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的水平在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2月在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62~76岁,平均(65.4±6.3)岁,分别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手术前后不同时期血清CEA、IL-2和CA72-4水平,并与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胃癌患者血清IL-2、CEA、CA72-4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P〈0.01);CEA阳性组的IL-2阳性率明显高于CEA阴性组,分别为78.57%和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72-4阳性组的IL-2阳性率明显高于CA72-4阴性组,分别为81.25%和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术前血清IL-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血清CEA和CA72-4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术后水平逐渐升高,术后6月时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CEA和CA72-4水平术后逐渐降低,术后6月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可以与CEA、CA72-4作为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的诊治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全麻期间持续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后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盐酸右美托咪定)32例和对照组(氯化钠)31例;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以及围手术期β-EP、TNF-α、IL-6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拔管即刻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且明显高于同时段治疗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组内各时段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拔管即刻、术后1d、术后2d患者血清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拔管即刻、术后1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其中对照组麻醉后各时段β-EP、TNF-α、IL-6水平均高于治疗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各时段血清β-EP、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全麻期间持续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能够维持有效缓解手术刺激所致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预后和转归,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细胞N子IFN-γ、IL-4和TGF-β水平变化。方法:选取胃癌患者40例为胃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胃癌组患者手术前后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清IFN-γ、IL-4和TGF-β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I~Ⅱ级组和Ⅲ~Ⅳ级组血清IFN-γ、IL-4和TGF-β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Ⅱ级组比较,Ⅲ~Ⅳ级组血清IFN-γ、IL-4和TGF-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患者血清IFN-γ、IL-4和TGF-β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患者血清IFN-γ、IL-4和TGF-β彼此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和TGF-β水平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血清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对认识胃癌的发病机理及疗效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BC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IL21、IL6、TGFβ)的表达,探讨Th17/CD4+T细胞在PB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6例PBC患者(PBC组),20例HBV患者(HBV组)和20例健康人群(HC组)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3组患者血清IL-17、IL-23、IL-21、IL-6、TGFβ的水平,比较3组间的表达情况.结果 PBC患者血清IL-17、IL-23、IL-21的表达明显高于HBV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PBC组IL-6、TGFβ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与HB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CD4+T细胞及其分泌的特异细胞因子在PBC的免疫发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五羟色胺(5-HT)及炎症因子(IL-8、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8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5-HT水平[(21.9±8.2)nmol/L]小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5-HT水平[(27.6±9.7)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8及IL-1β水平分别为(3.12±1.29)ng/L、(0.53±0.13)μg/L,均小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8及IL-1β水平[(3.81±1.27)ng/L、(0.65±0.2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5-HT水平,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清IL-8及IL-1β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漂移情况。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163例,胃癌患者24例,肠癌患者80例,另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试验。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BA)检测两组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与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5(IL-5)、白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食管癌组的IL-5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IFN-γ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IL-5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和肠癌患者为Th2上漂,胃癌患者为Th1、Th2双上漂。结论分析细胞因子漂移变化特点,以了解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功能状况,能为术前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水平结合有无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探讨其变化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慢性胃炎31例、胃溃疡30例、胃癌27例患者同时进行电子胃镜、^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血清CRP浓度的检测。结果:胃溃疡组血清CRP浓度水平(9.24mg/L)高于慢性胃炎组血清CRP水平(2.8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CRP水平(35.19mg/L)高于慢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与胃癌组HP检出率比较及胃溃疡组与胃癌组HP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慢性胃炎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略高于HP阴性血清,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高于HP阴性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略高于HP阴性血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RP及HP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胃癌早期诊断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对良恶性胃疾患的鉴别诊断;胃溃疡组CRP水平与有无HP现症感染有关,慢性胃炎组和胃癌组CRP水平与HP现症感染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h17相关细胞因子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将40例斑秃患者分为活动期组20例和稳定期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3的水平,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分析IL-17和IL-23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斑秃活动期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稳定期组血清IL-17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活动期组血清IL-2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斑秃稳定期组血清IL-23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患者血清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0,P〈0.01)。结论斑秃的发病可能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平衡失调有关,表现为Th17相关细胞因子反应亢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需要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1 d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仅滴注能全素。疗程均为7 d。术前1 d及术后1和7d,分别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 d,两组血清IL-2、IL-4、IL-10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7 d,研究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上升,与本组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和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IL-2、IL-4、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术后7 d,研究组IL-2、IL-4、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本组术后1 d及对照组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通过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mRNA的表达,使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回复正常,对胃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性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痛风患者不同阶段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37、IL-1β及IL-18水平,探讨IL-37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0例初发痛风患者(痛风组,急性发作期和完全缓解期)、2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37、IL-1β及IL-18的水平,比较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和完全缓解期各指标的表达差异,以及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完全缓解期与其他两组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急性发作期患者IL-37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L-1β和IL-18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IL-1β和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37的水平仅略高于完全缓解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IL-37、IL-1β及IL-18水平均高于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缓解期仅IL-37水平高于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IL-37水平与其ESR、CRP、IL-1β、IL-18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IL-37可能作为一个抑炎因子参与了痛风的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血清IL-1β、IL-2、IL-6及TNF-α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2、IL-6及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组血清IL-1β水平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IL-6、TNF-α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存在免疫激活现象,IL-1β可能作为一种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47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70mg,连续治疗15d后对2组治疗有效率、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转正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进行评定,并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外周血清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以及外周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和CD14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转正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单个核细胞TLR4和CDl4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显著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介质和外周单个核细胞TLR4和CD14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血清IL-1β、IL-2、IL-6及TNF-α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2、IL-6及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组血清IL-1β水平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IL-6、TNF-α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存在免疫激活现象,IL-1β可能作为一种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胸苷激酶(TK1)水平对胃癌诊断及手术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35例健康查体者和68例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比较43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血清TK1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TK1水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与胃癌患者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相关;Ⅳ期明显高于Ⅲ期、Ⅲ期明显高于Ⅱ期、Ⅱ期明显高于Ⅰ期、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分化程度较好胃癌患者;术后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检测血清TK1水平对胃癌诊断、预测病情进展、疗效等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淀粉蛋白A(SAA)水平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40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A组)、40例动脉狭窄患者(B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IL-1β、SAA水平.结果 A、B组IL-1β、SA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A组IL-1β水平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则明显低于B组(P<0.05);A、B组的IL-1β和SAA呈明显正相关(P<0.05),对照组的IL-1β和SA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L-1β、SAA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可作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瘦素(Leptin)与炎症因子TNF-α、IL-lβ、IL-6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UC患者(活动期34例,缓解期26例)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瘦素、TNF-α、IL-lβ、IL-6的水平,分析瘦素与这些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UC活动期患者血清瘦素、TNF-α、IL-lβ、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UC缓解组(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增加,轻、中、重度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活动期组血清Leptin水平与TNF-α、IL-lβ、IL-6均呈正相关(P〈0.01),而UC缓解期组血清Leptin水平与TNF-α、IL-lβ、IL-6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Leptin作为炎性反应中的协同因子,与TNF-α、IL-1、IL-6等促炎因子相互作用,参与UC的发病过程,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涛 《中外医疗》2012,31(22):64+66-64,6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GF-β1、CTGF和VEGF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7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同时选取79例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手术前后血清TGF-β1、CTGF和VEGF浓度,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后血清TGF-β1、CTGF和VEGF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血清TGF-β1、CTGF和VEGF的浓度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TGF-β1、CTGF和VEGF可能对早期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血清清蛋白(ALB)指标之间关系,探讨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相关因子与低血清清蛋白血症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MHD患者,并根据ALB水平分为两组:ALB〈35g/L组(20例)和ALB≥35g/L组(14例),检测CRP、IL-1、IL-6、ALB水平,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MHD患者中CRP、IL-1、IL-6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ALB〈35g/L组CRP、IL-1、IL-6水平较ALB≥35g/L组可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IL-1、IL-6分别与ALB呈负相关(P〈0.01,P〈0.05)。结论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炎性细胞因子可能与低血清清蛋白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洪燕 《现代医学》2014,(8):909-912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对湿疹的疗效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湿疹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湿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各48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咪唑斯汀组口服咪唑斯汀10 mg·次-1,1次·d-1;西替利嗪组口服西替利嗪10 mg·次-1,1次·d-1。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5、TNF-α、IFN-γ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L-4、IL-5、IFN-γ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5、IFN-γ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血清IL-4、IL-5水平明显低于西替利嗪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替利嗪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湿疹的治疗应优先选择那些对Th1/Th2失衡改善作用明显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刘薇 《四川医学》2010,31(3):331-33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IL-18、CRP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7月~2009年7月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浆IL-18、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及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治疗后CRP及IL-18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RP及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治疗ACS,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浆CRP和IL-18的表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