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为阐明内异位症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取性成熟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通过手术将大鼠自体子宫组织移植到子宫旁韧带上,建立诱发型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术后8周,再次剖腹观察异位组织的存活情况、病灶大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结果25只大鼠有明显的异位病灶。所有病灶都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病灶外观呈囊泡状。光镜观察见大部分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和结构与在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但内膜细胞、间质细胞、腺体,与在位内膜相比较少。少数病灶只有上皮组织或只有问质组织。结论自体子宫移植法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取性成熟雌性SD大鼠26只,手术将大鼠自体子宫组织移植到子宫旁韧带上,建立诱发型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术后8周,再次剖腹观察异位组织的存活情况、病灶大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结果21只大鼠有明显的异位病灶。所有病灶都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病灶外观呈囊泡状。光镜观察见大部分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和结构与在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但内膜细胞、间质细胞、腺体,与在位内膜相比较少。少数病灶只有上皮组织或只有间质组织。结论自体子宫移植法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取64只性成熟、未孕、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于动情期在腹膜、皮下利用"刀划法"行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术后4周比较两移植部位建模情况。结果大鼠动情期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总体成功率为93.3%,其中腹膜移植成功率为51.7%,皮下移植成功率为8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部位异位病灶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刀划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成功率较高,皮下移植比腹膜移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曹芳  黄晓阳  葛素梅  许科  陈莉 《重庆医学》2015,(27):3805-380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窗口期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构建 EMs大鼠内膜窗口期动物模型。方法取性成熟 SD 大鼠22只,通过手术将 SD 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移植至同侧腹壁及对侧子宫系膜上,建立诱发型 EMs 大鼠动物模型。术后4周随机选取2只大鼠解剖观察异位内膜的生长情况,确定造模成功后,将 EMs 模型大鼠与雄鼠同笼交配,次日观察阴栓,妊娠第5天剖腹观察20只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存活情况,并对在位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20只妊娠第5天大鼠均有明显的异位病灶,在腹壁及系膜上均呈小包块样生长,且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光镜下见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EMs 大鼠造模成功;所有 EMs 模型大鼠与雄鼠同笼交配次日均见阴栓,妊娠第5天大鼠非手术侧子宫腔内不同程度积液,在位及异位内膜均处于分泌期。结论通过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成功建立了 EMs 大鼠模型;EMs 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处于胚胎着床窗口期,为研究 EMs 子宫内膜容受性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EM)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实验组 :取EM和正常育龄妇女分泌晚期子宫内膜 ,剪碎 ,随机置入裸鼠盆腹腔 ,实验Ⅰ组切除卵巢 ,实验Ⅱ组不切除卵巢 ;对照组 :同法置入人大网膜。术后给雌激素支持。各组裸鼠分别于 5、10、15、2 0、2 5、3 0d脱颈椎处死 ,观察异位病灶生长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异位病灶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种植 5d即见异位病灶牢固粘附 ,主要发生在腹壁(56% )、膀胱旁脂肪 (2 1% )等部位 ,可见腺体细胞及散在间质细胞 ,时间越长 ,病灶与裸鼠组织融合越明显 ,盆腹腔粘连越重。用EM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内膜移植的异位病灶无差别 ,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的裸鼠所形成的异位病灶亦无差别 ,它们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未显示差别 ,多数呈弱表达。结论 裸鼠做为EM早期动物模型科学、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异位病灶的组织学形态。【方法】采用外科诱导法对80只大鼠行建模手术,在术后的第3周、第5周、第7周和第12周动态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和大鼠的动情周期变化,取健侧子宫角中段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行组织学研究。【结果】建模成功率为65%;生长良好的囊肿囊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有与正位子宫内膜接近同步的发情周期改变;病灶随移植时间的推延先逐渐增大之后又有缩小趋势(P<0.05),同一时间内子宫旁韧带处病灶明显大于肠系膜处病灶(P<0.05)。【结论】将实验动物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到子宫旁韧带或肠系膜上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理模型,是子宫内膜异位病实验研究的简便方法,此种异位内膜随动情周期有周期性改变,生理特性与正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64只性成熟、未孕、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于动情期在腹膜、皮下利用"刀划法"行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术后4周比较两移植部位建模情况。结果 大鼠动情期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总体成功率为93.3%,其中腹膜移植成功率为51.7%,皮下移植成功率为8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部位异位病灶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刀划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成功率较高,皮下移植比腹膜移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成熟雌性小白鼠,切除卵巢。实验组:取EM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剪碎,随机置入小白鼠盆腹腔;对照组:同法置入人大网膜。实验Ⅰ组和对照组给雌激素支持,实验Ⅱ组不给雌激素。各组小白鼠分别于5、10、15、20d脱颈椎处死,观察异位病灶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住病灶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种植第5天,腹膜等部位即见异位病灶生长,可见腺体细胞及散在间质细胞,时间越长,病灶与小白鼠组织融合越明显,粘连越重。用EM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内膜种植的异位病灶无差别,实验Ⅰ组和Ⅱ组所形成的异位病灶亦无差别。它们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未显示差别,多数呈弱表达。结论:小白鼠做为EM早期动物模型科学、简便、可行,雌激素对早期异位病灶发生无影响,EM是与多因素相关的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及实验方法。方法 手术制备大鼠子宫内膜异位模型,观察形态学改变,配合子宫内膜抗体及雌二醇、孕酮水平的检测。结果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组中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均较假手术组及丹那些组为高(P<0.01)。病理学观察,模型组异位于宫的内膜腺体中腺腔扩大,腺上皮呈柱状或立方形。丹那些治疗组的异位内膜腺体及腺上皮明显萎缩。结论 手术制备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成功率高,为寻找治疗异位症的新药提供了药效学研究的模型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纪飞 《中国伤残医学》2014,(13):116-1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之间于本院收治的100例行腹腔镜手术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68例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32例。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患者行异位病灶电凝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患者行异位囊肿剔除术,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后的妊娠率。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总妊娠率较高,其中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行电灼术后妊娠率高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的妊娠率,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两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晟宁  肖成明  哈春芳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8):679-681,F0002
目的探讨在同一大鼠体内采用2种不同方法建立自体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成模率及异位内膜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16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采用内膜移植法将同一大鼠右侧子宫内膜组织移植于腹壁;采用开放宫腔法将左侧宫腔内膜直接开放于宫骶韧带处。术后第28d开腹比较两组建模情况;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和病理学观察。结果移植法建模成功率为87.5%,开放法建模成功率为62.5%;肉眼观移植法成模后的异位内膜呈隆起紫兰色或干酪样物为主,病灶与周围组织几乎无黏连;宫腔开放法异位灶体积明显增大,局部呈隆起暗红色或透亮的小囊状,异位灶与周围组织黏连严重;术后病理检查与肉眼观察符合率移植法为87.5%,开放法为71.43%,两种方法联合建模符合率为100%。结论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及开放宫腔法均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而且移植法优于开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可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彭艳  何援利 《重庆医学》2012,41(25):2619-2620,2681
目的采用腹腔种植、皮下移植和皮下注射3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模方法。方法取性成熟雌性大鼠15只,分别采用腹腔种植、皮下移植和皮下注射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移植,术后4周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种造模方法成功率及异位病灶体积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均可以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皮下种植法操作简单,观察直观,便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构建大鼠宫腔黏连(IUA)模型,阐明该方法作为化学损伤的改良方法构建接近 IUA 病理学变化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优势。 方法 6 只 6~8 周龄雌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化学损伤组和化学及热传导双重损伤组(双重损伤组),每组3只。以大鼠左侧宫角为实验组,右侧宫角为自身对照组。化学损伤组大鼠左侧宫角作为化学损伤实验组采用95% 乙醇作用3 min,右侧宫角作为化学损伤自身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双重损伤组大鼠左侧宫角作为双重损伤实验组采用95% 乙醇作用 3 min 后100 ℃ 热水再处理1 min,右侧宫角作为双重损伤自身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造模术后第14天,采用 HE染色、Masson 染色和 Ki6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纤维化面积比及腺体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增殖指数(PI)。 结果 HE 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化学损伤实验组比较,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宫腔封闭,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Masson 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呈纤维化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纤维化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与化学损伤实验组比较,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可见纤维化黏连带和完整肌层,子宫内膜组织中纤维化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Ki6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腺体上皮细胞核形状和排列发生改变,基质细胞 PI 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操作简便且可重复性好,可为 IUA 治疗的安全性评价、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具有纤维化黏连带和完整肌层的IUA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低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 HPC)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模型异位病灶形成的影响,藉此进一 步阐明EM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为其防治供新思路。方法Lewis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HPC(8% O2)和常压 常氧(21% O2)处理8 h,随即取其子宫组织移植至正常大鼠腹壁。术后14 d记录移植灶体积,并采用ELISA、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和Tunnel法,对血清和腹腔液以及移植前子宫组织和移植病灶进行检测。结果HPC可显著上调大鼠子宫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mRNA(P<0.01),并增加其低氧诱导因子(HIF)-α(P<0.01)表达;与未经HPC的比较,由经HPC的子宫组织 所形成的移植病灶体积显著增大(P<0.01),组织细胞凋亡率减少(P<0.01),VEGF mRNA上调(P<0.01),HIF-α(P<0.01)、VEGF (P<0.05)、CD31(P<0.01)、Ki67(P<0.01)及Bcl-2(P<0.05)表达均明显增加;且移植了经HPC子宫组织的大鼠血清及腹腔积液 VEGF含量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HPC可通过激活HIF-1α/VEGF体系,促进移植病灶内血管生成;并通过上调Bcl-2抑凋 亡因子表达,抑制移植病灶组织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殖,从而促进移植病灶的生长。基于此,我们推测对于EMs高风险对象或 复发患者而言,避免其在位内膜组织反复接受低氧刺激,以及内膜组织脱落前即人为干预抑制HIFs/VEGF体系活化,有望成为 控制EMs发生发展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联合阿司匹林对大鼠宫腔黏连(IUA)的改善作用,阐明两者联用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阿司匹林组和戊酸雌二醇联合阿司匹林组(联合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刮宫加感染双重损伤法建立IUA模型,连续给药24 h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和子宫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宫腔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及腺体数量,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戊酸雌二醇组、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HE和Masson染色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宫腔发生黏连、扩大,腔内有积液,宫腔壁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子宫内膜间质纤维化,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子宫内膜腺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纤维化面积比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戊酸雌二醇组、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大鼠宫腔黏连、积液、炎性细胞浸润和子宫内膜间质纤维化明显减轻,宫腔壁细胞排列整齐,有少量胶原纤维,子宫内膜腺体数明显增加(P<0.05),纤维化面积比明显降低(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联合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体数明显增加(P<0.05),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戊酸雌二醇组、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和PAI-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联合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和PAI-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戊酸雌二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降低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和PAI-1表达,上调MMP-9表达,对大鼠IUA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U0126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蛋白(MEK/ERK)通路及增殖侵袭的影响。 方法 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和U0126组(20 mg/kg),每组6只。另设假手术组6只作为对照组。用药4周后统一处死大鼠,测量并计算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体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内膜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内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内膜组织中MEK、ERK及NF-κB蛋白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U0126组异位病灶体积明显缩小(F=4.54,P=0.02);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在位内膜组织见子宫内膜腺上皮呈柱状排列,腺体排列整齐,腺腔完整,腺体周围未见出血及炎性细胞形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DMSO组在位内膜组织显示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宫内膜异位腺体囊肿及间质反应,可见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周围可见出血及新生血管生成;与模型组相比,U0126组见子宫内膜腺体明显减少,腺腔变小,腺上皮变薄,间质反应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DMSO组在位内膜组织中PCNA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U0126组PCNA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DMS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DMSO组在位内膜组织中MEK、ERK、NF-κB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U0126组MEK、ERK、NF-κB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DMS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U0126可以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病灶生长及腺体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EK/ERK/NF-κB通路活性降低在位内膜组织增殖侵袭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在位、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EMS子宫内膜中表达的特点、相关关系及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未孕雌性大鼠30只,从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0只采用移植法建EMS模型,建模后4周2次手术开腹,大体观察并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建模成功后,取在位内膜组织大鼠10只(在位组)、异位内膜组织大鼠10只(异位组),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内膜中MMP-1/TIMP-2的表达。结果异位组与空白组、在位组比较,MMP-1表达高,TIMP-2表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位组MMP-1低表达,TIMP-2高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1/TIMP-2平衡的破坏及在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EMS的病理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雌性巴马香猪6头,从子宫后壁选取内膜组织,种植于腹腔和皮下,观察异位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皮下和腹腔种植的部分内膜组织形成异位病灶,呈包块或小囊泡状.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表明动物建模成功.结论 成功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苗淑红  陈印璇  吴琳琳  罗丽莉 《河北医学》2008,14(12):1421-1424
目的:观察罗非昔布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子宫移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4周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罗非昔布治疗组(30 mg/kg)和内美通治疗组(0.25 mg/kg)。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模型病灶的大小以及组织学观察子宫内膜的生长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结果:用药4周后,各组间病灶体积没有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用药组的异位内膜生长明显受抑制或变性坏死,病灶组织血供不足。VEGF和COX-2在对照组及用药组大鼠的移植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罗非昔布能够抑制、破坏异位内膜的增长。罗非昔布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并不影响异位病灶组织的VEGF和COX-2,其确切治疗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