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彬  李翠梅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200-1201
目的观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采用替勃龙联合钙剂治疗的具体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钙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替勃龙联合钙剂治疗。各组均于用药前、用药后6、12个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HCT)及甲状旁腺素(r,rrn),测定骨密度(BM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治疗6、12个月,观察组为91.49%、93.62%,对照组为42.86%、46.94%,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治疗12个月和6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治疗6、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全身BMD、BGP、HCT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PTH均明显下降(P均〈0.05),但治疗6、12个月后的各项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对照组的BMD、BGP、HCT及PTH的水平均有所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勃龙联合钙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优于单纯钙剂治疗,治疗后患者BMD及骨代谢指标改善良好。可在临床症状缓解、各项骨代谢指标明显改善后改替勃龙为1.25mg/d作为维持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替勃龙和克龄蒙短期激素补充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围绝经期患者183例分为替勃龙组、克龄蒙组和对症治疗组,分别给予替勃龙、克龄蒙和对症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围绝经期症状进行KI评分和FSH评分,检测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和雌酮含量,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和骨密度(BMD),分析雌酮水平与BMD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替勃龙组和克龄蒙组治疗6个月后KI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优于对症治疗组(P〈0.05,P〈0.01),克龄蒙组治疗后KI评分优于替勃龙组(P〈0.05),而对症治疗组只有KI评分降低(P〈0.05);替勃龙组和克龄蒙组治疗后血清FSH下降,E:升高(P〈0.01),且克龄蒙组优于替勃龙组(P〈0.05);替勃龙组与克龄蒙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勃龙组和克龄蒙组平均脊椎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P〈0.01),且2组治疗后与对症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雌酮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均高于对症治疗组(P〈0.01)。治疗前替勃龙组与克龄蒙组体内雌酮与脊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之间存在中等正相关(r=0.417,P〈0.01;r=0.406,P〈0.01);治疗6个月后,替勃龙组与克龄蒙组脊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显著升高,但体内雌酮与脊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之间只存在极微弱相关(r=0.125,r=0.156,P〉0.05)。结论应用替勃龙和克龄蒙均可有效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增加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联合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6例绝经后反复泌尿系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环丙沙星联合替勃龙治疗组(A组):给予口服环丙沙星500mg/次,1d2次,连服7d,同时予口服替勃龙2.5mg/次,1d1次,连服3个月;环丙沙星治疗组(B组):给予口服环丙沙星500mg/次,1d2次,连服7d,每月1次,共用3个月。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各临床参数的变化和随访期病情复发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血清雌二醇水平、阴道健康评分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1),复发率、阴道pH值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1),子宫内膜厚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丙沙星联合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罗格列酮对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109例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2组,分别为口服罗格列酮4mg/d的罗格列酮组,以及不服用罗格列酮的对照组,分析入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1年后的骨密度值及骨代谢指标变化,前后两次结果对照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罗格列酮组以及对照组用药后骨密度值均下降,其中,股骨颈骨密度下降值罗格列酮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其余部位骨密度下降值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罗格列酮治疗组I型胶原表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骨钙素和PTH在TZDs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所有入组病例在本研究观察病程中均无骨折事件报告。结论罗格列酮可能有潜在的致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固骨颗粒治疗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固骨颗粒,对照组口服龙牡壮骨颗粒,3月后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内分泌、骨密度、生化指标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雌激素、骨密度、骨钙素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阎骨颗粒治疗更年期骨质疏松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肖蓉   《中国医学工程》2012,(7):63+65-63,65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激素治疗方案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服用倍美安,B组服用醋酸甲羟孕酮。用药半年后观察骨密度(BMD)、尿钙/尿肌酐(Ca/Cr)和骨钙素(BGP)。结果治疗后,两组骨密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A组尿Ca/Cr水平明显下降而B组骨钙素(BGP)水平上升(P〈0.05)。结论单纯补充孕激素也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骨的流失;服用雌激素可以有效抑制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伦膦酸钠(福善美)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10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2组均应用碳酸钙(钙尔奇D)600mg口服,每晚一次,α-D3骨化醇0.25μ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加福善美70mg,每周1次口服。各组用药后每年检测腰椎及髂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骨钙素(boneglaprotein,BG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cross-linked N-telopeptideoftype collagen,NTx)及随访骨折事件发生率。结果福善美治疗组治疗3年,全身BMD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腰椎BMD上升16.7%,股骨颈BMD值上升24.2%,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密度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仅发生2例骨折事件,对照组发生7例骨折事件,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纽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福善美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疗效肯定,对骨折有显著预防作用.长期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商道辉 《当代医学》2010,16(9):41-42,8
目的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71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后2个月及4个月分别检测其血清总T3(TT3)、血清总T4(TT4)、高灵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和降钙素(CT)浓度,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Ga)和无机磷(P)的含量,治疗前后均采用双能×线检测其前臂、腰椎(L2~L4)及股骨上段的骨密度(BMD)值。结果(1)甲亢^131I治疗4个月(除无效组外)与治疗前BM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甲亢^131I治疗4个月BGP、CT、CT/PTH比值、ALP和C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3)治疗前血清TT3水平与BGP呈正相关(r=0.3991,t=2.6989,P〈0.005);血清Ca与血清TT3水平及CT/PTH比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36和0.3159,r值分别为2.1362和2.3693,P〈0.01和P〈0.005)。结论^131I治疗甲亢患者能使其骨代谢指标在短时间内有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对骨代谢指标BGP、PTH、BAL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我院接诊的髋部骨质疏松骨折老年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和BGP、PTH、BALP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髋关节功能得以改善,且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6、12个月后的骨密度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GP、PTH、BALP含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BGP、PTH、BALP含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BGP、PTH、BALP含量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疗效,且观察组的优良率(9730%)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出现恶心、呕吐3例(811%),少于对照组10例(2703%),观察组治疗后发生再骨折1例(003%),少于对照组6例(162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的防治作用。方法 本研究用QCT法测定椎L2-L4骨密度,并行骨代谢一般生化指标测试,观察48例绝经后妇女的骨量变化,用天然结合雌激素倍美力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结果 48例研究对象治疗前均有骨密度下降,其中32人患有骨质疏松,占55.67%;未用倍美力治疗者23例(对照组)骨密度继续下降,自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倍美力0.625mg/d治疗者24例(治疗组),一年后测试骨密度无明显变化,说明部美力能减缓骨密度下降。治疗组服用倍美力后尿钙/肌酐、尿羟脯氨酸/肌肝比值均有下降(P<0.05),对照组则不明显,两组治疗后尿羟脯氨酸/肌肝比值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提示倍美力能有效地减缓骨吸收速度,减少骨质丢失,从而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利维爱治疗前后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利维爱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将76例绝经后妇女随机为分利维爱组和钙剂组,连续用药6个月,采用QDR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腰椎及股骨上端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利用爱组(45例)治疗6个月后,髋部三角区(ward‘s)骨密度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利维爱可有效防止绝经后妇女髋部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2.
老年男性骨密度与钙调节激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与钙调节激素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65例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用放免法测定睾酮(T)、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骨钙素(BGP)。结果 (1)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患者逐渐增加;(2)T、CT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减少,PTH逐渐增加,而BGP无明显变化;(3)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组T、C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01),PTH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P<0.01),BGP在骨质疏松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而骨量减少组则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结论 增龄、钙调节激素异常是引致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钙素(BGP)、降钙素(CT)、腰椎2~4骨密度,并探讨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患者年龄对IGF-1、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方法对60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GH、IGF-1、BGP、CT、C-肽(C-P)、胰岛素(INS)、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和股骨颈、华氏三角、腰椎2~4骨密度进行检测。结果(1)糖尿病组患者的GH、FBG、HbAIc均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NS、C-P、IGF-1、CT和腰椎2~4、华氏三角胺骨颈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糖尿病患者病程〉6年组的IGF-1、CT、INS、腰椎2~4骨密度均低于病程〈5年组,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男性糖尿病患者年龄〉61岁组的IGF-1、CT、INS、腰椎2~4骨密度均低于年龄〈60岁组患者,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4)糖尿病组患者各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IGF-1与FBG、HbAIc呈显著负相关(r=-0.264、 -0.276,P〈0.05),与INS、CT、腰椎24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569、0.481、0.456,P〈0.05)。结论糖尿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及年龄增长,IGF-1相应降低,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密度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的肾病综合征(NS)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N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钙尔奇D片和阿法骨化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仑膦酸钠。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时比较2组的血清BGP、BALP、Ca、P及PTH水平,测定L2-4、股骨颈(Neck)和髋关节(InterTro)的BMD。结果2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时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BGP降低,BALP、PTH升高(P〈0.05或P〈0.01);观察组BGP高于对照组,BALP、PTH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年时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L2~4、InterTro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L2~4、Neck、InterTro的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的NS可预防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治疗中骨代谢指标及BMD比较稳定,可能在于阿仑膦酸钠干扰了破骨细胞的信号转导并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维持了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稳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氯烯雌酚醚对围绝经期及经经后妇女骨丢失的影响。方法:59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随机分成氯烯雌酚醚组(38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各测1次血、尿骨代谢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年时用DEXA测定股骨颈及腰椎的BMD。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氯烯雌酚醚组的血清BGP及尿HOP/Cr均较对照组为低,而MD较对照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烯雌酚醚组治疗后血清BGP、尿HOP/Cr及BMD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除BMD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BGP、尿HOP/Cr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上升,BMD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结论:氯烯雌酚醚能抑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高骨转换状态,防治骨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勃龙用于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IUD)取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绝经2年以上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就诊后嘱每日口服替勃龙2.5mg,连服15d,第16天来院手术;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直接手术。结果观察组宫颈软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0.01),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0.01),出血量比对照组少(〈0.01)。结论口服替勃龙用于绝经后妇女取IUD可更好地软化宫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减轻了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性激素治疗方案对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诊治的90例绝经妇女随机分为3组,A组(31例):每日服用戊酸雌二醇1mg+醋酸甲羟孕酮2mg;B组(29例):每日服用结合雌激素0.45mg+醋酸甲羟孕酮2mg;C组(30例):每日服用7-甲异炔诺酮1.25mg,共服药12个月。各组均每日服用元素钙400mg。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第2~4腰椎骨(L2-4)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尿N端交联多肽/肌酐(NTX/Cr)值及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治疗12个月时B组L2-4骨密度上升显著(上升0.039g/cm^2,P〈0.01),A与C组骨密度变化不明显(均P〉0.05);治疗后L2-4。骨密度B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3组尿NTX/Cr值均下降,其巾B组、C组下降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各组血AL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下降程度相似(P〉0.05)。结论3种低于标准剂量的性激素治疗12个月均可对抗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8.
抗阻运动对更年期女性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部分更年期女性骨代谢物含量的检测,探讨抗阻锻炼对更年期女性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试验对象为华南师范大学20名健康绝经女教师,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A组)、抗阻运动组(实验B组),进行为期9个月的实验。在运动干预前、3个月、9个月测定受试者正位腰椎骨密度,并抽取肘前静脉血,测定血清酸性磷酸酶、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等骨代谢指标。结果:1.对照组受试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P〉0.05),抗阻运动组骨密度均增加(P〈0.05)。,2.实验前、3个月及9个月抗阻运动组的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血清酸性磷酸酶均有下降的趋势。实验前后,抗阻运动组自身对照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实验前、3个月及9个月均无明显变化(P〉0.05),抗阻运动组实验前、3个月及9个月血清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上升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对照组和抗阻运动组的尿钙与肌酐的比值均呈现下降的趋势(P〈0.05),抗阻运动组在9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抗阻运动组在实验前后自身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阻运动对更年期女性骨密度及骨代谢具有良好的影响,可使骨密度显著增加(P〈0.05),血钙、碱性磷酸盐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9.
Zhang H  Shan PF  Luo XH  Wu XP  Liao E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86-2989
目的 纵向观察长沙市马王堆乡骨质疏松防治社区女性不同骨骼部位年骨丢失率及其与绝经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DXAQDR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220例年龄36—60岁妇女的腰椎,髋部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BMD),3.9—4.1年后复测骨密度,求得年骨丢失速率。结果 髋部股骨颈和桡骨远端开始明显骨丢失是在绝经前组;腰椎前后位L1-L4(AP)和髋部大转子在围绝经组已发生明显骨丢失;骨丢失在绝经早期组最快,AP、股骨颈、大转子及桡骨远端年骨丢失率分别为1.70%、2.21%、1.92%和1.56%;骨丢失在绝经晚期趋缓。年龄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223—0.547,P〈0.05~0.01)。绝经年限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432~0.569,P〈0.05-0.01)。体重、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AP、股骨颈、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负相关(γ=0.239—0.466,P〈0.05-0.01)。结论 不同骨骼部位的年骨丢失速率存在差异。年龄、绝经年限与体重影响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成骨细胞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直接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头盖骨成骨细胞;用甲状旁腺激素(PTH)、137^Cs-γ线及25(OH)D3预作用前者,再与后者分为4组共培养:①单培养组(成骨细胞单培养)、②共培养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③刺激共培养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经PTH+25(OH)D3处理,再与成骨细胞共培养)、④抑制共培养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经137^Cs-γ线照射+25(OH)D3处理,再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成骨细胞的BGP、ALP、ColI、RANKL与OPG mRNA表达。结果共培养组成骨细胞的骨形成相关基因BGP、ALP、Col I mRNA表达较单培养组显著降低(P〈0.001);刺激共培养组各基因表达较共培养组显著上升(P〈0.05-P〈0.001);抑制共培养组ALP表达水平较共培养组显著降低(P〈0.001),BGP与Col I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共培养组与单培养组比较,RANKL与OPC;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01),但RANKL/OPG比值显著高于后者(P〈0.01);刺激共培养组与共培养组比较,OPG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 RANKL mRNA表达变化无显著意义。RANKL/OPG比值显著降低(P〈0.05);抑制共培养组与共培养组比较, OPG表达显著下降(P〈0.01),RANKL/OPG比值则显著增高(P〈0.01)。结论培养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成骨细胞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建立的共培养体系可用于骨代谢相关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