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 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相似文献   

2.
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自制磷酸钙骨水泥 (CPC)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浸提法制备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生理盐水和培养液浸提液 ;采用 MTT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 ;应用平板掺入法进行Ames试验 ;在小鼠腹腔内注射 CPC浸提液 ,取胸骨髓制片行微核试验 ;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溶血试验 ;通过新西兰兔骶棘肌及股骨髁内植入法行植入试验。 结果 自制 CPC的细胞毒性为 级 ;对健康人血的溶血率 <5 % ;Ames试验及微核试验均呈阴性 ;肌肉及骨内植入后无明显炎症反应 ,CPC与周围骨组织可达生物结合。 结论 自制 CPC无细胞毒性 ,无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无溶血作用 ,植入后无炎症反应 ,可以与骨组织生物结合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磷酸钙骨水泥/BMP复合人工骨的理化性能及缓释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制CPC/BMP复合人工骨,检测其理化特性及缓释作用。方法 制备CPC/BMP及CPC骨块,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结构,用材料力学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凝固时间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测定孔隙率和体外溶解度,并以庆大霉素为例研究了CPC作为载体的缓释作用。结果 结晶后的材料呈多孔状结构,BMP呈微球状分布在孔隙间。测定的孔隙率为44.5%。骨块在体外实验有一定的溶解度。最初24h内,凝固时间与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成正相关,凝固2h后抗压强度达到极限强度的50%以上。24h基本达到最高强度,分别为51.0MPa和60.6MPa。对庆大霉素的释放可持续20d以上,20d累计释放出实验总量的84.5%。结论 材料多孔状结构利于骨生长,同时具有理想的力学强度、缓释作用和一定的溶解度,可望用于临床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自行合成的CPC和CPC/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能力、降解性能以及植入体内后的骨结合能力。[方法]参考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袋和兔桡骨15mm骨缺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的变化,综合评价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结果]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有新骨形成,同时材料出现降解。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后者骨修复能力弱,材料降解速度缓慢。植入4周有新骨形成,材料形态出现变化,晶体结构被逐渐破坏。24周有板层骨长入并与材料紧密结合,骨缺损初步修复,材料被溶解成规则的蜂窝状框架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增高,24周时已经与正常骨接近。[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降解性能理想,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改良可吸收类磷酸钙骨水泥(CPC)在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取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每只犬下颌骨取2个实验点,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分别将改良可吸收类骨水泥、单纯可吸收类骨水泥植入犬牙槽骨缺损内,于术后4、12、20周取材,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Giemsa染色、Von Kossa染色显示,术后4、12、20周实验组植骨材料降解量、成骨细胞数量、新生骨量均优于对照组;四环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类骨质宽度明显宽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可吸收CPC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动物无排异反应,是安全的植入材料;改良可吸收CPC在动物体内具有成骨诱导活性,可以有效弥补单纯使用CPC时成骨能力的不足,是良好的植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自制磷酸钙骨水泥分子生物相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制磷酸钙骨水泥(CPC)的分子生物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提法制备自制磷酸钙骨水泥培养液浸提液,应用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CPC对L929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倍体、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自制CPC对L929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倍体、bcl-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自制CPC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一种理想的根充剂,使在根周病治疗中根管充填更为理想。方法采用NPHA及与BMP组成NPHA—BMP复合物进行动物实验。以NPHA和NPHA—BMP复合物进行家兔肌内植入实验,羟基磷灰石(HA)及NPHA则分别植入家兔胫骨内的成骨效应实验。结果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证实:NPHA植入肌肉未见诱导幼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成骨作用,但该材料不引起组织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良好。NPHA—BMP复合物植入肌肉内,则见明显新生骨形成,新生骨成长活跃且与材料呈直接界面,说明NPHA—BMP具有诱导成骨活性的作用;NPHA植入胫骨内观察可见无免疫排斥反应,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内联、多孔样结构有利于传导成骨,其成骨量明显多于致密性羟基磷灰石。结论NPHA具有类似人骨的网状交通孔隙,有利于传导成骨,将其与BMP复合,组成NPHA—BMP复合物,经动物实验证实,该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传导和诱导成骨功能,是当前根管充填术中理想的充填剂。  相似文献   

8.
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在固化过程中的等温性,CPC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CPC脆性大、抗水溶性(血溶性)差、力学性能不足、降解缓慢等缺点,又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对CPC改性研究的不断进行,其性能不断优化。本文对近年来磷酸钙骨水泥改性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羟基磷灰石(HAP)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骨引导材料.但无骨诱导能力.骨形成蛋白(BM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骨基质中的高效骨诱导物质,但BMP在体内吸收快.无支架作用.将两者复合应用将大大提高它的骨诱导能力.并避免各自的不足.在口腔科应用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回顾了HAP、BMP各自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在牙体牙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罗旭  李丹  杨俊 《广东医学》2016,(Z2):22-27
目的:探讨磷酸钙( C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按不同比例混合而制备新型复合型骨水泥( CPC/PMMA)的方法及生物学性能。探讨复合型骨水泥材料CPC/PMMA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制备CPC/PM-MA复合型骨水泥并分组PMMA(100%)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分组为CPC/PMMA(75%)组、CPC/PMMA(67%)组、CPC/PMMA (50%)组、CPC/PMMA (33%)组、CPC/PMMA (16.7%)组、CPC/PMMA (9.1%)组、CPC/PMMA (6.25%)组、CPC/PMMA(4.8%)组。复合型骨水泥CPC/PMMA生物安全性检测包括:细胞毒实验、全身亚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致敏实验、溶血实验及病理学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骨水泥CPC/PMMA(33%~67%)组无细胞毒性;无全身亚急性毒性;热源实验及溶血实验为阴性;PMMA组致敏实验阳性;血液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均无异常。结论采用骨水泥CPC+PMMA为原料,制备复合型骨水泥CPC/PMMA,制备过程简便可靠,复合型骨水泥CPC/PMMA(75%~50%)范围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制备的生物活性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泡沫材料进行生物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该材料进行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热源试验和微核试验.结果:该材料的细胞毒性为Ⅰ级,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溶血反应,无皮肤刺激性,无热源反应,无致突变作用.结...  相似文献   

12.
人工气管材料体外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自行研制的人工气管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以便为该植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参照 ISO10 993- 1: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 ,对人工气管材料进行了体外细胞与材料共培养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致敏和热源试验。 结果 :(1)人工气管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良好 ,该材料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形态不构成损害 ,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细胞增殖指数和增殖指数百分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与阳性参照材料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 ;(2 )溶血率均低于 5 %的国家标准 ,在体外不引起溶血反应 ;(3)该组分材料也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致敏和热源作用。结论 :该人工气管材料无细胞毒性和热源作用 ,不引起溶血反应和急性全身毒性反应 ,对细胞形态、生长和增殖不构成损害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制备好的纯聚己内酯和壳聚糖增强聚己内酯2种材料放入0.9%生理盐水中获取两者的浸提液,然后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源试验、过敏试验;将2种材料分别植入白兔背部(n=6),术后2、4、8、12、16、24周取材,观察一般组织情况及纤维包膜形态和厚度.结果: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中不存在致敏性物质,浸提液无溶血反应和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复合材料体内植入在初期有轻度的炎症反应,12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未见巨噬细胞积聚现象.这些反应与纯聚己内酯无显著差别.结论: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作为胸壁缺损修补材料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BMP、VEGF复合异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啉酮 (PVP)作为VEGF的可溶性载体 ,以小牛松质骨为固体载体 ,制成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小牛松质骨 PVP BMP、小牛松质骨 PVP VEGF以及小牛松质骨 PVP载体 4种复合物 ,分别植入兔桡骨中段 15mm骨缺损处 ,在术后3,8,12周 ,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骨愈合、力学强度。结果 在术后 3,8,12周 ,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明显优于其余 3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其余 3组 ,近似于正常骨。结论 BMP和VEGF联用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BMP、VEGF和松质骨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以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ICPC)/纤维蛋白胶(FS)共同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在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探讨其作为注射性骨替代物的可行性. 方法:在小鼠肌袋随机注射或植入ICPC/FS/bBMP复合物、ICPC/FS复合物和单纯bBMP材料,术后2 wk, 4 wk取材,通过碱性磷酸酶测定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并对术后4 wk时新生骨进行定量测定和统计学比较. 结果:ALP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ICPC/FS/bBMP复合物有较多新骨形成,单纯bBMP诱导出少量骨,ICPC/FS复合物未见新生骨,诱导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可注射性ICPC/FS/BM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ICPC/FS是BMP的良好注射性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白花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溶血试验、热原试验、静脉刺激试验、肌肉刺激试验及全身过敏试验白花注射液的安全性.结果白花注射液无溶血现象,无致热原反应,对静脉血管、肌肉无刺激反应,无过敏反应.结论白花注射液在该实验条件下是安全的,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表征多金属氧酸盐(POMs)纳米粒子掺杂的羟基磷灰石骨替代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探讨。 方法:用小鼠和白化兔,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热原实验、皮内实验进行生物相容性检验。 结果:材料为棒状,平均粒径为20 nm, 长度为100 nm左右。尺寸与人骨更接近,且POMs纳米粒子掺杂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CS/nano-HAP)复合材料无热原性,无毒,受试材料浸提液无刺激性。 结论:此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掺杂的羟基磷灰石骨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种材料与骨组织结合是一种骨性结合,具有较高的界面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