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动脉瘤患者共50例,上述患者麻醉成功后,实施全身肝素化,在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股动脉插管,行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结果本组50例共有59枚动脉瘤,上述患者均成功实施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或者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栓塞后给予脑血管造影观察显示动脉瘤腔内填塞满意。50例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但给予相应处理后缓解,无术中出血患者,无脑梗死发生患者,无1例患者手术期间死亡。结论实施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或者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局麻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性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直至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结果 10例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栓塞完全.术后2周痊愈出院,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种安全、疗效可靠、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本地区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用性.方法 使用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21例,并与17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介入组疗效明显高于手术组,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低于手术组.结论 动脉瘤腔弹簧圈栓塞术疗效优于外科手术治疗,为本地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伟  赵春燕  邵磊  郑晓文 《天津医药》2005,33(4):222-222
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但由于有些动脉瘤位置深在或处于重要的功能区而不宜手术治疗。我院对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微弹簧圈及球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梁  翟凌云 《云南医药》1997,18(6):494-495
目的报告开展用微弹簧圈(spiral)和球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一年追踪观察。方法本组用微弹簧栓及球囊栓塞8例8个颅内动脉瘤。采用改变wilis环血液动力学新方法做全脑血管造影,显示交通动脉。结果新的造影方法增强了动脉瘤的显示和检出率。8例一次栓塞成功,5个闭塞100%,1例一月后复发。结论微弹簧栓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创伤性小,不开颅、并发症少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刘涛 《中国医药》2008,3(12):761-762
目的探讨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结合小骨窗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去骨瓣减压、腰椎穿刺置管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在栓塞过程中无动脉瘤破裂、裁瘤动脉闭塞等情况发生。动脉瘤栓塞程度均达95%以上。优良加轻残7例(58.3%)、重残加植物生存3例(25.0%)、死亡2例(16.7%)。结论血管内治疗创伤小、不受病情及发病时间的限制,结合其他微创手术方法可提高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大中型动脉瘤介入治疗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综合应用美国Microvention公司近年推出的水凝胶膨胀弹簧圈(HES)系列(Hydrocoil及Hydrosoft),栓塞治疗35例颅内大中型动脉瘤。结果完全致密栓塞32例、大部分栓塞3例,术后最长随访3年,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HES介入治疗颅内大中型动脉瘤安全、高效,可显著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和密度,同时降低大型动脉瘤介入治疗费用,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3例颅内动脉瘤做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做到术前做好医患沟通,加强心理护理,术中术后观察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结果 23例患者全部治疗成功,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至关重要,通过有效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护理。方法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9例全程观察和护理。结果成功填塞,术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7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使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对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62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26例,Ⅲ级29例,Ⅳ级8例,Ⅴ级2例。其中62例行急诊栓塞,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常规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给以3H(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57例,栓塞达90%12例,栓塞在90%以下4例,死亡2例。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对破裂的动脉瘤行急诊栓塞治疗及术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寒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均成功介入栓塞。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1例异位栓塞及并发症出现,无死亡。随访3~20个月,未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病例。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创伤微小。随着介入材料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会更广泛,有望成为今后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21例颅内动脉瘤(23个)患者中17例为破裂动脉瘤。接Hunt-Hess分级I级2例,Ⅱ级1例,Ⅲ级6倒,Ⅳ级10倒,V级2例。16例行急诊栓塞,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0个,闭塞达90%以上2个。闭塞在90%以下1个。全组手术死亡1例。随访1~30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1例术后1.5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以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破裂动脉瘤急诊栓塞治疗。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5.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6,6(6):I0022-I0022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该病病程凶险,残死率极高,被称为大脑内的“定时炸弹”,但如能及时诊治。绝大多数可获得永久性治愈。针对该疾病的这一特点,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即将可解脱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栓塞动脉瘤,从而避免了传统的开颅手术。至今,通过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功地治疗了颅内动脉瘤患1500余例,极大地改善了患的愈后。  相似文献   

16.
<正>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局部血管异常变化而出现的脑血管瘤状突起,临床中的常见因素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脑血管痉挛、闭塞或者由于动脉瘤对周围组织神经结构产生压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则可能造成患者死亡。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1])。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开展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予以精心护理干预,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结果 5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完全及大部分栓塞48例,部分栓塞2例;病人术后随访造影动脉瘤未显影,并未见与支架辅助栓塞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64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颅内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并发症进性分析.结果 64例行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手术患者,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双导管技术栓塞16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3例,血管痉挛5例.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结论 术前对动脉瘤准确评估、正确运用合适的栓塞材料以及术者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地处理并发症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曙辰  李辉 《哈尔滨医药》2011,31(5):327-32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10例(83.3%),大部栓塞2例(16.7%)。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例,Ⅱ级2例,Ⅲ~Ⅳ级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24月无复发。结论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技术和应用钨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动脉瘤3例,采用Seldinger插管,用钨微弹簧圈为栓塞材料,进行动脉瘤瘤体栓塞。结果 3例动脉瘤全部闭塞,无发生栓塞并发症,随访6个月效果良好。未出现复发及再通现象。结论 应用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其创伤小,见效快,安全,是惟一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