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30种抗生素对海南省和广东省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的70株产肠毒紊性大肠杆菌(ETEC)进行了药敏试验。其中热敏感肠毒素(LT)阳性49株,LT阴性21株。有80%(56/70)的菌株对呋喃妥因、痢特灵、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先锋霉素和氯霉素敏感。有73.5%~100%的菌株对红霉素、四环素和青霉素G具有抗药性。ETEC的多重抗药性(多抗性,下同)严重,最低的抗9种(r—9),最高的抗20种(r=20)。LT阴性菌株的多抗性强度显著大于LT阳性菌株(P>0.01),但未发现地区间差别。发现ETEC存在7种抗药模式:3种ETEC耐药模式,4种志贺氏菌耐药模式。有20个菌株(28.6%)符合耐药模式,提示ETEC与志贺氏菌在抗药性上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从1984年北京一小学一次食物中毒标本中分离的132株菌株中,检定出大肠杆菌113株(86.3%),这些菌株迟缓发酵乳糖,不产气,无动力,不产生肠毒素LT和ST,用血清凝集和交叉吸收确诊为O_(28)ac:K_(73(B)):H-。该菌赖氨酸阴性,产生豚鼠角膜炎,是侵袭性大肠杆菌。该血清型菌株与该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在国内是首次发现和确诊。  相似文献   

3.
16种抗菌药物对从小儿腹泻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不同血清型别的11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9株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及150株志贺氏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显示,各菌株对头孢三嗪、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和头孢唑啉均较敏感(MIC90为<2~32mg/L);氟哌酸、庆大霉素和氟霉素对两者的MIC90相差较大(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MIC90分别是>256、64和>128mg/L,对志贺氏菌的MIC90分别是64、10和30mg/L).而其余9种抗菌药物的抑菌效果都很差(除卡那霉素外,MIC90均大于100mg/L)。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广州市部份医院腹泻门诊病人的粪便标本共1193份,分离EIEC菌20株(1.68%),其中能引起豚鼠角膜炎的有毒力菌株18株(90%),10%菌株丧失了毒力,20株EIEC分布于5个血清型,其中O_(23)acK_(73) 9株(45%),O_(104) K?8株(40%),O_(124)K_(72)、O_(136)K_(73)、O(144)K?各1株(5%)。该茵的生化学反应类似志贺氏菌属,无动力,不产气,赖氨酸脱羧酶阴性、乳糖不发酵或迟发酵(除外7株O_(28)acK_(73)是迅速发酵乳糖的)。并经豚鼠角膜毒力试验证明其中18株菌侵袭力很强,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七例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血清型为O_(28)四例,O_(152)二例,O_(164)一例。其中二例 O_(152)产生少量气体;有五例与志贺氏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现象,生化反应不分解乳糖或迟缓分解乳糖。无动力,赖氨酸阴性,无气体,侵袭力测定豚鼠角膜炎试验阳性。对庆大、卡那霉素高度敏感,痢特灵,吡哌酸,先锋霉素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利福昔明对志贺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标本分离的志贺菌属和大肠埃希菌株共65株,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E-test法测定利福昔明对这65株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利福昔明对志贺菌属的MIC90值为64μg/ml,与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相近,明显高于加替沙星而低于SMZ/TMP;利福昔明对大肠埃希菌的MIC90值为64~>128μg/ml,与其他抗菌药物相近.结论利福昔明对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大肠杆菌的研究,我国自70年代末即陆续有所报道,但所分出的菌株均属于O_(2B)ac等9个血清型。我们于1986年6月分出一株生物学性状及豚鼠角膜毒力试验均呈EIEC典型反应的菌株,最近确认为侵袭性大肠杆菌O_(121):H-型,鉴于本菌为我国新分离和确定的血清型,特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8.
为了监测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病原体及其构成变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9月作者对武汉市1446例急性腹泻病人进行了检测,检出肠道病原体8种548株,检出率40.39%,其中轮状病毒228株,志贺氏菌183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73株,空肠弯曲菌53株,其它病原体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二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者84例,提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因是多病原的。  相似文献   

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检测志贺氏菌侵袭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试验检测志贺氏菌的侵袭力 144株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  144株志贺氏菌均为从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粪便中培养出来 ,经生化、血清学检验确定的菌株。1.2 豚鼠角膜 (Sereny)试验 选重 2 0 0~ 30 0g ,符合医学试验用的豚鼠 ,按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实验[1] 。1.3 抗VMA(ViruinceMakerAntigen)血清的制备 选取豚鼠角膜试验阳性的志贺氏 2a菌株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同时将该菌株连续传代 ,获丧失侵袭力的无毒菌株 ,分别用无毒菌株及加热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93例鼠伤寒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分析.血清学鉴定表明全部菌株对沙门氏菌AFO血清及O_4血清呈明显凝集反应.34株与O_5血清不发生凝集;25株与O_(12)血清不发生凝集;18株与O_1血清不发生凝集;初分离菌38株与Hi血清不发生凝集,经半固体琼脂传代,1~7代后均出现凝集反应.药敏试验对庆大霉素敏感株占65%,对横胺等8种抗菌药物呈高耐药性株>90%.93例鼠伤寒感染的病原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的
体外抑菌活性,阐明其抑菌机制。方法:采用管碟法分别测定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18株泌尿系感染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测定其最小杀菌
浓度(MBC)。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银花泌炎灵
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BC50和MB
C90分别为100 g/L-1和150~300 g/L-1。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经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作用后大肠埃希菌菌体表面出现塌陷,两端可见凹陷和刺状突起,有的细菌严重变形;负染透射电
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折光性明显变差,菌体变形出现褶皱,且部分细胞壁出现
凹陷;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固缩膨大,细胞壁模糊不清甚至缺失,细胞质固缩解体,形成小空泡。结论: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
ATCC25922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机制可能是药物干扰或破
坏大肠埃希菌细胞壁合成或破坏菌体内大分子量蛋白,以致菌体超微结构出现改变。
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人源化鲑鱼降钙素突变体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降低鲑鱼降钙素(sCT)对人体的免疫原性。方法 设计并合成人源化鲑鱼降钙素(11-17)hsCT基因,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G1724中,经色氨酸诱导表达;用渗透压法处理菌体纯化融合蛋白;以大鼠血清钙浓度降低方法测定hsCT生物活性;用定量Western blot法测定hsCT免疫原性。结果 重组pTrxFus-hsCT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表达水平达46%以上,并得到纯度约90%的融合蛋白,rhsCT保存了鲑鱼降钙素前体活性的一半以上,免疫原性降低了55%。结论 获得一种新型人源化隆钙素(11-17)hsCT,其保存较高sCT前体的活性,免疫原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f2噬菌体及其宽噬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比较一株分离自污水中的宽噬噬菌体与其原始野生型标准噬菌体f2株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①测定宿主范围;②测定裂菌滴度;③噬菌斑形态比较及超微结构观察;④血清中和试验以及血清交叉中和试验;⑤一步生长实验.结果:①宽噬噬菌体株可裂解四种同一属不同种大肠杆菌;②宽噬噬菌斑形态、大小、透明度、边缘界限、中心透明区及晕环针对不同宿主菌发生相应变化;③电镜超微结构显示两噬菌体均为二十面体微球形且棱角不明显,但尾部结构及直径范围存在差异;④中和试验测定宽噬噬菌体及其标准株的抗血清K值分别为41.5及30.0;⑤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证实二者在血清学上存在较低相关度;⑥一步生长实验显示宽噬噬菌体较其标准株的潜伏期短,裂解量大.结论:宽噬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其标准株存在显著差异,可独立为一个血清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LTEC)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地位。方法: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0157:H7SLT1、SLT2、eaeA基因片段设计了3对引物,采用PCR法检测大肠埃希菌中SLT1、SLT2、eaeA毒力基因。结果:29株标准致泻大肠埃希菌(EHEC、EPEC、ETEC)和10株其它肠道病原菌中,只有1株EHEC检出SLT1、SLT2、eaeA毒力基因,其它均为阴性。从1032例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的474株未定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SLT1 20株(4.2%),SLT2 7株(1.5%);74株产志贺样毒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SIEC)中检出SLT115株(20.3%),SLT2 5株(6.8%)。结论:SLTEC是太原地区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的致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小儿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分布及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多种病因就诊患儿的血液、尿液、大便、伤口分泌物等标本429份进行细菌培养,并采用K-B法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12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分析。结果小儿大肠埃希菌的感染部位主要见于伤口、肠道、泌尿道;抗生素耐药率依次分别为氨苄西林90.0%、头孢唑啉79.5%、头孢呋辛75.9%、美洛西林69.7%、庆大霉素63.0%、阿米卡星7.8%等。结论大肠埃希菌仍是我院小儿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且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耐药,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重组人IL-2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效率。方法应用重组DNA技术,将人IL一2cDNA亚克隆于pKK223-3表达载体,构建成pKK223-3-IL-2重组表达质粒,转化JM105受体菌后得到工程菌,命名为JM105/PKK223-3-IL-2。结果凝胶电泳和核酸杂交证实,人IL一2cDNA已成功地插入到pKK223-3质位的EcoRI-HindIII位点。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昔(IPTG)诱导下,工程菌中重组人IL-2表达效率为26%;诱导8h,IL-2的产量达峰值;用含TritonX100的缓冲液反复洗涤,获得纯度很高的包含体。结论人IL-2cDNA在tac启动子控制不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地表达人IL-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毒素(PVL)lukS-PV基因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应蛋白。方法提取PVL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PCR方法扩增lukS-PV,A-T克隆至pGEM-T载体上,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亚克隆到pET28a( )表达载体上,鉴定并转化至Rosetta(DE3)plys表达宿主菌中,用IPTG诱导表达,并用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构建了lukS-PV-pGEM-T和lukS-PV-pET28a( )重组质粒,经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hoI双酶切均得到939bp的目的片段,基因测序与GENEBANK中的PVL的序列一致,宿主菌表达带HIS标签的重组LukS-PV蛋白。结论成功克隆lukS-PV基因和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宿主菌中成功表达重组LukS-PV蛋白,为PVL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Nine gnotobiotic pigs derived from one gilt were fed bacteria-free filtrates prepared from: 1) cultures of an enteropathogenic strain of Escherichia coli 09:K.:NM (Strain 340), 2) cultures of a nonenteropathogenic strain of E. coli 08.K..H16 (Strain CDC-1466-56), and 3) uninoculated culture medium.Diarrhea was observed initially two to four hours after feeding the filtrate prepared from the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The duration of diarrhea was five to ten hours. No diarrhea was observed after feeding filtrate prepared from uninoculated medium or cultures of nonenteropathogenic E. coli.The pH values of the feces increased with the onset of diarrhea and decreased to normal after diarrhea stopped.No histopathological lesions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Pre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亲和层析纯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杨敏  刘新平  韩炯  张晓光  苏成芝  陈常庆 《医学争鸣》2001,22(16):1493-1496
目的:获取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基因(HBVpreS),序列测定正确后进行融合表达,为今后研究其机制及应用创造条件。方法:利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为模板体外扩增HBVPreS基因后进行基因克隆,目的基因经测序正确后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RSET-C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DE3)。目的基因经IPTG诱导,由T7启动子调控表达了氨基端带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HBV-PreS蛋白,在变性条件下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成功地扩增到preS区全长基因,得到融合6个His的HBV-PreS蛋白纯度大于90%,结论:构建了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获得了稳定表达的工程菌,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360份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近5年来360份胆道病患者在手术中无菌引流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对检出菌作药敏测试。结果 360份胆汁中有201份标本培养出细菌,阳性检出率为55.8%;共培养出细菌22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42株(占64.5%),革兰阳性菌58株(占26.4%),真菌20株(占9.1%)。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除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庆大霉素、磺胺耐药率均超过90%外,对其它抗生素有较好的敏感性;而铜绿色假单胞菌、其它非发酵菌、肠杆菌属及粪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则出现多重交叉耐药;真菌对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胆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及酵母菌,不同菌种对抗生素有不同的耐药性,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