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颅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诊断的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全部病例均由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结论颅内海绵状徐管了可利用CT和MRI(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和确诊,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手术,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主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以及MRI检查,对不同检查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和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及检出率均较高,但CT联合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准确率及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或MRI单一检测(P0.05)。结论:CT和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方法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均较好,但MRI结合CT诊断更加明确,对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有益,可为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又称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在颅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是靠CT和MRI检查,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少数可考虑观察和放射治疗. 术前正确诊断及了解病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非常重要.笔者收集2005年~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25例,对其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海颅内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水平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资料完整的脊髓CA病例,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1例病灶全切10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9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它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是影响顶后的主要因素。抓住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前精确定位病灶十分必要,精细“无血”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认识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12例患者中,11例进行CT检查,10例进行MRI检查,CT和MRI同时检查9例.结果 2例发生在少见部位,10例CT和MRI影像表现不典型.定位诊断均正确,11例定性诊断错误,1例未作定性诊断.结论 CT与MRI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治疗方法。临床观察1例随访2年无不适,手术治疗8例。结果:7例术后无并发症,1例术后偏瘫,1例临床观察随访2年无不适。结论:CT、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病灶位置及大小是完整切除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14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结果14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髓内型11例,髓外硬膜下型2例,硬膜外型1例。血管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症状好转9例,无变化3例,加重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MRI对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手术策略和技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州人民医院1996年9月至2007年9月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病例17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0~65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结果本组手术全切16例,部分切除1例,症状较术前改善17例,11例患者随访3~40个月生活或学习良好。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根本方法,术中恰当的手术策略选择及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影响脑海绵状血管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影像引导下的手术风险。方法:对16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MRI、MRA、MRV检查确诊,分别行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验。结果:16例患者在MRI影像引导下手术,术中累及血管与MRA、MRV表现相似,术后病检报告均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具有特异性,MRI引导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7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4.5岁。全部患者均经CT、MRI检查诊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其中3例患者行DSA检查,无异常发现。病变位于桥脑6例,延髓背侧l例。结果 7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其中经后颅窝中线入路4例,于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外侧入路3例。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7例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最长4年,最短6个月,无复发。结论 选好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适应症是至关重要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MRI、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7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比较CT、MRI诊断准确率。结果CT.、MRI检查.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总准确率为84.21%.、94.74%,两者总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41例颅内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MRI扫描11例T_(1)WI、T_(1)WI上均呈高信号,24例T_(1)WI呈网状混杂信号,T_(1)WI上呈网状混杂信号。6例T_(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强化不均匀。35例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扫描强化明显。MRI可见圆形或哑铃型长T_(1)WI长T_(1)WI信号,信号均匀,肿瘤边界清晰,呈明显均一强化,无血管留空和钙化。结论MRI、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但MRI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于2015年8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1例疑似鞍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展开,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行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者20例。MRI诊断为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者18例,误诊1例、漏诊1例;MRI诊断符合率与金标准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用于鞍区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果,为术前准备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正确诊断率;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结果:本组定位、定性诊断分别为100%、80%;结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性非常重要,MRI检查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经CT或MRI检查确诊。手术以囊壁大部分切除,使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结果 手术22例,症状改善明显16例,5例无变化,1例术后癫痫发作加重,服药后控制;7例无特殊治疗,1例观察半年后因症状加重手术治疗。结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症状多样和隐匿,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术中充分建立囊腔与周围脑池、蛛网膜下腔之间的交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切除率并发症。12例脑内型、1例脑外型病灶完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例病灶大部切除,术后并发颅神经麻痹。采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以清楚显露病变和周围结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 (I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 1992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IA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4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证结合CT及MRI检查 ,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 18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 ,4例囊肿 -脑室分流 ,9例囊肿 -腹腔引流术 ,3例显微外科 (包括使用内窥镜 )囊壁全剥离术。术后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CT及MRI复查囊肿缩小或消失。结论 :CT及MRI是IAC最主要及可靠的诊断方式 ,对小型囊肿及近中线的深部囊肿 ,MRI检查优于CT ,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 ,引起神经系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者均应手术 ,并尽可能切除囊壁 ,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腹腔的交通。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行囊壁全剥离是治疗囊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