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做了CT常规及灌注成像检查,对其中11例患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的比值(病侧/健侧)进行测量。结果 11例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最大为72.21ml,最小为13.68ml,血肿平均体积为26.83ml。rCBF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低灌注梯度11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F减低区;rCBV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低灌注梯度10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V减低区;血肿周围高灌注1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V增高区;同侧半球低灌注2例,表现为血肿侧脑组织rCBF、rCBV大面积减低区;时间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TTP延长11例,MTT延长10例;血肿边缘区rCBF显著低于外层区rCBF;边缘区MTT、TTP明显长于外层区MTT、TTP;血肿外层区rCBF、rCBV与血肿边缘区rCBF、rCBV呈线性依从性改变。血肿周围(边缘区和外层区)rCBV与血肿体积有明显的相关性,r边缘区=0.764,r外层区=0.703(双侧),P值均〈0.05。血肿周围rCBF、rCBV、MTT和TTP与症状出现至行CT灌注扫描间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脑出血亚急性和慢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依然存在低灌注梯度,低灌注区脑血流变化与血肿体积密切相关。CT灌注成像可清晰地显示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可为脑出血个体化救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0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动态CT灌注成像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患者作了CT灌注成像和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F)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比值(病侧/健侧)测量。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包括Ⅰ1期:TTP延长,MTT、rCBF和rCBV正常;Ⅱ2期:TTP和MTT延长,rCBF正常,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Ⅱ1期: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rCBV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Ⅱ2期:TTP、MTT延长,rCBF和rCBV下降。结果 Ⅰ1期4例,CT灌注成像见脑局部TTP延长,MTT、rCBF和rCBV正常。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1.00、1.00、1.00和1.30。Ⅰ2期13例,表现为脑局部TTP和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8/13)或rCBV轻度增高(5/13)。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1.00、1.03、1.38和1.30。Ⅱ1期8例,CT灌注成像见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rCBV正常(3/8)或轻度下降(5/8)。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0.56、0.94、1.49和1.47。Ⅱ2期4例,表现为脑局部区域TTP、MTT延长,rCBF和rCBV下降。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0.42、0.59、1.57和1.55。3例CT灌注参数图未见异常区域。结论 动态CT灌注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可根据各种参数的比值及相互关系提供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功能信息。脑梗死前期的影像学分期可以区分低灌注所致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史或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50例患者分别行CTP和CTA扫描,评价CTP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造影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36例TIA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具有显著性意义,rCBF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34例梗死组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有显著性意义,rCBF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TP联合CTA可以同时判断颈内动脉狭窄和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肿周围组织脑水肿形成机制及其与局部脑血流变化间的关系,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雄性大鼠70只,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分别将40山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通过计算机辅助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灌注参数进行相对值(病侧/健侧)测量,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鼠脑注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梯度,血肿周围rCBF呈波动性改变,注血后1h rCBF降至最低,以后逐渐回升,分别于注血后6h和24h2次回升至峰值,并随后再度下降;血肿周围rCBV在注血后1h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增加,并于注血后24h增加至峰值;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在注血后24h最高,并延续至72h;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与血肿边缘区rCBV具有明显相关性,r=0.372(单侧),P〈0.05。结论 血肿周围组织脑水肿的形成是血脑屏障破坏、细胞毒性水肿及渗透性活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出血早期rCBF下降以及rCBV代偿性增加在脑出血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T灌注成像是活体下研究血肿周围脑血流变化与脑水肿形成机制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脑CT灌注成像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120例脑出血患者分期单次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以及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四组患者灌注参数图示脑出血后MTT明显延长,7天时达高峰,后逐渐缩短;TTP的变化趋势接近MTT;rCBF7天时最低,后逐渐升高;rCBV的变化趋势接近rCBF。同一参数各组间比较及4个参数各组间经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均得出,P〈O.05,各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肿周围组织血流量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与临床研究中显示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过程相一致。脑血流的波动性改变反映了脑出血发生后血肿周围组织继发产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动态CT脑血流灌注定量分析可提供脑组织微循环血液动力学定量信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同时反映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 雄性大鼠70只,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将其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分别将40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各组动物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进行观察,并与HE染色和红四氮唑(TTC)染色标本对照。通过计算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灌注CT参数图,并对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进行相对值(病侧/健侧)测量。结果 注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梯度,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CBF)呈波动性改变,在注血后1h rCBF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回升、下降,分别于注血后6h和24h2次回升至峰值。TTC染色血肿呈黑褐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病理学检查显示在出血灶与正常脑组织间存在过渡带即血肿周围区,周围区内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出血灶周边可见毛细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对照组CT灌注成像、TTC染色和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方法稳定可靠,能准确反映脑出血周围脑组织异常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是活体研究脑出血周围脑组织损伤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狭窄组)和无狭窄者12例(对照组)行DSC-MRI。测定两组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后区患侧与健侧或左侧与右侧的MTT、rCBF、rCBV比值。结果:对照组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在0.94~1.07之间。狭窄组中5例大脑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0例分水岭区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7例未见异常灌注区域。两两比较狭窄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是决定脑灌注表现的唯一因素。综合考虑脑灌注表现及临床表现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acut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hICH)血肿周围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研究,验证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方法 对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33~74岁,平均55.08岁)临床及CT确诊为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h,平均14.88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内部、血肿周围、远隔区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结果 shICH血肿灌注参数伪彩图从血肿中心到外周色差呈阶梯样分布.血肿周围组CBV值为(1.61±1.53)ml·100g-1、CBF值为(16.48±17.38)ml·100g-1·min-1),低于对侧镜像区(ZCBV=-2.603、ZCBF=-4.178,P<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延长(t=4.747,P<0.05).方差分析显示血肿内部、血肿周围组及远隔区组灌注参数MTT及相对值rCBF、rCBV、rMTT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TT=9.043、FrCBV=38.031、FrCBF=25.023、FrMTT=12.486,P<0.05),进一步LSD分析,血肿周围组与远隔区组MTT、rMTT、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rCB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秩和检验显示血肿周围组CBF明显低于远隔区组(Z=2.288,P<0.05),但两组间CBV均值差异无显著性(Z=-0.357,P>0.05).结论 CTP可反应shICH血肿周围低灌注状态,但没有证据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 从微循环的角度探讨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及星形细胞与脑局部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和脑局部星形细胞水肿模型,在动态CT脑灌注成像检查后处死,分别作灌注CT参数图、红四氮唑(TTC)染色、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观察。脑局部低灌注模型作了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比值(病侧/健侧)测量。结果 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实验组的rCBF和MTT参数图显示病变侧低灌注区,rCBV和TTP参数图未见异常。rCBF、rCBV、MTT和TTP的比值范围分别为:0.39~0.55、0.92~1.00、1.20~1.50和1.00~1.00。电镜见星形细胞水肿,肿胀的星形细胞足板挤压毛细血管使管腔狭窄或闭塞;神经元表现正常或有轻度可逆损伤。假手术组各个参数图、TTC染色、电镜以及光镜未见异常。大鼠脑局部星形细胞水肿模型实验组4只大鼠的rCBF和MTT参数图均见星形细胞水肿所造成的局部低灌注带和局部MTT延长区域,其中3只rCBV参数图显示异常低灌注区,2只TTP参数图显示TTP异常延长区域。rCBF、rCBV、MTT和TTP的比值范围分别为:0.25~0.44、0.70~1.01、1.20~2.00和1.02~1.45。电镜观察到星形细胞水肿,足板不同程度的肿胀,极度肿胀的星形细胞足板挤压毛细血管使管腔狭窄或闭塞;神经元基本正常或仅有核膜凹陷。对照组的CT灌注成像、TTC染色、电镜和光镜均未见异常。结论 rCBF下降到电衰竭阈值和膜衰竭阈值之间时,星形细胞可以作出比神经元更为迅速的反应,即星形细胞水肿。星形细胞足板肿胀使得毛细血管的管腔变窄,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加重脑局部的缺血缺氧。动态CT脑灌注成像可清楚地显示上述状态下异常血液动力学变化,rCBF与rCBV之间的变化关系可提示脑缺血区微循环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性脑缺血的CT灌注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资料与方法 搜集25例具有临床及影像资料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慢性进展性闭塞的病例,取双侧大脑中动脉支配镜像兴趣区各灌注参数值行配对t检验.结果 患侧与对侧之间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对侧之间局部脑血容量(rCB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缺血的CT灌注特征是:rCBF下降、MIT及TTP延长,rCBV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发展进程及其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对70只大鼠于术后1h、3h、6h、12h、24h、48h和72h7个时间点,利用GEL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灌注成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大鼠脑TTC染色、HE-染色以及超微结构改变进行比较。结果大鼠脑血肿周围可见明显的低灌注梯度,血肿周围rCBF和rCBV显著降低,MTT延长。TTC染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HE-染色可见血肿周围区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灶周边毛细血管增生伴炎细胞浸润。电镜观察显示,注血早期血肿周围组织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改变不明显,髓鞘板层松散;随着注血后时间延长,血肿周围组织损伤呈渐进性加重,星形细胞肿胀明显,神经细胞出现变性,髓鞘板层发生局部断裂、崩解。结论大鼠脑注血早期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的显著降低引发了血肿周围及远隔区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注血后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细胞损伤呈进行性加重,血肿周围存在涉及多种细胞损伤机制的半暗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评价家兔急性脑出血针刺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25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对照组10只,针刺治疗组10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复制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针刺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每隔24 h针刺一次,分别于造模后2 h、3 d和7 d行PWI检查,观察血肿周围及对侧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并记录相应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兔脑出血模型建立后2 h即可观察到脑灌注损伤改变,针刺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血肿周围及对侧血流灌注的改善更加明显,即不同时间点MTT较模型对照组缩短、rCBF较模型对照组增加,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1,P<0.01)。结论:PWI能够客观评价针刺干预家兔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机制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通过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A一站式扫描,对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作用进行评价,为临床血管再通治疗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对40例经颈部血管超声或头颈CTA检查确定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率>70%)行320排CTPI检查,重建灌注参数图及4D-CTA图。在基底节层面选取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及前、后分水岭区作为感兴趣区行灌注参数测量,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对患侧与健侧的各项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根据CTA图将Willis环分为开放组及未开放组,对两组的dTTP(患侧TTP-健侧TTP)、dMTT、rCBF(患侧CBF/健侧CBF)及rCBV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比分析两组间各个兴趣区的缺血程度(rCBF<80%为重度,>80%为轻度),评价Willis的代偿能力。结果:与健侧比较,患侧脑区MTT、TTP延长,CBV增大,CBF略下降,其中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前、后分水岭区CBV、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供血区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lis环未开放组各兴趣区dTTP、dMTT、rCBV和rCBF均高于开放组。仅前分水岭区的脑缺血程度与Willis环是否开放有相关关系(P=0.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的患侧脑组织MTT、TTP延长,部分脑区CBF下降,处于低灌注状态;Willis环对患侧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在前分水岭区代偿作用明显;CTPI可以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提供血管再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CT血管造影与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64-SCTP检查及头颈部64层CT血管造影(64-SCTA)检查,前循环TIA11例,后循环TIA9例,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20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但有13例CT脑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0例前循环TIA患者发现灌注异常区,TTP、r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3例后循环TIA患者发现枕叶有灌注异常;CTA发现10例前循环血管狭窄,6例后循环血管狭窄。结论:脑64-SCTP成像可以多参数评估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TTP及MTT最敏感,CBF次之;脑64-SCTP结合头颈部CTA,对TIA病因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PWI及不同b值DTI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脑常规MRI显示无明显缺血改变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PWI及不同b值(3100~400 s/mm2)DTI成像,以健侧脑组织为对照,分析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白质MTT、rCBV、rCBF、TTP及不同b值ADC、FA值变化.结果 患侧脑白质MTT、TTP值较健侧延长(P<0.05), rCBF较健侧减小(P<0.05),患侧rCBV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b值自3100~1000 s/mm2,患侧ADC值大于健侧(P<0.05);b值等于700、400 s/mm2时,患、健侧ADC值无统计学差异;b值自3100~1300 s/mm2,患侧FA值小于健侧(P<0.05),b值自1000~400 s/mm2,两侧FA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常规MRI显示无明显缺血改变的脑动脉闭塞患者,MTT、rCBF、TTP可敏感地检测其灌注异常,高b值较常规b值ADC、FA值能够更敏感地探测其弥散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新疆兵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46例发病24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一站式头颅CT平扫、全脑灌注(CTP)及血管成像(CTA)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并于入院后3天内完善MRI.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对CTP、4D-CTA及MRI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患侧灌注区与镜像灌注区各参数值得差异,对相对灌注参数(rCBF、rCBV、rMTT、rTTP)与NIHSS评分、mRS评分之间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灌注图像,患侧灌注区与镜像灌注区各参数(CBF、CBV、MTT、TTP)的比较,其中MTT、TT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相对灌注参数rTTP与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具有相关性(p=0.042,p=0.001).4D-CTA发现28例卒中患者相应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其中6例患侧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全脑灌注CT联合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提供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血管情况、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MTT、TTP值差异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CT灌注(64-SCTP)成像对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64-SCTP检查及头颈部64层CT血管造影(64-SCTA)检查,其中,前循环TIA 11例,后循环TIA 9例,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0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P有13例CT脑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0例前循环TIA患者发现灌注异常区,TTP、r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3例后循环TIA患者发现枕叶有灌注异常;CTA发现10例前循环血管狭窄,6例后循环血管狭窄;结论:脑64-SCTP成像可以用于评价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脑64-SCTP结合头颈部CTA对TIA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的MR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MR脑灌注成像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8例单侧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MR脑灌注成像检查,得出有关脑灌注参数图,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TTP)图,对灌注成像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28例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均发现病变侧灌注异常,病变侧rCBV、rMTT和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rCBF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MTT和TTP图显示病变侧较对侧明显延迟,24例仅累及MCA供血区,4例同时累及MCA和分水岭区.结论:PWI检查能够显示单侧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CT灌注成像对脑肿瘤瘤周水肿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半定量估计脑肿瘤瘤周水肿的灌注状况。方法 应用SomatomPlus4螺旋CT机,对21例脑肿瘤瘤周水肿患者[脑膜瘤4例,胶质瘤(Ⅲ~Ⅳ级)7例、转移瘤10例]进行CT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分别计算瘤周水肿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与对侧脑白质和不同肿瘤瘤周水肿间的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脑膜瘤和转移瘤瘤周水肿的rCBF和rCBV明显低于对侧脑白质(rCBF:t=2 .92和3 .82,P值均<0. 05, 0. 005;rCBV:t=2 .42和3. 53, P<0 .05, 0 .01),胶质瘤瘤周水肿的rCBF和rCBV与正常脑白质无明显差别(t=1 .00和1 .33, P值均>0 .05)。瘤周水肿区与对侧正常脑白质rCBF、rCBV比值,脑膜瘤和转移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23和0. 73, P值均>0 .05),胶质瘤明显大于脑膜瘤和转移瘤(t=3 .05和3. 37, P<0 .01, 0 .005)。结论 脑膜瘤和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rCBF、rCBV显著降低,而胶质瘤瘤周水肿区接近或高于对侧脑白质,CT灌注能定量脑肿瘤瘤周水肿血流灌注状况,有助于肿瘤的鉴别和随访。  相似文献   

20.
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SomatomPlus 4螺旋CT扫描机 ,对 1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 (其中脑膜瘤复发 2例 )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经灌注软件处理 ,使用 2 5 6彩色直观地显示脑组织中血流灌注图 ,并计算出局部脑血流量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 ,并与对侧脑组织灌注参数和肿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脑膜瘤的rCBV、rCBF值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rCBV分别为 (16 12 5± 12 135 )ml/ 10 0g与 (2 15 8± 1 345 )ml/ 10 0g ;rCBF分别为 (89 6 2 7± 6 3 193)ml-1·10 0g-1·min-1与 (2 5 5 99± 9 2 6 6 )ml-1·10 0g-1·min-1,P值均 <0 0 0 2 ]。脑膜瘤的MTT值也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分别为 (9 2 0 3±4 4 34)s与 (3 85 7± 2 2 90 )s,P值均 <0 0 0 1]。 7例不典型脑膜瘤的rCBV、rCBF和MTT值明显高于 4例典型脑膜瘤 [rCBV值分别为 (2 0 94 8± 9 4 2 4 )ml/ 10 0g与 (4 0 15± 2 4 5 4 )ml/ 10 0g ,P <0 0 1;rCBF值分别为 (115 76 6± 6 8 0 92 )ml-1·10 0g-1·min-1与 (32 113± 4 90 4 )ml-1·10 0g-1·min-1,P <0 0 5 ;MTT值分别为 (10 35 2± 3 74 4 )s与 (4 6 85± 0 912 )s,P <0 0 1]。 2例复发脑膜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