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60侧成人下肢的腘动脉、腘静脉及胫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腘静脉的体表定位等.结果在腘窝上段由内向外依次为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在腘窝中段上述结构逐渐移行,位置关系较为复杂,在腘窝下段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腘静脉的体表投影在腘窝与经过收肌结节最高点的水平线成(83.5±2.2)°夹角的直线,且该直线与水平线的交点距水平线与股二头肌腱交点为(2.3±0.7)cm.结论根据腘静脉与腘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在腘窝上半部穿刺较安全,在腘窝下半部穿刺时易损伤胫神经和腘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动脉、静脉顺、逆行穿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1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男 1 4具 ;女 7具 )观察了胫神经血管鞘的位置关系 ;动脉、静脉的伴行关系及管径 ;首次以股骨下端连线为标志测量了有关长度和距离 ( cm)。结果 :( 1 )胫神经在窝上部位于血管鞘外侧 ,在中部与血管鞘前后重叠 ,在下部则位于血管鞘内侧。 ( 2 )动、静脉由上而下的伴行关系可分为两型。 型 :先并列后重叠再并列 ,占 73.81 %。 型 :先重叠后并列 ,占 2 6.1 9%。 ( 3)血管直径及上方并列段有关数值 :动脉上端直径 ( cm) :男 0 .73± 0 .1 9,女 0 .64± 0 .1 9。动脉下端直径 :男 0 .54± 0 .1 1 ,女 0 .52± 0 .1 2 ;静脉上端直径 :男 0 .92± 0 .1 5,女 0 .72± 0 .1 9;上方并列段长度 :男 5.0 7± 2 .0 5,女 5.80± 2 .63。到标志线距离 :最高点 男 1 1 .94± 1 .70 ,女 1 0 .99± 1 .62 ;中位点 男 9.30± 1 .75,女 8.0 9± 1 .59;最低点 男 6.69± 2 .2 2 ,女5.1 8± 2 .43。结论 :后入路的动、静脉穿刺只适于 型。结合上方并列段的有关数值可在动脉的体表投影上准确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观察 5具 1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神经浅支分支处的位置 ,桡神经浅支内侧支与Lister结节、桡骨茎突及头静脉的位置关系。结果显示 ,桡神经浅支在距离Lister结节 3.6 7± 0 .99cm、肱骨外上髁最突出点与Lister结节连线外侧 1.39± 0 .35cm处分出内外侧支。桡神经浅支的内侧支位于Lister结节与桡骨茎突的桡侧半 ,与Lister结节的平均距离为 1.4 2cm。表明桡骨远端交锁钉进钉点选择Lister结节不易损伤桡神经浅支 ,但选择切口时应避开头静脉及扩髓时保护周围皮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隐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在 84 .33%的情况下共干于膝降动脉 ,膝降动脉在距股骨内侧髁上平均 8.4 2cm处发出 ,起始处外径 (1.79± 0 .32 )mm ,走行 (4.0 2± 2 .2 0 )cm后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起始部外径 (1.14± 0 .2 3)mm ,营养缝匠肌的下 1/3段和膝内侧上部的皮肤。隐动脉终末支分布于小腿内侧上段皮肤 ,并在鹅足区附近皮下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有恒定的吻合。膝降动脉关节支主干长 (6 .0 7± 0 .98)cm ,起始部外径 (1.19± 0 .2 3)mm ,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结论 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和 (或 )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陈大燕  高泉  陈春彬  廖霖 《广东医学》2001,22(7):576-577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路法 ,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法 观察 42具成人尸体的颈内静脉外径及体表投影 ,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的关系 ,以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上方 30mm处为穿刺点临床应用 16 9例 (改良法 ) ,并与中路法 15 0例作对比 ,观察两组的穿刺效果。结果 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7 6 % ,对照组为 95 .3 % (P <0 .0 5 )。试验组皮肤至颈内静脉的深度为 ( 2 1± 0 3)mm ,对照组为 ( 3 1± 0 3)mm(P <0 0 1)。试验组误穿动脉及胸膜发生率为 0 6 % ,对照组为 4.0 % (P <0 .0 1)。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改良法与中路法比较 ,进针浅 ,损伤小 ,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寻不带皮肤的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新供区,对带胫后动脉的跖肌腱游离移植作了研究.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20条小腿标本上,通过胫后动脉灌注以模拟临床实际操作的方法作跖肌腱与胫后动脉血运关系的解剖研究,并作跖肌腱血运模式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跖肌腱与小腿深筋膜中下段通过其腱周膜与胫后动脉存在稳定的血运关系,该段长度11.2±2.4cm,血运来源于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中下段的2~4支经深筋膜的穿支,管径0.8±0.3mm,其中管径大于1.0mm可供吻合用的穿支1~2支稳定地出现在距跖肌腱止点5~10cm处,血管蒂最长可达2~3cm.结论认为跖肌腱是血管化肌腱移植的可靠供腱;吻合胫后血管或分支的跖肌腱复合组织移植是临床上不带皮肤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潜在术式.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上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手术1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针点位于锁骨中点内侧0·3~0·5cm,锁骨上约0·5cm,穿刺针针体与冠状面呈向前10°~15°,与矢状面呈40°~50°,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3·7%,首次穿刺成功率68·7%,进针深度(1·20±0·22)cm,全部顺利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无气胸、无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8.
解剖4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直径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点及各属支注入大隐静脉点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9.
经皮腘静脉插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静脉的基础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提高静脉穿刺插管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方法 :对 3例尸体标本、35例 (支 )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片、5例膝部CT/MRI片及 8例经皮静脉穿刺插管病例等基础、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观察窝局部解剖结构、静脉与动脉及神经毗邻关系、静脉血管管径、走行路径、与膝关节的关系等。结果 :窝呈菱形 ,浅层结构有皮肤及浅筋膜 ,深层有深筋膜 (筋膜 )。静脉与动脉伴行 ,共同包于一个血管鞘中 ,静脉居动脉与胫神经之间。动脉位于静脉前方 (3例 )或前内侧 (2例 ) ,二者部分重叠。静脉直径 9~ 15mm ,于膝关节两髁间垂直上升 5 0~ 70mm后向内上斜行 ,侧位见与股骨后缘贴近上行 ,距皮肤深度 4 0~ 70mm。上述表现均随性别、年龄及疾病等而有所不同。静脉穿刺点位于窝正中线与皮肤皱褶交点外侧 5~ 10mm处。结论 :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减少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经皮静脉插管在静脉系统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力  李朝阳  吴冬  敖杰  周伟  李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78-187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经路。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1例,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观察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占80%,位于内侧者占20%;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692(±0.023)cm;其中男性颈内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285°(±0.865°)。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5%。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50具成年男尸上,观测了100例腘动脉及其分支。腘动脉的外径介于3.1~6.2mm之间;平均长度为160.0±14.5mm,其中介于145.0~174.0mm之间者占74%。据膝中动脉的支数分为五型,以1~2支者常见。据腘动脉终端分支的位置分为两型,其中常位分支多见,占96.0%;按终端分支情况分为四型,以腓胫后干多见,占94.0%。并对腘动脉、腘静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和腘动脉的体表投影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肱动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肱动脉穿刺的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操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选取17具婴幼儿童尸体解剖暴露肘窝及其中的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及其分支,观察其位置关系,并选取正常婴幼儿57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其肱动脉、肱静脉的内径、位置关系及皮肤距肱动脉前壁的深度、肱动脉可供穿刺的暴露段等有关内容进行观测、记录。结果:正常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的位置关系者男女共31侧,占91.2%,即肱动脉居中,两侧为伴行的肱静脉,肱静脉的内侧为正中神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肱动脉及相关结构的测量数据为肱动脉、肱静脉内径、皮肤距肱动脉距离及肱动脉暴露段长度分别为:6个月~12个月者是(2.31±0.17)mm,(2.36±0.17)mm,(5.82±0.28)mm,(14.77±1.25)mm;13个月~24个月者是(2.70±0.19)mm,(2.80±0.15)mm,(7.04±0.99)mm,(21.3±3.13)mm;25个月~36个月者是(3.35±0.18)mm,(3.45±0.22)mm,(9.52±0.81)mm,(32.81±2.38)mm。结论:肱动脉穿刺术适用于婴幼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成人尸体下肢 6 0侧 (男 30女 30 ) ,对足底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足底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1.6 8± 0 .2 2mm ;女 1.32± 0 .19mm ;足底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0 0± 0 .2 7mm ;女 1.73± 0 .2 7mm ,两性间有显著性差异。足底内侧神经起始部横径是 :男 2 .95± 0 .6 5mm ;女 2 .90± 0 .6 2mm。足底外侧神经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6 8± 0 .82mm ;女 2 .31± 0 .5 3mm ,两性间无差异。同时确定了足底内、外侧动脉 ,足底内、外侧神经 ,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体表投影 ,从而为临床医生确定神经血管的位置和局部手术时足底神经的麻醉提供形态学资料。另外 ,对足底内、外侧血管、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分支进行了显微外科解剖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断指再植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肱二头肌短头移位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2具(男24,女8)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肱二头肌短头进行了观察。测得肱二头肌短头长18.25±3.64cm,肱二头肌短头腱长7.76±1.51cm,肱二头肌与喙肱肌的汇合处距喙突8.58±1.63cm,啄突距锁骨上面的垂直距离为3.66±0.55cm。并观察了喙突的肌腱、韧带附着情况,讨论分析了用肱二头肌短头移位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应用解剖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临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 :3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 ,观测了比目鱼肌内侧半的形态及血供特点。结果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分支节段性供应 ,平均每侧 6支 ,其中最下 2支距内踝突出点上距离分别为 (5 .45± 2 .0 8)cm、(9.70± 2 .43)cm ,管径分别为 (1.31± 0 .2 8)mm、(1.42± 0 .33)mm。从而设计出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新术式。结论 :该术式可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并软组织缺损 ,手术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6.
在34侧小儿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睾丸静脉、腹壁浅静脉的起始、位置、外径及分离长度。结果:腹壁浅静脉由脐下浅静脉汇成,以腹股沟为标志线,静脉在距前正中线3.5±0.8 cm处,位于浅筋膜内几乎垂直下行注入大隐静脉,分离长度6.0±1.7 cm,中1/3外径2.0±0.3 mm。腹壁浅静脉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症较为理想的分流血管。  相似文献   

17.
解剖5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注入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的直径为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点均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主要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8.
上肢浅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上肢的浅静脉,为临床应用提供局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上肢浅静脉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 解剖观察了手背静脉网、弓的形成和属支的分布,可见形成手背静脉网左侧19例,占(63.3±18.8)%,右侧20例,占(66.6±8.6)%.形成手背静脉弓左侧11例,占(36.6±8.8)%,右侧10例,占(33.3±8.6)%.贵要静脉的深面是由肱二头肌腱发至深筋膜的肱二头肌腱膜,此肌膜把静脉同肱动脉、正中神经隔开,贵要静脉可跨过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也可跨过责要静脉.测量了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的外径,均在1.0 Hnn以上.结论 为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行穿刺、静脉置管、穿刺选择血管、预防穿刺引起的神经损伤等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小腿内侧皮瓣血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S)定位小腿内侧皮瓣蒂血管。方法 :9例拟局部转位小腿内侧皮瓣 ,术前应用 CDU S探测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的数量、起点、内径、距离体表深度 ,并做体表定位 ,与手术对照。结果 :超声显像共探及 4 6条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 ,内径 0 .5 mm~ 1.0 mm,距离体表深度 0 .5 cm~ 1.6 cm ,5 7%分布于小腿内侧中段。手术验证超声定位血管符合率 10 0 %。结论 :CDUS可准确定位小腿内侧皮瓣蒂血管 ,有利于皮瓣的合理选取和设计。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尸体时 ,发现其双下肢小隐静脉的走行及注入变异 ,现报道如下。左下肢的小隐静脉经腓肠肌两头之间至窝后 ,不穿筋膜不注入静脉 ,而是在浅筋膜内继续上行至大腿后面(距窝上角约 5 .2 0cm处 )转向大腿前内侧 ,再向内上方行走 ,汇入股内侧浅静脉。通过大隐静脉 ,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经隐静脉裂孔 ,回流至股静脉 (见图 1、2 )。右下肢的小隐静脉经腓肠肌两头之间至窝后 ,虽穿筋膜 ,但不注入静脉 ,而是与之伴行出窝上角 ,走行在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之间 ,在大收肌、短收肌的浅面上行 ,并与第 1穿动脉的相伴行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