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目的比较Kaneda器械对不同程度胸腰段脊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及前纵韧带在Kaneda器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例胸腰段脊柱制备脊柱损伤标本,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计算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运动方式的平均顺应系数(f)。结果前中柱损伤Kaneda器械固定后,5种运动方式的f皆高于完整脊柱水平(P<0.05)。前纵韧带断裂后,损伤脊柱的轴压、前屈、后伸的f较前下降(P<0.05)。三柱损伤时,前屈运动明显失稳,后伸、侧弯、旋转的f也较前下降(P<0.05)。结论Kaneda器械能够给前中柱损伤脊柱提供优于完整脊柱的力学稳定性;保留前纵韧带有利于提高Kaneda器械的力学效益;Kaneda器械难以维持三柱损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椎间盘切除与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对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7例新鲜尸体腰段标本,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腰椎完整组、髓核摘除组、及ADR组的腰椎节段,在加载负荷为2000N的工况下,于中立位、前屈、后伸、侧弯不同体位时测量L4/5椎间孔高度、最大和最小宽度的改变,对其各组位移及载荷前后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完整组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弯使椎间孔的最大、最小宽度及高度有显著影响.髓核摘除组在载荷前后,其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的ROM均明显加大,与完整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前屈及对侧弯时,其高度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的改变与其它两组相反.ADR组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在各种运动时,ROM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的屈曲运动增加椎间孔的孔径,后伸时则减少;同侧弯减少椎间孔的孔径而对侧弯增加该侧椎间孔的孔径.椎间盘切除后,可引起腰椎间孔孔经的减少;在相同载荷下,椎间孔的变化范围明显加大.ADR进行椎间盘重建后,椎间孔形态学改变接近正常组,提示ADR能基本恢复椎间孔的正常生理形态,达到生物力学性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Kaneda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柱严重损伤具有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采用了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所得出的数据计算平均顺应系数(f).结果表明,三柱严重损伤时,轴压、侧弯稳定性高于完整脊柱,后伸、旋转的稳定性与完整脊柱相同,前屈运动明显失稳(P<0.05).实验提示,单用Kaneda器械难以维持三柱严重损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腰椎峡部裂后相应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变化规律,为临床腰椎峡部裂患者行融合节段植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猪腰椎生物力学测试检测单侧及双侧腰椎峡部裂后的椎间关节内压变化,并与正常猪腰椎相比较。结果在轴向、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载荷下L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压:L4椎左侧和双侧峡部裂标本均小于正常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椎双侧峡部裂标本小于L4椎左侧峡部裂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向载荷下L4/5椎间盘内压:L4椎左侧峡部裂标本大于正常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椎双侧峡部裂标本大于L4椎左侧峡部裂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峡部断离后,相应关节突关节丧失了原有的生物力学性能。双侧峡部裂比单侧峡部裂的关节突承担的各向载荷更加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节段脊柱后部结构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脊柱标本(L1~S1),采用单节段逐步切除腰椎后部结构的方法,形成7种状态,从单侧开窗至全椎板及双侧小关节切除等,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结果:切除脊柱的后部结构后,在脊柱的三维稳定性中,前屈及轴向旋转运动的稳定性最易受到破坏,当全椎板及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时,腰椎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结论:除小关节骨性结构及关节囊外,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等后部结构对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前屈及轴向旋转运动,全椎板切除会削弱脊柱对载荷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加术后不稳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离体椎体经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对两种椎体成形方法的生物力学行比较研究。方法:采集尸体的腰椎标本(L1—L5),共20个椎体,分别进行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然后在前屈压缩载荷下造成椎体骨折,同时测定极限载荷和刚度值。然后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经单侧椎弓根注入椎体4ml PMMA.经双侧椎弓根灌注4ml PMMA(每侧2m1)。椎体成形术后再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值。结果:两组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在非破坏性载荷下标本轴向刚度较初始有明显增加(P〈0.05),不同灌注入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修0.05),各组抗压极限载荷较初始都有显著性提高(P〈0.05),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0.05)。结论: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32例患者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ActivC型)置换术。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及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对C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方法:按实验先后顺序对11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C3-T1节段标本分C5/6椎间盘完整、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和C5/6人工椎间盘置换三组分别进行轴向、前屈、同侧弯、对侧弯、后伸工况的测量,分别测量各组分级载荷下C3/4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后伸载荷时摘除组压力大于置换组与完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与完整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轴向、前屈、同侧弯、对侧弯四种工况相同载荷下,完整组、摘除组和置换组两两比较压力无差异(P>0.05)。结论: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在后伸加载条件下增大,C5/6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会引起C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后路椎弓根螺钉Steffee器械治疗脊柱前中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及前纵韧带在Steffee钢板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fs)。结果 Steffee能恢复前中柱损伤的轴压、旋转稳定性,提高前屈、侧弯稳定性,前纵韧带对前中柱损伤后伸、侧弯有明显力学影响。结论 推荐Steffee器械治疗前中柱损伤,前纵韧带对Steffee有明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研究颈椎后部结构对颈椎稳定所起的作用,为临床确定手术入路、病变切除范围及术后是否考虑重建稳定提供参考依据。②方法实验选用福尔马林固定尸体标本10具,去除骨骼肌,保留骨性结构、椎间盘及韧带结构。依次破坏棘上、棘间韧带,黄韧带,椎板,椎间关节,前、后纵韧带。持续加载4kg行颈椎标本最大屈、伸实验,拍摄中立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③结果椎板结构对椎板角度位移稳定起较大作用,而椎间关节对颈椎的水平稳定及旋转稳定起较大作用。前、后纵韧带分别在伸、屈位时起重要的稳定作用,破坏后均出现在最大屈、伸位时的椎体间断裂。④结论颈椎后部结构在颈椎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的生物影响。方法选用4具新鲜成人腰椎(L2~S1)节段标本,采用SMH-1型人工腰椎间盘实验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操作。所有邻近节段终板模型标本选择正常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然后进行轴向压缩运动测验。结果轴向压缩下邻近节段终板平均最大应力均显示有所增大,与腰椎间盘正常状态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少于腰椎间盘摘除术(P<0.05)。邻近节段应力测试定点,终板类型以及手术方法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都有明显的生物影响。结论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邻近节段终板应力负荷明显小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可有效地预防上方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椎间盘摘除和假体置换(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DR)前后对相邻节段内载荷的影响,分析椎间盘摘除后相邻节段失稳及退变原因;为评价ADR长期疗效及对脊柱整体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鲜尸体保留韧带结构的完整腰段脊柱标本,设计3种模型:完整组,椎间盘摘除组及ADR组。模拟生理型载荷作用特点,标本各向运动都受垂直压力载荷,由小范围内变动的偏心性压力提供下压及各向弯曲载荷。结果:椎间盘切除后相邻近节段椎间载荷变化,引起相邻近节段压力性负荷增加; ADR明显减少各向运动时相邻节段的压力负荷;正常组与ADR组间压力负荷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椎间盘摘除使近端节段的压力性负荷增加,机制与脊柱载荷重分布有关。ADR明显减少各向运动时相邻近节段内压力性负荷。相邻近节段压力性负荷低,表明假体的长期应用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对4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年龄65~75岁,平均(69.5±3.5)岁,病程3d~5年,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45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设计问卷随访,对临床效果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术式总体优良率92.5%。结论全椎板切除术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彻底减压创造良好条件,无论是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均能提高临床疗效。全椎板切除术是治疗单节段或双节段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放置位置与椎间活动度的相关性及其对应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3月-2010年4月接收的37例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VAS与ODI评分及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前缘高度.结果 所有患者的ODI值及VAS评分在术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各组患者假体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下降(P<0.05),而手术节段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随着假体位置变差而随之降低,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放置位置对患者术后的椎间活动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术中应实施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假体放置位置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杨东  舒勇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473-1476
目的:评价侧后方融合(PLF)、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和360°融合(PLF+PLIF)对失稳腰椎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选择6具T12~S1人尸体腰椎标本,测试以下几种状态中L4~5、L3~4、L5~S1间隙在载荷下的轴向压缩(250N)和旋转(10Nm)运动:1完整脊柱;2L4~5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LAD);3PLF;4PLIF;5PLF+PLIF。结果:PLF、PLIF和PLF+PLIF处理后,融合节段位移值都明显低于正常,压缩减少(82%、67%、89%),旋转减少(36%、51%、73%);邻近节段运动均有增加,以PLF+PLIF和PLIF组较多,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PLF、PLIF和PLF+PLIF都能达到稳定腰椎节段的作用。PLF是一种相对接近生理的融合方式。融合后邻近节段长期的异常运动积累可能是其退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和瘢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随访时的椎间盘,并在压缩、屈曲、伸展、前剪及后剪5种载荷条件下对4组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的腰椎节段刚度较正常模型提高;(2)髓核摘除即刻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3)瘢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4)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在屈曲、后伸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瘢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在后伸、前剪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增加;(5)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后向膨出度较正常模型明显减小,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后向膨出度一定程度回升,但其纤维环内环会发生"内向膨出"。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在术后不同时段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特性产生不同影响,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髓核置换和传统腰椎间盘切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置换和传统腰椎间盘切除加脊柱融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分为人工髓核置换(A组)10例和常规手术组(B组)10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疼痛功能指数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A、B组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0.0%(χ2=2.45,P0.05);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椎间隙增加高度较B组有显着性差异(t=3.57,t=4.82,t=5.87,t=7.04,t=2.78,P均0.05);两组治疗6月疼痛功能指数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t=3.245,t=3.311,t=3.289,t=3.310,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增加椎间高度,保留腰椎的正常运动功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使用的手术方法分为I组(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和II组(采用椎间盘镜治疗),每组6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腰椎功能改善率。结果①I组有效率为91.18%,II组为80.89%,I组与II组比较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组与II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术后2年JOA改善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椎间盘镜手术相近,在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及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俊  刘君  邓泽彦  田晓鑫  张皓  罗灏 《四川医学》2011,32(11):1780-1782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26例腰椎间盘突出经APLD治疗后,观察术后疗效和分析术后恢复时间、椎间盘突出类型、切吸量以及术后处理等相关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经平均2.8年随访,治疗有效率为94.1%(212/226),其中术后2~4周治疗有效率达到77.83%(165/212);切吸量〉2g的治疗有效率为98.5%(205/208);中央性局限性突出的有效率为99.1%(118/119)。结论 APLD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且简单有效的方法。术后2~4周为恢复最佳时期;后正中突出并良好的后纵韧带为最佳适应证;术后适时、适度牵引治疗有助于APLD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切除对椎间盘高度和纤维环膨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作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切除的椎问盘称重,并对手术前后的X线和CT图象进行测量。手术后椎间盘高度的丧失与切除的椎问盘重量呈线性关系。平均每切除lg椎间盘,其高度丧失8.76%,同时纤维环膨出有增加。认为椎间盘切除术使椎间盘内压骤降,纤维环失去原有张力,导致椎间盘高度丧失和纤维环膨出增加。这可能是腰椎不稳定和神经根受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