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SDS组右竖脊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343±0.286)μV和(1.792±0.165)μV,对照组依次为(8.779±1.680)μV和(11.921±5.490)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DS组右竖脊肌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42±0.276)μV和(1.840±0.142)μV,对照组依次为(9.168±2.266)μV和(9.091±3.413)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与单次腰椎牵引相比,单次SDS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腰椎旁肌的紧张度,减轻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 结果 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2、闭眼(303.50±123.86)mm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2、闭眼(379.03±144.91)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电生理方法探讨单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双侧多裂肌的病理生理变化。 方法选取出现单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6例,按患侧(主诉疼痛侧)与对侧不同,将数据分为患侧组和对侧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患者双侧多裂肌的脂肪化面积及总平均信号强度值,利用肌电图(EMG)检查患者双侧多裂肌等长收缩时的波幅和运动单位时限值。测量完成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36例患者的双侧多裂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化,且患侧组多裂肌脂肪化横断面面积(CSA)百分比[(44.20±15.14)%]较对侧组[(37.31±13.85)%]高(P<0.05),患侧组的平均信号强度(59.03±12.73)高于对侧组(54.67±12.20)(P<0.05);患者双侧多裂肌EMG的波幅及运动单位时限均增高、增宽,且患侧组波幅[(861.67±171.32)μV]及运动单位时限[(14.49±2.37)ms]的变化较对侧组显著(P<0.05)。 结论单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双侧多裂肌的影像学及电生理指标均会发生改变,且患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次局部振动肌肉刺激治疗对颈肩痛患者肌肉物理特性及肌电信号的影响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长。 方法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颈肩疼痛患者34例,应用局部振动肌肉刺激仪对斜方肌和肩胛内侧缘进行治疗,每个部位治疗30s,重复3~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h和治疗后6h,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评估患者双侧颈肩部上斜方肌的肌肉状态,包括F-振动频率、D-振幅的对数衰减值、S-动态硬度;采用Noraxon 16通道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双手上举时上斜方肌的sEMG信号,取时域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并比较治疗前后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电信号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即刻患者的F、D、S值(12.55±2.13、0.94±0.16、200.70±55.38)及治疗后2h患者的F、D、S值(12.83±2.22、0.99±0.16、205.80±57.80)均较患者治疗前(15.24±3.22、1.14±0.20、265.50±78.57)明显降低(P<0.05),VAS评分亦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6h与治疗前比较,F、D、S、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上肢上举过程中,治疗后即刻疼痛侧上斜方肌的AEMG(88.50±19.09)较治疗前(48.24±13.41)显著升高(P<0.01),IEMG(404.40±190.04)和MF(0.15±0.15)仍明显高于治疗前(171.00±47.64、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患者的AEMG(79.28±18.18)和IEMG(383.20±191.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h,AEMG、IEMG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次局部振动治疗可以降低颈肩痛患者颈肩部肌肉的硬度,缓解疼痛,激活肌肉收缩强度,治疗效果可以持续2h。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s EMG)信号变化特征,为桥式运动的临床应用提供电生理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例健康同龄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竖脊肌与多裂肌s EMG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配对比较,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值(M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竖脊肌患侧AEMG值大于健侧、患侧MF值均小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多裂肌AEMG值、MF值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桥式运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训练的一种方法,但须注意训练时双侧竖脊肌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正常对照组少年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2—19岁;两组受试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谱面积(SPA)。结果: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AEMG(凸侧106.76±47.73μV/s, 凹侧67.93±26.11μV/s,P<0.01),SPA(凸侧11.01±8.81 m2,凹侧4.38±3.14m2,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椎旁肌左、右侧表面肌电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不对称,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检查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下背痛患者双侧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与肌肉横断面积(CSA)变化差异,分析两者之间变化相关性。 方法 选取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和30例下背痛患者(病例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仪和超声诊断仪分别对2组受试者L5~S1部位双侧多裂肌的AEMG值及CSA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多裂肌AEMG和CSA值的左右侧之间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疼痛侧AEMG和CSA值均小于非疼痛侧,且两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疼痛侧的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766),病例组非疼痛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763);对照组左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807),对照组右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800)。 结论 下背痛患者疼痛侧多裂肌AEMG和CSA值与健侧相比偏小,且双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变化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肘部支撑高度对打字时相关肌肉活动及主观舒适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1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者,分别在离桌面3 cm、0 cm、-3 cm、-6 cm及无支撑5种高度下进行打字,利用双极肌电记录系统采集受试者右侧头夹肌、斜方肌、肱二头肌、桡侧伸肌、指屈肌、桡侧屈肌及指伸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采用问卷调查对受试者颈部、肩部、手前臂及手部在不同支撑高度下的主观舒适性进行评判。 结果肘部支撑高度对斜方肌(F=10.245,P=0.000)、桡侧腕长伸肌(F=6.693,P=0.000)、指伸肌(F=3.580,P=0.013)的标准化AEMG值有显著影响(P<0.05)。斜方肌在无肘部支撑和支撑高度为3 cm时的标准化AEMG值较高,分别为[(174.14±77.50)%]和[(131.02±35.30)%],肘部支撑高度为-6 cm时的标准化AEMG值[(65.00±24.26)%]较小;桡侧腕长伸肌在肘部支撑高度为-6 cm和-3 cm时,肌肉标准化AEMG值较小,3 cm时[(107.91±13.28)%]较高;指伸肌在无肘部支撑和-6 cm高度下的标准化AEMG值分别为[(88.77±14.94)%]和[(91.56±9.88)%],3 cm时[(103.09±7.88)%]较高。在不同肘部支撑高度下,受试者同一部位的主观舒适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肘部支撑高度可改变打字时相关肌肉的AEMG,但对受试者主观舒适性无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与打字姿势和神经肌肉运动控制模式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肌电值(AEMG)与年龄及吞咽模式的关系。 方法选取200名正常成人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将其分为A组(18~30岁)、B组(30~50岁)、C组(50~70岁)、D组(70岁组),4组人数分别为59例、50例、49例、42例。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技术测量受试者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吞咽20 ml水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分析其不同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的情况下,4组受试者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内比较发现,A组及B组受试者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C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28.0±7.8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27.9±7.20)μV]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32.7±9.0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31.6±8.50)μV]与组内空吞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受试者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高于组内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D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均高于组内空吞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 结论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与年龄变化无关,与吞咽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刺激仪经直肠内采集盆底肌静息状态(10 s)、快速收缩(2 s×3)、持续收缩(10 s)时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并对2组盆底肌不同状态下的数值进行分析与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盆底肌静息时的RMS最大值(16.61±2.83)和平均值(13.52±2.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41±5.55)和(3.45±1.5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内比较,持续收缩时RMS最大值(20.24±13.99)和平均值(13.36±2.39)、快速收缩时的RMS平均值(13.40±2.31)与静息时RMS最大值和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表面肌电可作为评定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状况和盆底肌功能的量化指标,对进一步制定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协调训练计划,改善肠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性运动干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非急性期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理疗及推拿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以综合性运动干预,包括自编医疗体操、慢跑、腰背部静力性力量练习和动力性力量练习等。于入选时、干预6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Roland-Morris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定2组患者腰椎功能情况,同时观察2组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及腹、背部肌力恢复情况。 结果干预6个月后发现实验组患者ODI评分为(15.3±2.6)分,RMDQ问卷评分为(6.9±12.6)分,腹肌持续收缩时间为(45.2±12.3)s,背肌持续收缩时间为(40.4±16.20)s,直腿抬高角度为(76.2±5.8)°,上述指标均较入选时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综合性运动干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功效,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具有标本兼治作用,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肱二头肌等张收缩时肌电信号差异,分析PD患者肌电信号特异性,为PD患者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选取22例停药持续24h的原发性PD患者并纳入PD组,同时选取22例年龄、性别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分别完成不负重、1kg负重和2kg负重动态等张屈肘运动,记录其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比较2组对象在不同负重条件下其sEMG线性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与平均功率频率(MPF)]及非线性指标[包括肌电信号复杂度与确定性线段百分比(DET%)]组间差异。 结果在执行等张屈肘运动时,PD组患者肱二头肌在不负重、1kg负重和2kg负重条件下,其AEMG[分别为(90.27±47.54)μV,(145.43±66.44)μV和(184.98±83.65)μV)]和DET%[分别为(91.55±4.41)%,(87.38±7.64)%和(81.92±19.53)%)]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均P<0.05),而MPF[分别为(59.76±19.41)Hz,(62.70±17.36)Hz和(64.36±14.35)Hz)]及肌电信号复杂度C(n)[分别为(0.54±0.08),(0.55±0.09)和(0.57±0.08)]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PD患者在执行等张屈肘运动时,其肱二头肌sEMG信号与健康志愿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该现象可能与PD患者执行等张屈肘运动时其运动单位活动模式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以及不同严重程度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肌电活动特征及姿势异常疾病基础。 方法 本研究选取帕金森病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16导联表面肌电仪器采集研究对象在平躺、站立、行走3种姿势下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外斜肌及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均值。 结果 平躺时帕金森病组腰竖脊肌表面肌电振幅[(18.56±14.57)μV]和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24.00±18.80)μ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站立时帕金森病组腹外斜肌表面肌电振幅[(27.87±11.49)μ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行走时帕金森病组胸竖脊肌表面肌电振幅[(58.74±29.69)μV]和腹外斜肌表面肌电振幅[(59.01±25.20)μ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H-Y分级1~1.5级帕金森病患者仅行走时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55.42±12.34)μ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H-Y分级2~3级帕金森病患者在3种姿势下均有1组或多组躯干肌表面肌电振幅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躯干伸肌及屈肌肌电活动均较正常人同时增多,且疾病程度越严重患者躯干肌受累范围越广泛;本研究为帕金森病早期个体化康复及肉毒毒素注射靶肌选择提供神经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盆底肌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的疗效。 方法选取9例SCI后尿失禁或尿潴留伴尿失禁患者,对其进行系统化盆底肌治疗,包括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运动疗法、行为干预等,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不自主排尿频率及盆底肌肌电压值进行比较。 结果经2~10周治疗后,发现患者平均不自主排尿频率由治疗前8.70(3~14)次/日减少至3.22(1~6)次/日,平均盆底肌电压值由治疗前(7.86±4.02)μV提高至(20.43±7.63)μV。 结论联合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及行为干预对SCI后尿失禁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测量育龄期未生育女性腹直肌间隙(IRD)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330名接受体检的育龄期健康女性,分别于其平卧及屈膝卧位下,采用高频超声探头于脐上3 cm、紧贴脐上缘、紧贴脐下缘及脐下3 cm处测量IRD,即左、右侧腹直肌内缘的距离;于脐水平测量左右侧腹直肌厚度。结果 平卧和屈膝状态下,育龄期未生育女性脐上3 cm处IRD宽度分别为(10.46±3.91)和(10.82±3.87)mm,紧贴脐上缘处IRD宽度分别为(11.84±4.54)和(12.36±4.52)mm,紧贴脐下缘处分别为(9.53±3.72)和(9.76±3.95)mm,脐下3 cm处宽度分别为(5.87±2.46)和(6.13±2.65)mm;其脐上3 cm处左、右侧腹直肌厚度分别为(10.05±1.41)和(10.26±1.40)mm、(9.73±1.24)和(9.85±1.28)mm。屈膝卧位下,各部位IRD宽度(除脐下缘处)大于平卧下(P均<0.05),且IRD宽度在紧贴脐上缘处最大、脐下3 cm处最小((P均<0.001);左、右侧腹直肌厚度在屈膝卧位下大于平卧下(P均<0.05)。结论 超声测量IRD安全、便捷;育龄期未生育女性正常IRD在不同状态及不同位置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侧手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脑卒中后单侧手功能障碍患者3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2组均给予患侧常规手功能训练,每次6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侧手功能训练,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双侧手屈曲动作下及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积分肌电值(iEMG),并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患侧手运动功能。 结果 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训练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52.88±7.76)和(56.69±8.66)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9.19±4.34)和(40.44±5.27)μV,较治疗前[(38.37±5.84)和(27.88±4.84)μV;(20.31±3.66)和(17.75±5.74)μV]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44.60±8.19)μV和(39.20±8.55)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5.27±4.40)μV和(25.73±6.45)μV;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手屈曲动作下伸指肌的iEMG值有显著改善(P<0.01),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及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亦有明显改善(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间上述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屈曲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和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背伸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FMA-UE总评分[(25.12±6.84)和(20.47±5.9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17.94±7.35)和(15.67±5.92)分]有显著提高(P<0.01);训练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手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关突出髓核占位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程度及手法治疗的观察比较多见,尚缺乏从突出髓核内压力入手的相关量化研究.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对神经根受压程度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空军总医院全军正骨疗法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3-12空军总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正骨疗法中心行手法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干预①30例手术患者根据直腿抬高试验分为直腿抬高阳性组、直腿抬高阴性组,测量术中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大小;手术前后直腿抬高高度.②15例手法治疗患者,手法治疗后当即测量直腿抬高高度的变化.③椎间盘突出髓核大小测量为CT和/或MRI上横截面椎间盘突出顶点到椎体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内压力,突出髓核大小.②患者直腿抬高高度.结果纳入30例手术治疗患者,15例手法治疗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内压力,突出髓核大小手术患者直腿抬高阳性组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2.119±0.753),(0.483±0.420)kPa,P<0.01].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患者突出髓核大小无明显差异[(4.688±1.991),(4.857±2.033)mm,P>0.05].②患者直腿抬高高度手法治疗患者治疗后直腿抬高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54.000±16.388)°,(72.668±15.338)°,P<0.01],手法治疗前后CT或MRI显示突出髓核大小无改变(P>0.05).结论①椎间盘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内压力有关,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大时患者直腿抬高受限,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小时直腿抬高不受限.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大小尚未见明显影响.②推测手法治疗可以通过降低突出髓核内压力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受压,可能不是仅依靠改变突出髓核空间占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 方法 选取产后2个月至半年、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5 cm的产妇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腹直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包括传统腹部运动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产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检查法测量2组产妇的腹直肌分离距离,使用软尺测量产妇的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的腰痛程度。 结果 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0.87±0.02)及VAS评分[(0.4±0.9)分]改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恢复,改善产妇腰臀比及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研究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可回纳性,指导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的病例选择,方法:对166例行PLD治疗的病例做了生物力学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轴位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蹲抱膝,前屈背伸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轴位牵拉健侧下肢状态下患侧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牵拉痛减轻者,行PLD治疗的疗效优于轴位牵拉健侧下肢患侧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牵拉痛仍存在或加重者,下蹲抱膝前曲时患侧下肢放射痛减轻或立位前曲时下肢疼痛减轻,同时背伸时疼痛仍然存在或略有加重者,这类患者的PLD疗效高。结论:轴位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蹲抱膝,前屈背伸试验有助于术前合适病例的选择,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