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30-531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的安全性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临床常规抗哮喘治疗,同时观察组患儿接受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P<0.05);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1例声嘶,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可增强患儿免疫力,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茵栀黄口服液、培菲康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对分析其对T细胞亚群的具体影响。方法将240例黄疸新生儿纳入本研究,依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观察组120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对照组12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和T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CD_3~+、CD_4~+、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67%)(P0.05)。结论对黄疸新生儿予以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其T细胞亚群状态,逐渐增强新生儿患者的免疫功能,可加强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俞募穴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口服玉屏风颗粒,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穴针刺疗法,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及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值、T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值、T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均有改善,两组患儿疗效相当(P0.05);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患儿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89.39%,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俞募穴针刺可以防治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以增强患儿体质,改善免疫功能,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为临床提供特色技术和诊疗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甘草锌颗粒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慢性腹泻(CD)的应用效果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儿科126例C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两组均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加服甘草锌颗粒。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锌水平、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_3~+ CD_4~+ CD_8~+和CD_4~+/CD_8~+)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锌、CD_3~+、CD_4~+和CD_4~+/CD_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_8~+和炎性因子(IL-6、IL-10、CRP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锌颗粒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提高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疗效,增加血锌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831-833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对原发性肝癌围术期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旨在寻找该类患者围术期影响较轻的麻醉方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各70例,将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的患者35例设为A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患者35例设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在围术期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T 1、T2时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明显低于T0时(P<0.05);B组T1、T2时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A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患者T2、T3血浆IL-4、IL-10、HMGB1及VEGF-1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T1、T2、T3时血浆IL-6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可明显降低手术对患者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C3、C4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疗程后检测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及C4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各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D_3~+、CD_4~+细胞及CD_4~+/CD_8~+值、补体C3、C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CD_8~+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1)。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各指标明显下降(P0.01),CD_4~+细胞、CD_4~+/CD_8~+值及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D_8~+细胞明显下降(P0.01);治疗2个疗程后,肝功能各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及C4水平均进一步改善(P0.01),趋向于正常。同时,研究期间观察组患者并未出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给予抗病毒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C3、C4水平得到改善,免疫功能恢复,有益于病毒清除和病情控制。  相似文献   

7.
检测了各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生IL-2的水平、T细胞亚群和抑制性T细胞(Ts)功能。急性组由血吸虫抗原诱生出高水平的IL-2,CD_3~+、CD_4~+和CD_8~+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其中IL-2水平与CD_4~+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慢性和晚期组由血吸虫抗原诱生的IL-2水平显著低于急性组,但明显比对照组高,CD_3~+T细胞百分比和CD_4~+/CD_8~+比值降低,CD_8~+T细胞百分比和Ts功能升高,IL-2水平与CD_8~+T细胞百分比和Ts功能呈负相关,其中晚期组由PHA诱生的IL-2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饮食指导、美沙拉嗪、维生素C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1个月(T1)、3个月(T2)后炎症因子IL-6、CRP、TN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两组T1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低于T0,T2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低于T0、T1,各时间点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T2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高于T0,T2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高于T0、T1,两组T1血CD_8~+水平低于T0,T2血CD_8~+低于T0、T1,各时间点血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T2时,CD_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T2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助于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的疗效以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8例再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4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雄激素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免疫抑制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治疗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CD_3~+、CD_4~+、CD_4~+/CD_8~+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2、TNF-α、s F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INF-γ水平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抑制法治疗再障患儿的效果更好,可调节患儿的免疫T细胞亚群情况和血清因子水平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0 g·kg~(-1)·d~(-1)治疗,观察2组治疗2周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8~+、CD_4~+、CD_4~+/CD_8~+)变化及治疗4周后心肌酶(CK、CK-MB、LDH)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CD_3~+、CD_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_4~+、CD_4~+/CD_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CK、CKMB、LDH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T淋巴细胞亚群和心肌酶有明显的影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RSV毛支 )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对 12例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患儿 (毛支组 )和 1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婴幼儿 (对照组 )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 (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IFN -γ和IL - 4进行检测。结果 毛支组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2 ,0 0 1) ,CD3+T、CD4 +T、CD4 +T/CD8+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毛支组IFN -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 4,IL - 4/IFN -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0 0 1) ,且IFN -γ与IL - 4呈负相关 (r =- 0 81,P <0 0 5 ) ;毛支组中特应征 +患儿与特应征 -比较 ,前者IFN -γ明显降低 (P <0 0 1) ,IL - 4和IL - 4/IFN -γ明显增高 (P <0 0 1,0 0 5 )。结论 RSV毛支急性期存在Th1/Th2 平衡紊乱 ,表现Th2 优势应答 ,与遗传特应征与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有一定关系 ,同时NK和CD8+T细胞在RSV毛支免疫发病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IP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IP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以及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并观察CD4+/CD8+和Th1/Th2比值变化。2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IPF组患者CD4+以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CD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PF组患者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过强和Th2型免疫优势可能参与IPF发病,这将为IPF的诊断和细胞因子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G Zhao  R Fu  C Yang  C Luo  F Li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1):93-4, 97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imetidine treatment on cellular immunity in children with Henoch-Sch?nlein purpura. T cell subset was detected by double marker flow cytometry and the level of IL-2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measured by MTT method, before and after cimetidine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D3+, CD4+ T cell subset, CD4+/CD8+ ratio, and blood IL-2 level in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D8+ T subset after the treatment.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imetidine can promote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especially TH1 lymphocyt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7例,重型乙型肝炎组8例,急性乙型肝炎组5例)和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夹心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IL-2、IL-4及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血清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P<0.05),IFN-γ水平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L-4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HBV感染慢性化可能与Th2细胞因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患者免疫功能与其氧化应激状态的关系.方法 40例ESRD患者分为血液透析治疗组(HD组)和非血液透析治疗组(NHD组),每组20例;以同期接受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集各组静脉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计数及亚群分选,计算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及其与其他T细胞亚群(CD8+T细胞)的比值(CD4+/CD8+);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NC组比较,HD组和NHD组的CD3+、CD4+ 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CD4+ T细胞凋亡率上升,增殖率下降;IL-4含量增加,IFN-γ含量减少;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D组与NHD组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4+ T细胞凋亡率和IL-4、 IFN-γ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ESRD患者中,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与其细胞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与细胞增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CD4+T细胞凋亡率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与血清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含量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结论 ESRD患者(尤其是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且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同时,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可能是通过诱导CD4+T细胞过度凋亡和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脓毒症的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脓毒症病人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塞来昔布组,28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4例).比较和分析入组病人的基线资料、疗效及预后相关指标和治疗前后的感染、炎症指标及T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总住院时间和治疗1周后的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2组病人的感染、炎症指标及T细胞亚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周后,观察组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另外,治疗1周后,观察组病人的CD4+、CD4+/ 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则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塞来昔布能够通过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脓毒症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应答变化与支气管哮喘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95例为对照组,记录研究对象辅助性T细胞1 (T helper cells 1,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比例,记录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L-4、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2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测定研究对象血液中CD3+、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结果观察组Treg和Th1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Th2和Th17细胞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CD4+/CD8+、Th17/Treg和Th1/Th2比值较健康人群发生变化,支气管哮喘疾病的进展可能与这些细胞免疫应答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细菌移位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7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 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肠内营养,持续2 周。入院时及治疗2 周后,采用流式细胞微球列阵(CB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2 周后,观察组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内毒素、D- 乳酸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外周血CD3+、CD4+ T 淋巴细胞比例,CD4+/CD8+ 比值高于对照组,CD8+ T 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可缓解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抑制肠道菌群移位,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近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以及外周血中CD4~+T、CD8~+T细胞频率变化,以明确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的46例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者,应用随机方法分为血必净组各23例,两组患者基本治疗均予以积极液体复苏、抗感染、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血必净组患者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静脉输注治疗,用法为血必净100m L加入100m L生理盐水中,使用频率为q12h,连续应用7d。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6、IL-10、TNF-a分子水平,应用FACS方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4~+T、CD8~+T细胞频率的变化。同时监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胸片、应用呼吸机时间等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血必净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清中IL-6、TNF-a水平在血必净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在血必净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CD8~+T细胞频率在血必净治疗组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必净治疗组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_2/FiO_2)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但血必净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血必净治疗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较对照组降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应用血必净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控制肺部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