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一起1982年8月发生于托幼机构中的空肠弯曲菌感染的传播。此次传播造成班内反复出现腹泻患儿达月余。13名入托婴幼儿中,大便培养为空肠弯曲菌者8例,阳性率61.5%。其中3例为腹泻患儿,5例为无症状带菌者。经红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症状迅速消失。定期复查大便培养三个月,均为阴性。通过追溯,考虑造成此次流行的传染源为一与院内放养的鸡有密切接触史的腹泻患儿。作者指出空肠弯曲菌为婴幼儿重要的肠道致病菌;鸡可能为其重要储存宿主。通过粪——口途径完成的人——人传播是导致托幼机构中空肠弯曲菌感染流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汕头市区216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首次分离到空肠弯曲菌25株,检出率9.54%,以2岁以下患儿检出率为高。除进行常规鉴定外,并作电镜观察和对致病因素作初步探讨,空肠弯曲菌是小儿急性腹泻重要病原之一,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96例小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1)粪便标本:来源于齐市各综合医院儿科门诊5岁以下腹泻就诊患儿。(2)病原学检测项目:致病性大肠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弧菌、轮状病毒。(3)检测方法:按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4.
空肠弯曲菌是近年来国内外颇为重视的腹泻致病菌。空肠弯曲菌肠炎多为散发,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率多在5—30%。但也可以引起爆发流行,国外因水源被污染、饮用消毒不完善的牛奶及其他食物而引起的大规模爆发屡见报导。1978—198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共发生13起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而引起的弯曲菌感染的爆发,约累及  相似文献   

5.
<正> 日本沼津市立医院小儿科,自1981年5月1日至1982年9月30日对主诉腹泻及腹痛来院就诊的1219例小儿进行了粪便细菌培养检查,其中从203例(16.7%)检出了空肠弯曲菌(Campylo bacterjeJuni)。并对203例小儿空肠弯曲菌肠炎进行了临床及统计学的分析讨论。认为空肠弯曲菌肠炎与其它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没有很明显的鉴别。治疗药物除红霉素(Erythromycin)等外,对 Fosforaycin 也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并且根据 Fosfomycin 对控制腹泻症状到病菌转阴过程等的观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1995年7月从一例败血症患儿分离鉴定出一株空肠弯曲菌,报告如下。患儿男性3岁。因发烧、腹痛、腹泻(每天4~6次)、头痛等不适来院就诊。查体温39℃,血中白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9。粪便常规白细胞少许,脂肪球少许。粪便培养与血培养均分离出空肠弯曲菌。经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治疗5天,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转阴。无菌抽血接种肉汤瓶内,42℃微氧环境下(烛缸法)培养48小时后肉汤浑浊,经转种血平板同上条件培养48小时,细菌生长旺盛,呈纯培养。菌落呈水滴状,向划线外扩散生长,甚至成片。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菌体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感染性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感染及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2017年5—12月,收集2家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对分离的空肠弯曲菌进行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并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共检测标本286份,分离到弯曲菌31份,检出率为10.80%;经质谱鉴定28株为空肠弯曲菌,3株为结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可分为23种不同的ST型,其中4株为ST22,2株为ST760,2株为ST6500,其他20株分别属于20种ST型别;研究发现3个新的ST型,分别为ST9253、ST9254和ST9255。28株空肠弯曲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达100.00%,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为39.29%,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克林霉素敏感。结论北京市房山区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感染率较高,对喹诺酮、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耐药严重,对大环内酯类、酮内酯类和林可酰胺类药物敏感;菌株的ST型呈多样性分布。  相似文献   

8.
空肠/结肠弯曲菌(CJC)或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被怀疑为人类肠道病原菌已有一段时间。1972年,Dekeyser等从2例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到CJC。翌年,他们证实,在大约5%的肠炎患儿中,CJC是腹泻的病因。1977年,Skirrow应用选择培养基,在7.1%的儿童和成人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到CJC。目前已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肠炎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到CJC。本文报道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弯曲菌肠炎的相对发病率、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年龄和性别分布、粪便带菌时间、症状和体征,以及2年半来在Malmo分离到的CJC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Malmo是瑞典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宁市腹泻人群中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流行状况。方法在南宁市对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空弯菌的分离培养、PCR鉴定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分析。结果在775份粪便样品中,3份空肠弯曲菌阳性,平均阳性率0.39%。所有生化结果阳性的菌株其PCR复核鉴定结果均为阳性。3株空肠弯曲菌经Cluster分析后得到3个PFGE带型。结论南宁市存在空肠弯曲菌感染病例,本研究结果为正确评价南宁市腹泻人群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一起腹泻疫情的系列样本进行空肠弯曲菌的检测和培养,并对该方法及其增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一起腹泻疫情的18份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为疫情定性为空肠弯曲菌感染,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粪便标本进行空肠弯曲菌增菌和分离培养,并对增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到18份标本中有11份空肠弯曲菌核酸阳性,阳性率为61.11%(11/18);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18份标本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和鉴定,共分到8株菌,分离率为44.44%(8/18);其中3份核酸阳性标本,由于菌液含量低,无法用培养方法检出。11份核酸阳性粪便标本经增菌培养后,Ct平均值由原来的27.44变为23.50,增菌效果显著(P0.05)。结论采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粪便标本尤其是冻融粪便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增菌和分离培养,能有效提高菌株的分离率,避免资源浪费,可做为常规监测或大规模样本筛检的可行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空肠弯曲菌是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1984年8~9月,我们在汕头市区小儿腹泻患者中,首次发现9例空肠弯曲菌肠炎,现报告如下。临床表现例一罗××,男、2岁。于1984年8月20日腹泻三次,开始泻出物为白色糊状便,并带有少许粘液,继后排出水样便,有腹痛、但无发热,呕吐。粪便镜检红血球(+),脓球(+),初诊为小儿急性肠炎。经服百炎净片,黄莲素等药物治疗,22日腹泻停止。病后第二天粪便培养,空肠弯曲菌阳性,其他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阴性。血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Campylobacter jejuni)是人类急性腹泻的病原菌之一。1982年以来,国内自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空肠弯曲菌的报道日渐增多。为查清弯曲菌肠炎在抚顺市区急性腹泻患者中的分布情况,84年7~9月间我们对抚顺市区30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了弯曲菌的分离。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材料:对市区三个肠道门诊初诊的急性腹泻(每天大便三次以上)患者,用无菌棉  相似文献   

13.
空肠弯曲菌肠炎伴肝功能损害2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肠弯曲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研究发现,空肠弯曲菌不仅可以引起腹泻还可引起肠道外其他症状,现对我院收治的294例空肠弯曲菌肠炎患儿的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溯源调查1例空肠弯曲菌引起10月龄婴儿腹泻的原因,为弯曲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2次就诊的粪便各1份进行常见肠道病原菌分离培养;采集患者愈后粪便1份、密切接触者肛拭子2份及11份鸡肛拭子样本进行空肠弯曲菌分离培养;对检出的空肠弯曲菌进行药敏实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针对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结果采取控制措施和用药指导。结果患者发病前3 d有活禽接触史,临床表现符合空肠弯曲菌肠炎特征。2份患者就诊时粪便和2份家养活禽(鸡)肛拭子检出4株空肠弯曲菌,并具有相同的PFGE带型。患者愈后采集的粪便和密切接触者肛拭子均未检出空肠弯曲菌。通过指导临床用药,患者快速康复。结论本次患者腹泻由接触携带空肠弯曲菌的家养鸡活禽引起,要加强家养活禽与儿童的隔离防护,加强婴幼儿空肠弯曲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小儿空肠弯曲菌肠炎进行全年流行情况和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采用Penner法对菌株分型,以初步了解其流行动态和成都地区流行株的全年血清型分布情况。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1017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培养出空肠弯曲菌者116例,阳性率为11.41%;健康儿305例,检出3例,阳性率0.98%。1~5岁最易罹患,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夏季为发病高峰。采用Penner法作血清分型定型率为73%,说明Penner法也适用于我国,但尚有不能分型的菌株存在。全年主要流行株血清型为3、21和45型。流行株有时间集中现象,说明空肠弯曲菌感染存在流行性趋势,在流行病学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于1985年6~7月对重庆郊区11所幼儿园中无腹泻的856名6岁以内健康儿童进行空肠弯曲菌带菌调查,阳性检出率为2.92%,无年龄,性别的显著差异。粪便排菌绝大多数4周内转阴性,个别儿童持续排菌在一月以上,未发现慢性带菌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粪便联合检测致泻病原体在婴幼儿腹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9份粪便标本同时做细菌培养和3种致泻病原体抗原的检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采用分离培养法,对可疑菌株作血清凝集试验,确定血清型;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空肠弯曲杆菌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测定其抗原.结果 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达33.0%,空肠弯曲杆菌的检出率7.2%,EPEC的检出率为1.5%,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0.7%;检测阳性者的男女比例1.6:1.结论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因主要是轮状病毒和空肠弯曲杆菌,EPEC和肠道腺病毒感染率较低.联合检测致泻病原体对诊断婴幼儿腹泻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道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EIEC)和空肠弯曲菌是当今公认的肠道病原菌之一,而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同时检出该两种病原菌的报道少见。我们在1984年7月从一幼儿患者粪便中同时分离到EIEC和空肠弯曲菌,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人源与禽源空肠弯曲菌的耐药性现状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方法】收集2021—2022年金山区腹泻患者的粪便样品,采集金山区2家禽类养殖场禽类及相关样品进行空肠弯曲菌检测,对检出空肠弯曲菌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选取部分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MLST分析。【结果】共收集腹泻病样品823件,检出空肠弯曲菌32株,检出率3.89%。禽类相关样品600件,检出空肠弯曲菌62株,检出率10.33%。人源多重耐药达93.75%(30/32),禽源多重耐药达100.00%(62/62)。人源与禽源空肠弯曲菌耐药率排名前4位分别为阿奇霉素(人源100.00%、禽源100.00%),萘啶酸(人源93.75%、禽源87.10%),环丙沙星(人源90.63%、禽源98.39%),四环素(人源84.38%、禽源98.39%)。人源空肠弯曲菌中耐药性相对较低者为红霉素、氯霉素、泰利霉素。禽源空肠弯曲菌中耐药性相对较低者为红霉素、克林霉素、氟苯尼考。MLST分析显示选取的16株菌分为9种ST型,其中禽源空肠弯曲菌进化关系比较集中,人源空肠弯曲菌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3-2016年上海市门诊腹泻患者弯曲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2013-2016年,采用膜过滤法对上海市23家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粪便肛拭标本开展弯曲菌检测,并用常规生化试验和PCR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弯曲菌进行8种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萘啶酸、泰利霉素、克林霉素)敏感试验。结果 在10 444例腹泻患者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179株弯曲菌,检出率为1.7%,其中空肠弯曲菌占94.4%,结肠弯曲菌占5.6%。不同年龄人群弯曲菌检出率存在差异,儿童的检出率比成年人高。4-6月和10-12月是弯曲菌的发病高峰。空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高,为96.4%、83.4%、81.7%,结肠弯曲菌耐药率高于空肠弯曲菌,人源弯曲菌存在多重耐药菌株。结论 弯曲菌是上海市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存在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分布差异。上海市人源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